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天人合一”命题的现代意义

论“天人合一”命题的现代意义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论文题目:论“天人合一”命题的现代意义
课程名称:自然辩证法概论
考生姓名: ****
学号:
所在院系:地球科学学院
专业年级:地科研8班
任课教师:李卫红
完成日期:2013年1月2日
考试得分
教师评语
(从选题的意义、论文整体思路、论证材料、论文结构、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评价,评语字数最少不少于20字)
教师签名:
年月日
论“天人合一”命题的现代意义
摘要: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一种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哲学理论,具有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本性等和谐统一的多重意蕴。

“天人合一”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提高整体国民素质、推动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等方面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天人合一;和谐社会;精神境界;现代意义
未来学家们指出,21世纪是信息与知识经济的时代,迅速发展的高新科学技术将从根本上改变21世纪社会生活的整体面貌。

但是,有一件事情同样是清楚的,这就是,人们在不断庆祝科学技术进步的同时,却遭遇到人文价值的不断失落。

人们一方面享受着高科技所带来的舒适生活,另一方面却变本加厉地破坏着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1]。

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经济发展的不断推进,道德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各种有毒食品的曝光,社会上诈骗方式的不断更新,以及各地贪官的不断落网,无一不在暗示着,人们的精神文明没有跟上物质文明的发展。

上述两类问题可以总结为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的哲学理念。

对此,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天人合一”思想包涵了丰富的关于天、地、人三才和谐统一的思想,而这恰恰是我们现在所要追求、实现的理想价值目标[2]。

在中国哲学史上,“天人合一”观念出现的甚早。

《易经》中有:“易,所以会天道,人道也。

”是关于“天人合一”思想的最早表述。

要全面准确地理解“天人合一”的含义,就要先从“天”的含义说起。

古往今来,“天”的含义屡经变迁,但是概括起来不过有以下五种:第一,是指命运之天;第二,是指自然之天;第三,是指道德义理之天;第四,是指自然之天与道德义理之天的交叉整合,不是纯自然的也不是纯道德的天;第五,是指保留有宗教神性与主宰意义的天。

天人合一的思想作为中国哲学的基本特征之一,它强调的是天与人,人与人,人与社会的自然和谐关系,倡导把人看做宇宙自然的一部分,在实践中达到主观与客观、情感与理性、权利与义务、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天人合一”的思想,仍是我们今天可以借鉴的重要思想,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高个人修养、传承中华文明精髓,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人与自然的和谐。

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同步,人类应该处理好与自然的关系,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而不能破坏自然。

反对一味地向自然索取,反对片面的利用自然与征服自然,否则就会遭到“自然之罚”。

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这“四大”既不是相互冲突,也不是杂乱无章,而是井然有序和谐统一的,这集中体现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3]人类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要尊重天地万物自然存在的状态及其运行规律,尽量克制自己的占有欲、好奇心无限制地扩张,尊重其他物类存在的权益,尽可能地避免与其他物类发生矛盾与
冲突”,尽可能地实现人与自然万物的平等与和谐统一。

现代社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只是物质和技术层面的,进步的概念似乎被无形地扭曲,造成人类不加节制地占有和掠夺自然资源,使生态平衡严重遭到破坏,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病毒蔓延等问题越发严重。

靠着类似“竭泽而渔”“杀鸡取卵”的掠夺性开掘,人类不断膨胀的物质欲望被满足着。

然而人的欲望是无限的,生活的意义不只是在于对于物质的占有,还有对于生命意义的追求。

而生命意义的追求绝对是不能在人与自然的对立之中实现。

虽然,人类的智力可以帮助人们取得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使新发明新创造不断突破自然局限的阻力。

但是,我们不能忘了,我们所有的科学都要遵循自然规律,人类赖以生存和创造发明的物质原料也离不开自然的恩赐。

因此,人类并不是无所不能的,更不是自然的主宰。

人类能改造自然并不等于能征服自然,在自然力量面前,我们还是显得极其弱小。

正因为人类的智力和自然力量之间都有它相互难以克服的地方。

所以,人类更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自觉成为自然之中的一员,肩负起保护和尊重自然的使命,不能为一己私欲而早早地亲手葬送了我们人类自己未来的发展前程。

二、人与人的和谐
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容之中,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社会的和谐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说到底,社会是由个体的人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构成的,因此我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归结在了人与社会的和谐之中。

孔子理想中的社会是“和”,即人与人、个体与社会之间高度的和谐统一,他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4]他强调“和”“同”的一面,重视“礼”的规范调节作用。

孔子把“仁”作为“礼”的思想依据。

“仁”用孔子的话概括起来就是“爱人”。

孔子还明确主张,君子应弃前者而取后者。

孟子把“仁政”发展为“仁义道德”,他主张天下“定于一”。

他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他为“人和”的实现提出了两点建议:统治者实现“仁政”,使人民有“恒产”,能够“乐岁终身饱”,实现安居乐业;每个人都要遵守“仁义道德”,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

当下,在中国社会上,奉金钱和物质至上的人比比皆是,社会道德底线屡屡遭受挑战,诚信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等触碰道德和法律红线的事情层出不群,正是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大超过了精神文化的发展速度,造成道德缺素质发展滞后所致,在社会中的表现就是“道德滑坡”现象。

在中国这样一个长期以“道德仁义”立国的传统文明古国,何以会出现这么多的社会道德问题,这是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

不得不承认,中国的经济力量在改革开放之后有了质的飞跃,但是,人民的整体国民素质却是整体上比较低下。

要解决上述问题,除了加强社会监管外,最重要的是要大力发展素质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真正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齐头并进,而不应该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仅仅只是一句口号。

根据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与理想信念,人不能违背自然,不能逆天而行,不能逾越或改变自然规律,不能拔苗助长;恰恰相反,应该顺应自然,聆听大自然的呼唤、韵律和节奏,回归大自然的温馨怀抱。

而且,依据这种天人合一思想,自然界也不是神秘的可怕的异己的存在,不是人类的对立面,恰恰相反,天地自然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天地万物是我们的亲戚朋友,人与自然
天生具有亲和性而非敌对性。

因此,这种思想长期实践的结果,必然就是得到自然界与人的统一,人的精神、行为与外在自然的一致,自我身心的平衡与自然环境的平衡的统一,以及由于这些统一而达到的天道与人道的统一,从而实现了完满和谐的精神追求。

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于解决当今世界由于工业化和无限制地征服自然而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破坏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对于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有着防患于未然的重大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振纲. 解读“天人合一”哲学的四重内涵.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5期第46 卷.
[2]徐春根.“天人合一”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第3期第29卷.
[3] 唐雄山. .老庄人性思想的现代诠释与重构.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10.165.
[4] 论语.学而[M]北京:中华书局.2006.12.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