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交通工程学第2章 (2)

交通工程学第2章 (2)

视力、视野、色感 ②驾驶员的反应特性
反应特性 制动反应时间 停车距离
2020/5/14
55
二、汽车的交通特性
车辆的设计外廓尺寸 车辆尺寸与道路设计、交通工程有密切关系。在 我国《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和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1990)中都规定 了机动车辆外廓尺寸界限。 动力性能 最高车速 加速度(加速时间) 最大爬坡能力 制动性能 制动距离 制动性能稳定性 方向稳定性
周变化:交通量的周变化是指一周内各天的交通 量变化,因此,也称周日变化。 ➢ 周变系数定义为:年平均日交通量除以某周日的 平均交通量。
年平均日交通量 K周日 某周日平均交通量
➢ 某周日的平均日交通量等于全年所有该周日的交 通量除以全年该周日的总天数。
2020/5/14
14 14
二、交通量的时间分布
2020/5/14
10 10
一、交通量的定义
交通量时刻在变化,在表达方式上通常取某一时 间段内的平均值作为该时间段的代表交通量。如 果以辆/d为单位,平均交通量表达式为:
平 均 交 通 量
1 n
n i1
Qi
按平均值所取的时间段的长度计,常用的平均交通 量有:
➢ 年平均日交通量(AADT);
➢ 月平均日交通量(MADT);
WADT
1 7
7
Qi
i1
2020/5/14
12 12
二、交通量的时间分布
月变化 :一年内各月交通量的变化称为月变
化。年平均日交通量与月平均日交通量之比,称
为交通量的月变化系数(或称月不均衡系数,月
换算系数),以K月表示 。
K月
AADT MADT
2020/5/14
13 13
二、交通量的时间分布
21 21
第三节 速度特性
2020/5/14
22 22
一、基本定义
地点车速:这是车辆通过某一地点时的瞬时车 速,因此观测时L取尽可能短,通常以20~25m为 宜,用做道路设计、交通管制、交通规划资料。
行驶车速:这是从行驶某一区间所需时间(不 包括停车时间)及其区间距离求得的车速,用于 评价该路段的线形顺适性和通行能力分析,也可 用于计算道路使用者的成本效益分析。
2020/5/14
34 34
三、车头间距 hs 、车头时距 ht
前述Q、K、V(这里V是指什么?)均属于宏观 交通流参数,而车头间距和车头时距属于微观交 通流参数。其定义为: 车头间距:是指一条车道上前后相邻两车(用前 保险杠等具有代表性的点测量)之间的距离。 车头时距:是指连续行驶的前后两辆车(具有代 表性的点)通过行车道上某一点(或某一断面) 的时间差。 对观测路段上所有的车头间距和车头时距取平均 值称为平均车头间距与平均车头时距。
时间平均车速:在单位时间内测得通过道路某断
面各车辆的点车速,这些点速度的算术平均值,
即为该断面的时间平均车速,即:
V t
1 n
n i 1
vi
式中:V t —时间平均车速(km/h);
vi —第i 辆车的地点车速(km/h);
n —单位时间内观测到车辆总数(辆)。
2020/5/14
26 26
三、时间平均车速与区间平均车速
➢ 周平均日交通量(WADT)。
2020/5/14
11 11
一、交通量的定义
➢ 年平均日交通量(AADT):
AADT
1 365
365
Qi或 闰 年:
i 1
AADT
1 366
366
Qi
i 1
➢ 月平均日交通量(MADT):
MADT
1 k
k
Qi
i 1
k:为当月的天数。
➢ 周平均日交通量(WADT):
S
s1
s2
s3
s4
2020/5/14
33 33
二、车道占有率
时间占有率: 在道路的任意路段上,车辆通过时 间的累计值与观测总时间之比(%),其表达式 为:
Rt
1 T
n
ti
i1
式中: Rt —时间占有率; T —观测总时间;
ti —第i 辆车的通过路段所需要的时间; n —观测时间内通过该路段的车辆数。
2020/5/14
31 31
二、车道占有率
空间占有率:是指在一定路段上,车辆总长度与 路段总长度之比(%),表达式为:
Rs
1 S
n i 1
si
式中: Rs —空间占有率;
S —观测路段总长度;
si —第i 辆车的长度; n —观测路段内的车辆数。
2020/5/14
32 32
二、车道占有率
空间占有率示意图:
区间平均速度:是指某路段的长度与通过该路 段所有车辆的平均行程时间之比(以后讲到速度 如果不加说明即为区间平均速度)。当观测长度 一定时,其数值为所有车辆行程车速的调和平均 值,计算公式为:
V s
1 n
s
n
ti
i 1
1 n
1
n
i1
1 vi
式中:V s —区间平均速度(km/h) ;s —路段长度
2020/5/14
33
一、驾驶员的交通特性
➢ 驾驶员的信息处理过程
减 速 度
危 险 信 息 出 现

制动力最大 车辆停止


脚从

油门

踏板

开始

移动

时间
信息感知分析 动作时间
判断时间(0.4s) 制动反应时间
制动器 作用时间
制动持续 时间
停车距离
2020/5/14
44
一、驾驶员的交通特性
➢ 驾驶员的生理、心理特性 ①驾驶员的视觉特性
时变化:一天24小时中,每个小时的交通量亦在 不断变化。
➢ 一天24小时中,流量最大的那个小时的交通量称 为高峰小时交通量。
➢ 高峰小时系数:就是高峰小时交通量与高峰小时
内某一时段的交通量扩大为高峰小时的交通量之
比。
高峰小时交通量
PHFt





内t时


交通
量) 60
t
一般 t=5min或t=6min或 t=10min,最常用t=15min
(km);ti —第i辆车的行驶时间(h);n —观
测到的车辆数;vi —第i辆车行驶车速(km/h)。
2020/5/14
27 27
三、时间平均车速与区间平均车速
时间平均速度与区间平均速度之间的互换关系
➢ 由时间平均速度可以推算出区间平均速度:
V
s
Vt
σ
2 t
Vt
式中:σ
2 t
—时间平均速度观测值的均方差。
2020/5/14
66
三、道路交通特性
路网密度与间距
⑴选取应遵循的原则:①与不同等级道路的功能、 要求相匹配;②与城市不同区域的性质、人口密 度等匹配。
⑵计算公式:
n
Qi di
公路网的合理密度:r0
1
AF
道路网间距:L
t
v 7.2
1 a
1 b
vs
/
3.6
1 vs / v
2020/5/14
77
三、道路交通特性
➢ 由区间平均速度同样可以推算出时间平均速度:
Vt
Vs
σ
2 s
Vs
式中:
σ
2 s
—区间平均速度观测值的均方差。
2020/5/14
28 28
第四节 密度 、车道占 有率、车头间距 、车头
时距
2020/5/14
29 29
一、密度 K
交通流(车流)密度: 是指某一瞬间内单位道 路长度上的车辆数目。
KN L
道路结构 道路线形 道路网布局 典型公路网布局:三角形、并列形、放射形、树 叉形; 典型城市道路网布局:棋盘形、带形、放射形、 放射环形。
2020/5/14
88
第二节交通量特性
2020/5/14
99
一、交通量的定义
交通量是指在选定时间段内, 通过道路某一地 点、某一断面或某一条车道的交通实体数。按交通 类型分, 有机动车交通量、非机动车交通量和行人 交通量,一般不加说明则指机动车交通量,且指来往 两个方向的车辆数。
临界车速:这是指道路达到理论通行能力时的 车速,对于选择道路等级具有重要作用。
设计车速:是指在道路交通与气候条件良好的 情况下仅受道路物理条件限制时所能保持的最大 安全车速,用作道路线形几何设计的标准。
2020/5/14
24 24
二、行车速度的统计分布特性
常用以下特征车速表示车速的统计分布特性:
中位车速:也称50%位车速,是指在该路段上在 该速度以下行驶的车辆数与在该速度以上行驶的 车辆数相等。
39 39
一、交通流三参数基本关系
2020/5/14
35 35
三、车头间距 hs 、车头时距 ht
平均车头间距与平均车头时距与宏观交通流参数 Q、K存在以下关系:
K 1000 hs
Q 3600 ht
式中:hs —平均车头间距(m); ht —平均车头时距(s)。
2020/5/14
36 36
第五节交通流的基本特性 及其相互关系
第二章 交通特性分析
2020/5/14
11
第一节交通要素特性
2020/5/14
22
一、驾驶员的交通特性
人是道路交通系统中特殊的要素,其他要素都 是围绕“人”进行设计和运作的,因而,“以人为本” 是交通工程的一个重要原则。道路交通系统中 “人” 包括车辆(机动车和非机动车)驾驶员、乘客和行 人。其中主要的研究对象是机动车驾驶员的特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