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简述代谢物对基因表达调控的两种方式。
答:根据调控机制的不同可分为负转录调控和正转录调控。
在负转录调控系统中,调节基因的产物是阻遏蛋白。
阻止基因的转录。
包括:(1)负控诱导:阻遏蛋白与效应物结合时,基因转录。
(2)负控阻遏:阻遏蛋白与效应物结合时,基因不转录。
在正转录调控系统中,调节基因的产物是激活蛋白。
包括:(1)正控诱导:有效应物时,激活蛋白处于活性状态,基因转录。
(2)正控阻遏:有效应物时,激活蛋白处于无活性状态,基因不转录。
2.什么是操纵子学说?。
答:Jacob和Monod通过大量实验及分析提出操纵子学说,其内容如下:Z、Y、A基因产物由同一条多顺反子mRNA编码,该mRNA的启动区(P)位于阻遏基因(1)与操纵区(O)之间,不能单独起始半乳糖苷酶和透过酶基因的表达。
操纵区是DNA上的一小段序列(仅为26bp),是阻遏物的结合位点。
当阻遏物与操纵区相结合时,lac mRNA的转录起始受到抑制;诱导物通过与阻遏物结合,改变其三维构象,使之不能与操纵区相结合,诱发lac mRNA的合成。
3.简述乳糖操纵子的调控模型?答:乳糖操纵子模型中依次排列着启动子、操纵基因和三个结构基因,它们分别编码β-半乳糖苷酶、半乳糖苷透性酶和β-硫半乳糖苷转乙酰基酶,三个基因受同一个操纵基因控制。
当没有乳糖存在时,lac操纵子处于阻遏状态。
阻遏蛋白阻碍RNA聚合酶与启动子P的结合,阻止启动基因上的RNA聚合酶进行转录,这是一种负调节作用。
当有乳糖存在时,乳糖与阻遏蛋白结合,使之发生变构而失去活性,因而不能与操纵基因结合,导致RNA聚合酶进行转录,产生上述三种酶,使大肠杆菌能利用乳糖。
培养基中有葡萄糖存在,葡萄糖的降解产物能降低细胞内cAMP含量,影响CAP与启动基因结合,也影响RNA聚合酶与启动基因结合,因此,β-半乳糖苷酶等三个酶不能产生。
这是一种正调控作用。
4.什么是葡萄糖效应?答:葡萄糖效应是指在有葡萄糖存在的情况下,即使在细菌培养基中加入乳糖、半乳糖、阿拉伯糖或麦芽糖等诱导物,与其相对应的操纵子也不会启动,产生出代谢这些糖的酶。
这种葡萄糖的存在阻止了其他糖类利用的现象,称为葡萄糖效应,也称为降解物阻抑(catabolite repression)。
5.什么是弱化作用?答:弱化作用(attenuation)是一种翻译调控机制。
在该机制中,核糖体沿着mRNA分子的移动的速率决定转录是进行还是终止。
在大肠杆菌色氨酸操纵子中,细菌的转录和翻译几乎同步进行,RNA聚合酶在转录前导序列时,核糖体和相应的tRNA紧随其后翻译前导肽。
当介质中Trp浓度很低时,tRNA trp相应短缺,核糖体移至重叠区两个Trp密码子时,因缺少相应tRNA trp而停滞不前,使1区不能和2区配对,所以2区和3区配对,结果不能形成3-4区配对的终止子结构,因此RNA聚合酶能继续转录下去,操纵子得以表达。
当介质中Trp浓度高时,核糖体与足量的tRNA trp紧随聚合酶后迅速合成前导肽,并在位于1区和2区之间的终止密码子处停止,不影响1区和2区的配对,所以3区可以和4区配对,形成终止子结构,使RNA聚合酶在此终止,从而阻止操纵子酶基因的转录和翻译。
当所有氨基酸都不足时,核糖体翻译移动的速度就更慢,甚至不能占据1的序列,结果有利于1、2和3、4发夹结构的形成,于是RNA聚合酶停止转录。
6.简述抗终止因子的调控机制?答:抗终止因子是能够在特定位点阻止转录终止的一类蛋白质。
当这些蛋白质存在时,RNA 聚合酶能够越过终止子,继续转录DNA。
抗终止因子在RNA聚合酶到达终止子之前与之结合,因为在终止子上游存在抗终止作用的信号序列,只有与抗终止因子相结合的RNA 聚合酶才能顺利通过具有茎- 环结构的终止子,使转录继续进行。
参与大肠杆菌抗终止作用的蛋白是Nus 蛋白。
NusA 和us 因子不能同时结合到RNA 聚合酶上。
只要RNA 聚合酶结合在DNA上,NusA 就不会从RNA 聚合酶上解离,而σ因子可以取代游离RNA 聚合酶上的NusA,因此,在转录起始和终止的过程中RNA 聚合酶分别受到σ因子和NusA 的调控。
转录起始不久,σ因子从RNA 聚合酶上解离下来,NusA 蛋白就结合到核心RNA 聚合酶上。
NusA 的结合增加了RNA聚合酶在终止子发夹结构处暂停的过程,从而促进抗终止作用的发生。
7.简述反义RNA调控机制?答:反义RNA(antisense RNA)是指与mRNA互补的RNA分子。
这种反义RNA通过序列互补与特定的mRNA结合,抑制mRNA的翻译。
其调控机制有:(1)与前mRNA结合,影响mRNA的成熟和在胞浆内转运;(2)与相应的靶RNA结合激活RNase,加速靶RNA的降解;(3)直接与起始密码子AUG 结合而阻止翻译的启动;(4)互补作用于SD编码区的反义RNA可阻止核糖体与mRNA的结合。
8.简述原核基因转录后调控的不同方式?答:基因在转录水平的调控是生物最经济的调控方式,但转录生成mRNA 以后,再在翻译或翻译后水平进行“微调”,是对转录调控的补充。
它使基因表达的调控更加适应生物本身的需求和外界条件的变化。
主要有:(1)mRNA自身结构元件对翻译起始的调控:起始密码子AUG上游的一段非翻译区的结合强度取决于SD序列的结构及其与起始密码AUG之间的距离,SD与AUG之间距离一般以4~10个核苷酸为佳,9个是最佳的。
此外,mRNA 的二级结构影响核糖体与mRNA的结合,也会造成蛋白质合成效率上的差异。
(2)mRNA稳定性对转录水平的影响:降解mRNA的酶都是3′→5′外切核酸酶,但mRNA的二级结构具有阻遏这些酶的作用。
IR(反向重复顺序)的存在可以防止3′→5′外切核酸酶的降解作用,有利于转录产物的积累。
(3)蛋白质的调控作用:有些mRNA编码的蛋白质,本身也可以对相应mRNA的翻译过程产生调节作用,这是一种自身翻译调控作用。
如自体调控物r-蛋白与rRNA上结合位点结合的程度比其他mRNA上结合位点的程度强,所以当存在游离rRNA时,最新合成的r-蛋白与rRNA结合开始装配核糖体,此时没有游离的r-蛋白与mRNA的结合,mRNA的翻译继续。
一旦rRNA合成减慢或停止,游离r-蛋白富集,就能与他们的mRNA结合,阻止其继续翻译,即:只要相对于RNA有多余的r-蛋白,r-蛋白的合成就会被阻止。
因此,蛋白质合成的自体调控保证了核糖体蛋白质与RNA在数量上的平衡。
(4)反义RNA的调节作用:反义RNA通过互补的碱基与特定的mRNA 结合(结合位点通常是mRNA上的SD序列、起始密码子AUG和部分N端的密码子)来抑制mRNA的翻译。
(5)稀有密码子对翻译的影响:细胞内对应于稀有密码子的tRNA较少,不易获得,这样就延长了核糖体在mRNA上滑动的时间,降低了翻译的速度;高频率使用这些密码子的基因翻译过程容易受阻,影响了蛋白质的总量。
(6)重叠基因(overlapping gene)对翻译的影响:正常情况下,色氨酸操纵子5个基因产物是等量的,这是由于其相邻两基因之间有重叠现象,翻译出现偶联。
偶联翻译可能是保证两个基因产物在数量上相等的重要手段。
(7)翻译的阻遏:在大肠杆菌RNA噬菌体Qβ中发现复制酶可以作为翻译阻遏物来调控蛋白质的合成。
纯化的复制酶可以和外壳蛋白的翻译起始区结合,阻止了核糖体与起始区的结合,不能重新起始翻译。
但已经起始的翻译仍能继续下去,直至完毕。
(8)魔斑核苷酸水平对翻译的影响:魔斑核苷酸是指ppGpp 和pppGpp分子,当细胞缺乏氨基酸时产生魔斑核苷酸,可在很大范围内做出系列应急反应,如抑制核糖体和其他大分子合成,活化某些氨基酸操纵子的转录表达,抑制与氨基酸转运无关的转运系统,活化蛋白水解酶等,以节省或开发能源,以渡过难关。
9.简述ppGpp 是如何参与细菌的应急反应。
答:严谨反应是细菌适应逆境的重要机制之一,当细胞感知外界可利用氨基酸缺乏时,能快速启动受ppGpp 控制的生长速率调节机制。
当细菌处于氨基酸全面匮乏时,会采取一种应急反应以求生存,即停止包括各种RNA(特别是rRNA)在内的几乎全部生物化学反应过程,只保持维持生命最低限量的需要。
实施这一应急反应的信号,是鸟苷四磷酸(ppGpp)和鸟苷五磷酸(pppGpp),产生这二种物质的诱导物是空载tRNA。
氨基酸缺乏时,出现大量空载tRNA,空载tRNA会激活焦磷酸转移酶,使ppGpp和pppGpp大量合成,其浓度可增加10倍以上。
ppGpp的出现会关闭许多基因,也会打开一些合成氨基酸的基因,以应付这种紧急情况。
关于ppGpp 和pppGpp的作用原理,目前认为有二种可能:①ppGpp与RNA聚合酶结合,使后者构型发生改变,从而识别不同的启动子,改变基因转录的效率,如关闭或减弱一些基因转录、增加一些基因转录;②ppGpp与启动子结合,使后者不再与RNA聚合酶结合,导致基因被关闭。
10.什么是σ 因子,简述σ 因子在原核基因调控中的作用。
答:σ因子是原核生物RNA聚合酶的一个亚基,是转录起始所必需的因子,主要影响RNA聚合酶对转录起始位点的正确识别。
常见的σ因子为σ70,此外还有分子量不同,功能不同的其他σ因子。
σ因子对识别DNA链上的转录信号是不可缺少的,它是核心酶和启动子之间的桥梁。
σ因子与RNA聚合酶核心酶的结合是原核生物RNA合成起始的关键步骤。
σ因子与RNA聚合酶核心酶结合的亲和力会影响特定基因表达量的大小,从而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
在转录起始阶段,σ因子识别特异启动子序列;不同的σ因子决定特异编码基因的转录激活,也决定不同RNA(mRNA、rRNA和tRNA)基因的转录。
σ因子在转录延长时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