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中的知识产权保护

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中的知识产权保护

信息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其水平高低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水平与综合实力的体现。

近年来,我国各级单位纷纷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着手开发自己的信息管理系统,旨在提升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但因建设参差不齐,不可避免的都会涉及到信息资源数字化和采集等方面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只有解决了知识产权保护,我国的信息化建设才能迈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1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中面临的知识产权保护1.1信息采集中的知识产权保护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更有效的管理信息和再次开发,进而形成知识,为辅助决策和信息共享服务,因此,信息的采集是该过程中的首要任务。

目前,在我国的信息采集一般是针对丧失版权或版权问题已经得到解决的外部和内部信息,但更多来自于纸质图书、档案文献的数字化和网络信息的采集还未充分涉及。

而信息资源数字化和网络信息采集必将涉及到众多拥有版权的、以多种载体形式发行的作品,这就与信息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密切相关。

1.1.1信息资源数字化过程中的知识产权问题数字化已成为人类用于获取信息、管理信息的一种常规新手段,它既可塑造出数字化生存的整体境遇,也能与人类的原有成果进行联结,加快知识的传播,因此数字化过程中知识产权保护也越来越重要。

为了保护数字化作品的知识产权,在国务院法制办和国家版权局共同起草的《著作权法修正案(草案)》中也十分明确地将“作品数字化”界定为复制权。

因此,信息管理系统建设过程中,只有当开发者们拥有知识作品的版权,或是公有领域的出版物、或是获得了著作权人的许可,才能将该作品进行数字化转换,否则就会构成著作权侵权行为。

1.1.2网络信息采集过程中的知识产权问题互联网上的信息,存在信息载体的不确定性、信息的高度流动性、形态的多样性等,让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

但是通过对其仔细分析,从知识产权保护的角度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1)不适用版权法保护的作品。

世界各国都有将某些作品排除在保护范围之外的制度。

我国不适用版权法保护的作品包括:①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它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译文;②时事新闻;③历法、数表、通用表格和公式;④国家标准、规程、规范。

(2)保护期限已到的作品。

我国著作权法对一般作品的作者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实行永久保护,而对作者发表权与复制权、获酬权等财产权利的保护期限为作者去世后50年。

(3)超出地域制约的作品。

1993年国家版权局发布《关于为特定目的使用外国作品特定复制本的通知》,严格限制对外国作品的复制。

但这种限制仅及于《伯尔尼保护文学艺术作品公约》成员国的作品。

超出此地域制约的作品是不受版权保护的。

(4)受版权保护但符合合理使用原则的信息,即非商业目的使用、且数量很少、使用行为对作品的潜在市场价值无重大不利影响等都属于合法利用,没有侵犯原作品的知识产权。

(5)受版权保护但符合法定许可制度的信息,例如在使用时应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并不侵犯版权人依法享有的其它权利。

(6)受版权保护但符合强制许可制度的信息。

强制许可是指版权人在一定时期内未许可他人使用已发表的作品时,使用人可向政府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过一定程序获得强制许可证,可不经版权人许可而使用其作品,但应向其支付报酬。

1.2信息利用与服务中的知识产权问题为了将数字化后的信息通过系统或互联网进行传播和共享,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

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建设联席会议办公室在《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资源建设中涉及著作权问题的有关建议》中,提出在修改《著作权法》时,增加针对图书馆的法定许可条款。

1.3数据库的知识产权保护[2]信息服务的主要方式是利用数据库。

随着中国数图网、中国高校文献保障体系的相继开通并服务于社会,数据库的利用越来越广泛,因此而产生的知识产权问题就不可避免。

我国对数据库的版权保护问题,著作权法还没作出规定。

但据《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5条以及《实施著作权法国际公约的规定》第八条,可以将数据库按编辑作品来看待,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须具备:独创性、可复制性、具有文学艺术或科学内容的智力成果,后两者对数据库的规范都是毋庸置疑的,关键是其“独创性”的把握和界定。

共建共享体系中的数据库必须要有高的查全率和便捷的用户界面,因此决定了我国数据库的建设过程是一个边摸索边优化的过程。

2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的策略[4]2.1转变观念,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信息工作人员在资源建设与服务中要自觉实施法定许可制度,建立起合适的使用作品付酬标准向版权人付费,以获得对知识信息的使用权。

例如:超星数字图书馆就通过与中国版权中心的合作,尝试实行网络版税制。

他们发行由中国版权保护中心监制的超星读书卡,用于向版权人支付网络版权使用费,力图以公平合理的付酬标准得到版权人的支持。

2.2完善管理体制,实行知识产权的集中管理[3]在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中,需要对知识产权进行集中管理,联系知识责任者与使用者之间、图书馆与出版界、传播媒体、其他网站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使作者的著作权得到有效的保护,另一方面也免去了各环节使用者的困难和麻烦,同时也可以有力地保护信息资源体系自身的知识产权。

此外,通过知识产权管理组织与有关方面的沟通、协调,从而解决信息数字化过程中的知识产权问题,同时以集体组织的形式及时与有关方面协商解决出现的有关知识产权方面的矛盾。

目前,中国文学作品著作权协会、中华版权代理总公司等国内著名的版权集体管理组织采用的就是这种方式。

2.3合理利用现有法律,加大信息资源开发力度《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规定了对作品的“合理使用”不涉及知识产权的侵犯。

明确提出了12种“合理使用”的情况,即“使用作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但应当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权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权利。

”其中包括:为个人学习、研究或颀赏,使用他人已发表作品;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在作品中适当引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图书馆、档案馆、纪念馆、博物馆、美术馆等为陈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复制本馆收藏的作品。

但关于是否“合理使用”,各国对此都没有具体的批判标准,主要是从以下4个方面衡定:利用的目的和特性;版权作品的特征;所利用信息与版权作品有关的数量与内容;对版权作品的潜在市场或价值利用的影响[5]。

因此,在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中,可以通过充分利用著作权法的“合理使用”,解决部分信息采集和数字化过程中的知识产权问题,加大信息资源开发力度。

例如,一般的复制,如果没有任何赢利目的,则无须付费;信息资源数字化是属于复制行为,但如果是基于服务且无任何赢利的目的,也属于合理使用等等。

3结语信息化在我国尚处于发展阶段,其最终目的是整合信息资源,加大开发力度,为全社会的信息共享打下基础。

为此,在信息化建设中,必然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用于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建设,而其一系列的建设过程都与立法密切相关。

我们相信,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进一步深入,信息化过程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下转第616页)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中的知识产权保护纵玉珊1朱晓丽2(1.湖南师范大学图书馆湖南长沙410081;2.北京市胸科医院图书馆中国北京101149)【摘要】本文通过分析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中面临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从信息采集、利用与服务、数据库建设等方面进行阐述,提出了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中知识产权保护相应策略。

【关键词】信息管理系统;知识产权;保护(上接第554页)一定会得到圆满的解决。

【参考文献】[1]郭瑞芳.WEB 环境下数字图像信息资源应用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1,31(4):113-114.[2]陈清文.网络信息资源长期保存策略研究[J].情报杂志,2006,9:114-115.[3]崔戟.浅论我国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的完善[J].法制与社会,2001,1:35-59.[4]郭俊华,曹州涛.知识产权政策评估体系的建立与推进策略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3:31-38.[5]罗斌.构建我国知识产权保护证信机制的法律思考[J].贵州社会科学,2012,265(1):131-133.作者简介:纵玉珊(1965.8—),女,本科,馆员,从事图书馆工作23年,现在湖南师范大学图书馆工作。

通讯作者:朱晓丽(1968.11—),女,硕士,副研究馆员,馆长,现在北京市胸科医院图书馆工作。

[责任编辑:王静]科●(上接第555页)给出管理人员的职称等级为“初级职称及以下”的结论的可信程度低。

(2)四分位差Q :Q=Q 3-Q 1(2-1)Q 1位置=n -14(2-2)Q 3位置=3Q 1(2-3)根据上述公式计算,得车间工人的第1四分位数Q 1位置=102.25,查累计次数是包含在“中级工”一组中的,Q 1=“中级工”;Q 3位置=306.75,包含在累计次数为“初级工及以下”一组中,Q 3=“初级工及以下”。

因此四分位差Q=Q 3-Q 1=“初级工及以下”-“中级工”,即A 企业处于中间50%的车间工人的技能等级在“初级工及以下”到“中级工”这个区间。

同理,计算出管理人员的Q 1=“初级职称及以下”;Q 3=“初级职称及以下”。

即A 企业处于中间50%的管理人员的职称等级在“初级职称及以下”这个范围中。

由上面的分析可知,A 企业员工的技术和技能等级普遍不高,不过车间工人的技能等级相对管理人员的职称等级分布情况要好一些,A 企业应该首先改善管理人员的职称等级分布情况。

作为企业管理者和人力资源管理者,在对人力资源数据进行分析前,首先要保证数据整理方案的科学性。

其次,选用合适的统计分析法进行分析,可以准确的捕捉到更深层次的信息,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管理理论依据和科学预测。

EXCEL 和定量分析法相结合,可以使我们通过数据表象运用理论去精确描述现实生活中的不同性质的社会现象,进一步获得深层次的社会信息,有效实施预测,提高研究水平。

定量分析具备的数量性、客观性、科学性、严密性和概括性使得其成为比较先进的社会现象研究方法,逐渐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运用。

当然,定量分析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果和定性分析相结合会提高其研究的进步性。

【参考文献】[1]谢俊贵.关于社会现象定量研究的简要评析[J].湖南: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4):39-45.[2]仇立平.社会研究方法[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2:259-293.[3]张燕.EXCEL 在统计分析中的探讨[J].山东:科技信息,2010(17):620.注释:①公式来源于仇立平《社会研究方法》.作者简介:付爱华(1976—),女,河北唐山人,天津财经大学研究生院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MPA ),中材建设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钢结构设备制造技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