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的家乡 绥德

我的家乡 绥德


绥德天下第一楼
(天的高中
绥德秧歌
绥德历史文化
• 绥德其名始于北魏时期,取“绥民以德” 之意。据《绥德县志》:绥德“金州名, 本后魏绥州,宋为绥德城,金升为州,因 城旧名也。”清道光二十八年,江士松手 书“天下名州”四个大字,每字1.5丈,宽1 丈,故后名“天下名州”。 隋末唐初元宝元年(公元742年)撤州 设上郡,宋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改绥 州。1913年复设绥德县。
绥德简介
• 绥德县位于陕西省北部,无定河下游。地 理坐标东径 110°04'— 110°41',北纬37°16'— 37°45'。东邻吴堡,西接子洲,南 连清涧,北靠米脂,东北与佳县接壤,东 南以黄河为界与山西省柳林县隔河相望。 县境东西宽56公里,南北长51.8公里,总面 积1848平方公里。地形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海拔高度607.8—1287米,相对高差 679.2米。
辛亥革命之后,1913年废州设绥德县。1935年,国民党在绥德县设立陕西省第 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绥德、清涧、吴堡、延川、延长、安塞、安定、保安、 肤施9县。1935年1月12日,遵照中共陕北特委指示,成立了绥德县革命委员会。 同年5月,县革命委员会改为绥德县苏维埃政府,同国民党地方政权并存。国共两 党合作后,共商划国统区绥德、米脂、佳县、吴堡、清涧5县为警备区,在县城设 立警备区司令部。1937年10月,八路军率部驻防绥德。1940年2月29日,绥德全 县解放,建立了陕甘宁边区绥德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0年5月,改设陕西 省绥德专员公署,辖绥德、米脂、佳县、吴堡、清涧、子洲、子长、延川8县。 1956年10月,撤销绥德专员公署,从此绥德县隶属榆林专员公署。2000年7月, 改属榆林市。
二是资源优势。在盐岩资源方面,据地质资料表明,绥德县位于陕北石盐矿床的中 心地带,氯化钠含量最高达99.8%;在天然气资源方面,通过实地勘探证明,绥德县 境内储藏着天然气资源;在焦煤资源方面,测算出绥德河底和佳县螅镇一带预测资 源量为21.57亿吨。 三是人文优势。绥德是陕北地区唯一的全国文化先进县,是民歌《三十里铺》 的故乡。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秧歌之乡”、“民歌之乡”、“唢呐之乡”、“石 雕之乡”。境内民风淳朴,黄土文化积淀深厚,文化文物遗存丰富,尤以出土的500 多块东汉画像石在全国享有盛名,陕北民歌、石雕、唢呐等优秀民间艺术精彩绝伦 、独一无二,文化产业“黄土地艺术团”、“绥德汉唢呐团”多次赴省内外演出, 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红色旅游景点和旅游资源与周边省、市旅游景 点成点成线,开发前景十分可观。
绥德地处中华民族的发祥地黄河中游地区,历史悠久,建置较早。在陕北政治、 经济、文化、军事、交通等诸方面具有重要地位。据境内出土众多的仰绍文化、 龙山文化遗址考证,距今约五、六千年之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这里繁衍生息 。“绥德”之名始于北朝,取“绥民以德”之意。上古绥德为五龙氏地。夏商为 雍州地。春秋时属晋国,战国时魏及秦设上郡。汉沿秦置,楚王项羽曾改上郡为 翟国。三国两晋时为并州地。北朝至隋唐曾分别设魏平、政和、上县、安宁、龙 泉县,并置绥州、安宁郡、雕阴郡。五代十国至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先 后被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西夏占据。宋元符二年(1099)改设绥德 军,辖领城、寨、关、堡33个。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改绥德军为绥德州,辖 米脂、清涧、义合等8县。明洪武初于绥德州增设延绥镇,辖领延安、绥德、东胜 、庆阳4个卫。清雍正三年(1725)改绥德州为直隶州。
绥德县行政区划,随着历史的变迁和管理体制的改变历径多次演变更替,现 辖20个乡(镇),661个自然村,14个城镇(社区)居民委员会。全县总人口 35万多人。 绥德古城缘岩依阜,县城偎依于二郎山和疏属山的缓坡之间。无定河、大 理河绕城南流。公路、铁路四通八达,素有“天下名州”之誉。 一是交通区位优势。“十一五”时期,GZ20高速公路、太中铁路将全线 贯通,榆绥高速公路、西包铁路复线开工并建成,区域铁路网络绥德枢纽站将 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编组站,绥德县的交通区位优势将更加凸显。
北周(557--581),仍设绥州、安宁郡和上县。另在县东部置义良县。绥州领四郡:安宁郡、安政郡、 绥德郡、抚宁郡。安宁郡领七县:上县、安宁县、良乡县、安人县、绥德县、延陵县、城中县。(见《 隋书· 地理志》《元和志》、《陕西地理沿革》。) 隋(581--618)初实行州、县两级地方行政制度,不久改绥州为上州,三年(607)撤消上州设立雕 阴郡。开皇三年改安人县为吉万县。大业元年撤安宁县、吉万县、义良县,并入上县。雕阴郡领十一县 :上县、绥德县、延福县、大斌县、儒林县、开疆县、抚宁县、真乡县、开光县、银城县、城平县。大 业十三年(617)梁师都称帝,今县城属梁国。(《隋书· 地理志》) 唐(618--907)实行道、州、县虚三级的行政制度(因道是监察区域,不是真正的一级行政区域, 故称虚三级)。唐初今县地梁师都占据,唐武德三年(620)于延州丰林县侨置绥州,六年绥州徒置延川 县,七年又迁于魏平县贞观二年(682)灭梁师都,绥州迁回上县。天宝元年改上县为龙泉县。绥州隶属 关内道,领辖五县:城平县。 五代十国(907--960)实行以州统县的二级制。今县地仍设绥州和龙泉县但政局动荡,归属变化频 繁,先后有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占据(见《五代史· 职官考》、《太平寰宇记》)。 北宋(690--1127)初设道,又改道为路,路下设府、州、军,在府、州、军下设县。宋太平兴国七 年(982)今绥德县地被西夏占据。治平四年(1067)后渐次收复,熙宁二年(1069)置绥德城,隶延 州。元丰七年(1084)又把延州的米脂寨、义合寨、浮图寨、怀宁寨、顺安寨、绥平寨等六寨改属绥德 城。元符二年(1099)改设绥德军,隶永兴军路,辖清涧城,临夏城和米脂寨、克戎寨、白草寨、顺安 寨、永宁寨、开光寨等等。 元(1271--1368)实行省、路、府、县四级行政制度。今县地归绥德州直辖。绥德隶属陕西等处中 书省之延安路,辖领清涧县、米脂县(见《元史· 地理志》、《陕西地理沿革》) 明(1368--1644)实行承宣布政使司(省)、府、州、县四级制,今绥德县地仍为绥德州。洪武十 年(1377)五月撤消,后又复设,隶延安府,领米脂县,洪武七年(1374)至十三年曾领佳县、吴堡县 ,明初至嘉靖四十一年(1562)曾领清涧县。洪武初置延绥镇(明边陲要地,九大重镇之一)。洪武六 年(1373)设绥德卫(军事机构)。延绥镇初领神木道、榆林道、靖边道、以及绥德卫、庆阳卫、延安 卫、榆林卫共十二营堡三十六城堡。绥德卫辖百户所五十个。成化九年(1473)延绥镇移治榆林(见《 明史· 地理志》、《明统一志》、《陕西地理沿革》)。
清代(1664--1911)的行政制度是省、道、府(直隶州直隶厅)、县四级制。 清初今县地仍为绥德州,隶领关系未变。雍正三年(1725)升为直隶州,辖领 米脂县、清涧县。雍正九年(1731)神木倒改为分巡延绥廊道,移驻绥德,辖 延安府、绥德州。十三年有增领吴堡县。乾隆二十五年(1760)延绥廊道移驻 榆林。(见《陕西省通志》、《陕西地理沿革》) 民国(1312--1949)初设省、道、县,后设省、专署、县。民国二年( 1913)废州设绥德县,隶属榆林道。民国二十二年(1933)撤消道制,绥德县 直属陕西省。民国二十四年(1935)八月在绥德县城设陕西省第二行政督察专 员公署,统管绥德、吴堡、清涧、延川、延长、安定(今子长县)、安塞、肤 施(今延安)、保安(今志丹县)。1940年二月绥德县解放,在绥德西部双湖 峪成立绥西办事处,管理苗家坪、双湖峪、周家街等联保。又在绥德县城分区 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绥德分区),隶属陕甘宁边区,辖绥德、米脂、佳县、吴 堡、清涧五县。1944年元月绥德分区增辖新成立的子州县。1948年七月绥德分 区又增辖横山县、镇川县。1949年5月绥德分区改属陕北行政公署(驻地延安) 。 1950年5月,绥德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为绥德分区专员公署(绥德专区 ),隶属陕西省,辖绥德、米脂、佳县、吴堡、清涧、子州、子长、延川等八 县。1956年10月绥德专区撤消,绥德县划属榆林专区。1956年12月清涧、子州 、吴堡三县并归绥德县,1961年10月划出。1969年榆林分区专员公署(榆林专 区)改称榆林地区行政公署(榆林地区),绥德县属之,一直至今。
汉高祖元年(前206年),项羽改上郡为翟国,由其所分之翟王董翳管领,翟国都于高奴。 汉统一全国后,沿袭秦制。汉高祖二年(前205年),翟国地归汉,汉仍置上郡、肤施 县。上郡治肤施统领肤施、独乐、阳周、白土、奢延、高奴等二十三县(见《汉书· 地理志 》)。 新莽时,改上郡为增山,增山领上陵广信、积粟、卑顺等十四城。 东汉实行州、郡、县制。增山复为上郡,隶并州。治肤施。上郡领肤施、白土、奢延 、雕阴、定阳、高奴等十城(见《后汉书· 郡国五》)。 汉永初五年(111年)零羌占上郡地,上郡治所遂徒于衙(今白水),永建四年(129 年)上郡归旧土。永和五年(140年)冻羌侵上郡地,上锦治所徙居夏阳(今韩城)。中平 元年(184年)前后,羌胡大掠上郡,上郡郡治又徒迁(见《后汉书· 顺帝记》)、《晋书· 地理志》。 建安十八年(213年)上郡改入冀州管(见《晋书· 地理志》)。 晋初隶并州,无建置,有时仍曰上郡。永安年(304年)后,匈奴、羌氏不断占领,故 较荒乱。 东晋安帝义熙三年(407年)后,入大夏赫连勃勃之吴儿城。(见《元和志》。吴儿城 在今四十铺附近,一说在城西二十五里吴儿砭一带)。 北魏(386--534),拓拨氏建魏,实行州、郡、县制。在今县东界设政和县,县东部 属之。今县西则属魏平县(治所在今子洲县老君殿一带)。政和县与魏平县均属东夏州之 朔方郡。(见《魏书· 地形志》、《陕西地理沿革》)。 西魏(535--556)的行政建制因循北魏。因局面混乱,废设无常。废帝元年(552年) 在今县城设绥州。安宁郡和上县,在今县东(义合一带),设安宁县,县东南(崔家湾或 河底)设安人县。绥州辖三郡:安宁郡、安政郡和抚宁郡。安宁郡辖六县:上县、安宁县 、安人县、绥德县、延陵县、城中县。此期三级并置,上县既是州治又为郡治。(见《隋 书· 地理志》《元和志》、《陕西地理沿革》。)《隋书· 地理志》《元和志》、《陕西地理 沿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