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章-家庭与个人成长

第七章-家庭与个人成长


认识家庭
• 家庭是至少延续三代的自然社会系统 • 家庭的运作方式(规则、沟通方式和协调成
员之间的差距,特别是家庭成员非语言的互 动模式)对于家庭成员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 响 • 家庭成员间靠情感依附和有力、持久的忠诚 连结
认识家庭
• 家庭的适应性: 每个家庭都是处于不断变化的脉络 之中,每个阶段都有一些特定的生活事件触发家 庭做出相应的改变,以突破旧有的模式适应新的挑 战
内部工作模式也是不信任。
回避型依恋
• 这类儿童对母亲在场或不在场影响不大,母亲不是“安全 基地”;对母亲的情感联系和依赖较少;
• 当母亲离开时,婴儿很少表现出抑郁;显得很冷漠; • 当母亲返回时,婴儿没有温暖的回应, • 这类婴儿对待陌生人很随和大方,但是有时候又很冷漠。
焦虑矛盾型依恋
• 与母亲在一起时又无法把母亲作为安全探索的基地。 • 这类儿童逢到母亲要离开之前,总显得很警惕,有点大惊
测测你的依恋类型
• 1 我感到接近其他人是相对容易的事情,依靠他们我觉得 很自在;我很少担心被抛弃或者有人跟我太接近
• 2 接近其他人我觉得有些不自在;我感到很难完全信赖他 们,很难让自己去依靠他们。任何人的过于接近都会让我 变得紧张,爱侣经常让我亲近一些,但这种亲近让我感到 不舒服
• 3 我感到其他人有些疏远我,不如我期望的那样亲近。我 经常担心我的伴侣并非真的爱我或者不愿意与我在一起。 我想与我的伴侣关系非常密切,但有时这会把人吓跑。
哪些未满足的期待可以替代?
放下某些未满足的期待
如果坚持一个已经无法在实现的期望,例 如希望父亲可以在年幼的时候陪你玩耍, 那么这说明你仍旧将自己的注意力放在过 去。这不能促进你的成长,或是实现自我 完善。
我们无法让时间倒转,满足这一过去的需 求。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接纳自己的期望, 并就此放手,然后观察我们如何在此时此 地实现自己的渴望。
最小的孩子
老小面对的主要事实是: • 其一,他有许多竞争者。
“当他如此做时,他是处在一个相当有利的情境中:父亲、 母亲、兄姐都会帮助他;还有许多事物可以激发他的野心 和努力;同时又没有人从后面攻击他或分散他的注意力。
因而最小的孩子经常成为整个家庭中的栋梁。”
• 其二,老小非常可能成为最受宠受的孩子。
第七章 家庭与个人成长
王燕
主要内容
一、认识家庭 二、家庭对我们的影响
请大家画一张简笔画: 《我的家》
关于家庭
人一生有两个家:
➢ 一个是自己出生、成长的家,也就是有父母照 顾的家,叫原生家庭(family of origin);
➢ 另一个是长大成人以后重新建造,你自己“当 家”的家,叫做“再生家庭”( family of procreation)
外在原因及内在实际原因,增加内省动力; 4.培养切实可行的舒缓情绪方式(如深呼吸,放松训练及运动
艺术类活动),并经常使用以至形成习惯; 5.每天给自己留有独处的时间。
家庭影响
你对父母有什么期待?这些期待中哪些满足 了?哪些未满足?你打算如何去满足?
可是总有一些期待无法满足……
可以替代的未满足期待
• 在阿德勒看来,赚钱与负责家务是男女的不同分工,并不表 明一方优于另一方;在婚姻中,双方需要的是合作,而不是 一方的权威。两个人都不应该以任何方式统驭对方。
出生排序:
• 在阿德勒看来,“由于每个孩子在家庭中的排行不同,每 个孩子就因而处于不同的成长情境下。这样,每个孩子就 会在他的生活样式中,表现出他想适应自己特殊情境所造 成的结果。”
女儿→妻子+母亲 儿子→丈夫+父亲
家庭界线的形成 相互适应
为人父母的技能 夫妻相互作用
与孩子交互作用 家庭外系统的压力
同上/祖辈
再适应二人世界 与儿女和孙辈的关系
鳏寡孤独+祖辈
适应个人生活、退休 与儿女和孙辈的关系
家庭子系统
• 以夫妻为主角的子系统实际上成为主系统。 • 父母同未成家立业的子女。 • 父母同已婚子女(或暂时住在一起或已分居)。 • 父母同已婚子女及其未成家立业的子女(或暂时住
依恋
• 依恋:婴儿与他的照顾者通过广泛接触和交流 形成的一种亲密的感情联系。
由于婴儿的照顾者多为其父母,尤以母亲居 多,故又称为亲子依恋。
依恋的类型
a.安全型(65%) b.焦虑-矛盾型(10%) c.回避型(20%)
依恋理论认为,体验到父母的爱、 与父母建立安全关系的婴儿, 当他们长大成人时,会形成一个 安全的与别人建立信任关系的无 意识的内部工作模式。
• 改变依恋类型是可能的
• 一项研究发现30%的女性两年内改变了她们的依 恋类型(Davila等人,1997)
回避型依恋
1.鼓励建立一个安全依恋类型的朋友圈,聊天、出游等。 2.每周至少要和3~5个陌生人说话:从不交谈的邻居,公司
中从不交往的同事; 3.努力发现朋友、爱人、同事的优点和好笑的事情;训练自
小怪。如果母亲要离开他,他就会表现的极度的反抗。 • 母亲回来后,表现的很矛盾,想亲近母亲,又对母亲的离
去生气,发脾气。从而抵抗母亲的温暖性安慰。 • 这类婴儿对陌生人相当戒备。
依恋的重要性
• 儿童早期与成人关系的质量对后来的情绪和社会性发展有 重要影响
• 幼儿时期的依恋会影响成人后的人际关系建立
独生子(女)
在特征上与老大相似,他们缺乏与其他小孩合作分享 的机会,打交道的人都是成人居多。由于往往受到母亲的 宠爱,故颇为依赖母亲。他们希望总是成为众人注意的焦 点,一旦有所失落,会感到不公平。日后当他们失去众人 注意时,会产生许多心理调适的问题。
• 你的出生顺序?你的父母、你的兄弟姐妹如何影响你?你 又是如何影响他们的呢?
与父母沟通
• 你用什么状态与父母沟通?
——尽量用成人状态与父母沟通
TA的人格“三我”说
每一个大人都曾经是小孩子。 ——儿童自我状态
每一个脑部机能良好的人,皆有适当应付现实的潜能。 ——成人自我状态
每一位长大成人的个体,都有父母或可取代父母功能的其 他人。
——父母自我状态
父母我(parent ego state)
• 家庭的功能:功能良好的家庭除维持自身系统的生 存之外,也需鼓励成员实现个人的潜力,并在保 护与安全感之下,容许他们拥有探索自我的自由
• 家庭症状:最容易出现在家庭发展的重要转折期
阶段
1.新家庭形成 2.第一个孩子 3.青少年孩子 4.孩子离家生活 5.丧偶 6.消亡
家庭的发展
角色转化
主要任务
女儿→妻子 儿子→丈夫
迂回关系
矛盾或者冲突不在应该发生 的矛盾或冲突的 两个人中直接发生,而是 通过家庭中的第三个人 发生。
F ———| |———M
C
后果:第三者成为替罪羊
权力
• 夫妻之间以及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权力分配 • 随着家庭阶段的发展有所变化。
• 绘制家谱图
二、家庭对我们的影响
• 1、依恋类型 • 2、对父母未完成的期待
是一个人从父母(或者是其它具有父母影响力的人) 学习而来,整合到自己人格中的部分,当一个人在父母状 态时,外显行为会表现的象自己的父母,而内在的想法和 感觉依然。表现出保护、控制、呵护、批评或指导倾向。 他们会照搬政策和标准,发表类似如下的意见:“你知道 规则,必须遵守。” “不许说谎””要好好学习”……
不安全型
安全型依恋
• 有母亲在时,这类婴儿会在以 妈妈为中心进行独自探索,母 亲是“安全基地”;
• 当母亲离开时,婴儿会有明显 的不安;
• 当母亲返回时,婴儿有温暖的 回应(跑上前,要拥抱等)
• 母亲在场时,这类婴儿对待陌 生人很随和大方
不安全型依恋:
回避型:与人交往和建立关系时基调是不
信任。
焦虑矛盾型:特点是过分依赖,患得患失。
《自卑与超越》
阿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
有关阐述
母亲的影响:
• 婴儿最初是与母亲联系在一起的。因而在个体最初的岁月 中,母亲在他的生活中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
• “母亲是婴儿第一个接触到的人,也是除了他自身外,最 先使他感到兴趣的人。她是他通往社会生活的第一座桥 梁”。• 指家庭一个成员在处理事源自时与其他成员结 合、排斥另一成员。
• 结盟和联合有时是临时的,有时是长期的。
比如母亲和女儿一起抵抗粗鲁的父亲。 孩子同父母中最有权利的一方结合,这会增 加这一方的权利。在一个“纠缠”的家庭, 权利是不清楚的。如父亲叫孩子向东,孩子 会问母亲:“我可不可以向东?”
“结盟和联合”太过,都会破坏家庭功能, 导致操作的困难或混乱。
• 是角色就要表演,表演就要在自己的角色场地或 范围里进行。家庭角色不能错位或错乱,成员至 多都是朋友,而不能再是别的。
“边界”或“疆界”
• 是家庭成员履行和遵守各自的权限、责 任的范围及其行为的规则。
• “纠缠”的家庭
– “边界”不清 – “边界”过于僵硬 – “边界”太有弹性。
“结盟和联合”
在一起或已分居)。 • 各自成家立业并分居后的大家庭里的双方父母和兄
弟姐妹等。
——通过这样的家庭模式或系统,全体成员共同努力 ,发挥家庭的功能,达到既满足各自的需要,也维 护了整体的稳定。
家庭角色
• 大部分是根据性别角色来进行家庭的分工或承担 义务:男性扮演爷爷、父亲、丈夫、儿子、兄弟 等角色,女性扮演奶奶、母亲、妻子、女儿、姐 妹等角色。
• 最值得注意的是长子、次子与最小孩子。
长子
• 过去的眷顾者,对未来却心存悲观
• 独特的成长情境是独生子的惟我独尊的时光,但当第二个孩子降生时, 他发现自己被逐下了王座。
• 影响:他就会开始想把母亲拉回到自己身边,并考虑要怎样做才能重 新获得别人的注意。
• 孩子吸引他人注意的方式 – 最糟糕的一种是孩子做出各种令母亲无法忽视的恶行劣迹,以吸 引她的注意。但他的错误行为却会使他真的被冷落在一旁。更麻 烦的是他非常可能在这种错误的努力中愈陷愈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