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战而屈人之兵》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孙武及《孙子兵法》,了解古代军队编制文化及其发展。
2、熟读成诵并理解《不战而屈人之兵》及孙子思想。
教学过程:激发兴趣,走进文本—了解孙子及《孙子兵法》—寻找诵读规律,了解古今军事文化——研读文本,理解孙子思想——感受孙子深远影响——漫谈启示,总结结束一、交流话题,导入文本:(初次见面,我想让大家挑战一下自己,看一看下面这组歇后语,猜一猜后半部分)课件1:刽子手冷笑-笑里藏刀小偷进牧场-顺手牵羊房子着了抢东西--趁火打劫对着桑树骂槐树——指桑骂槐荞麦皮榨油--无中生有诸葛亮放孟获--欲擒故纵这些歇后语都出自一本书——《三十六计》,知道吗?每一计都是一个军事谋略,而这三十六计的来源就是我手中的这本书——《孙子兵法》,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孙子兵法之不战而屈人之兵》,从中领略中国古代军事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中国古代军事家的人格魅力。
二、了解孙武及《孙子兵法》:1)孙子兵法的作者是孙武,对于孙武,你了解多少?(学生自由发言,点评以肯定指导为主)2)教师补充资料,请一位同学读。
(出示课件2:孙武,字长卿。
后人尊称他为孙子、孙武子、兵圣、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春秋末期军事家,现在在山东、江苏等地,都有纪念孙武的庙宇,多称作兵圣庙。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孙子兵书》等,共13篇,集中体现了孙武的军事思想和战争谋略,是中国古代兵家学说的经典著作,是世界三大兵书之一。
)三、走进文本理解文意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不战而屈人之兵》一章,①自由地放声朗读两遍,尽量读准字音。
②个人朗诵展示(点评以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③全班齐读④理解文意: 1)结合文意自己翻译短文。
2)用自己的话解释译文:A指导战争的法则——指挥官指挥战争的策略B 使敌人举国完整的屈服是上策,击破敌国就差一些。
——不用杀戮,就让敌人全国上下完整地降服,是指挥战争的策略中上等的策略,经过交战而击破敌国使敌国降服就差一些。
——将敌国包围,不交战,敌国就被我军强大的实力屈服是上等的策略。
C百战百胜还算不上高明之中最高明的——交战一百次,就取得一百次胜利,说明指挥战争的策略是高明的,可不是最高明的,还有比这更高明(厉害)的。
D 不战而是敌方屈服,才算得上高明之中最高明的——一次也不交战,就让敌方屈服,才是指挥战争策略中最高明,最厉害的。
3)用一句话概括这则短文的内容:什么是战争的最高境界/指挥战争的最好策略4)带着对文意的理解师生合作朗读。
(师读合部分,生读分部分)四、了解古代军事文化——古代军队编制单位。
——传统文化的传承之一——军事文化①了解古代军队编制单位思考交流:在朗读时,你发现有什么规律可以提高背诵速度?明确:句子中有重复的地方,仅仅换了几个字。
(国-军-旅-卒-伍)——在译文中这几个字没有解释,是因为它们是中国古代军队的编制单位课件3:古代军队的编制单位“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军之五百人为旅/百人为卒/ 五人为伍”——《周礼》②现代军队文化是对古代军队文化的传承交流:你知道现在的军队如何编制吗?(学生自由发言)一起出示:课件4:西周:军、旅、卒、伍/南宋:军、将、营、队、火/中华民国时期:军、师、旅、团、营、连、排、班//解放战争时期:兵团、军、师、团、营、连、排、班/现代陆军:集团军、师、旅、团、营、连、排、班由此可见,随着社会的发展,军队的编制越来越规范,军事文化越来越丰富,它是古代军事文化的传承。
③分角色朗读感悟军事文化现在我们将这些字加进去分角色朗诵。
课件5:“孙子曰:凡用兵之法……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齐读,“全国为上”等男生读,“破国次之”女生读,读出气势,读出韵味,再次领略古代军事文化的博大精深。
五、理解孙子的军事思想——不战而屈人之兵——传统文化的传承之二——军事思想同学们,刚才我们领略了古代军事文化的魅力,下面我们再次走进文本理解孙武的军事思想和战争谋略。
①用心听读原文,勾画最能代表孙武军事思想的一句话。
明确:“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齐读②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翻译:不战而使敌方屈服,才算得上(善于用兵的人)高明之中最高明的。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说就是——不动一兵一卒就是敌方屈服。
——靠的是实力强大)③孙子认为“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战争的最高境界”,你同意他的观点吗?不战的好处交流:●“百战百胜”,只要是战争,就要有杀戮,即使胜利了战争会造成人员伤亡、耗费大量的财力、物力使经济停滞甚至倒退●环境污染,既让百姓民不聊生,又削弱国家实力●交战双方人民成为敌人,给一代或几代人民造成阴影●“不战而屈人之兵”则毫无损失,对人民而言,是利大于弊(任意说出其中几点都可以)④教师小结:孙子军事思想的最高境界——不战由此可见: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思想,与战国中期孟子的“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再到唐朝李世民“君者舟也,民者水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再到现在国家倡导“关注民生”思想相一致,这种思想,在残暴与仁爱的问题上选择仁爱,在力胜与智胜的问题上选择智胜,在破坏与保全的问题上选择保全。
在战争与和平的问题上选择和平,日本逢屋千村说《孙子兵法》不是打仗的,《孙子兵法》是教人和平的,是和平主义者,是不战主义。
因此,《孙子兵法》不仅是军事思想的传承,还是和平的传承。
——传统文化传承之三——和平、不战六、理解孙子的军事谋略——上兵伐谋,其次伐交——传统文化传承之三——军事谋略“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战争的最高境界,结合你熟悉的具体例子谈一谈。
①举例佐证:学生思考,交流发言,教师指导。
(学生预测:舌战群儒、空城计、四面楚歌、汉武帝推恩令)播放“空城计”视频——小结:诸葛亮了解司马懿多疑的特点,使出“空城计”,不用一兵一卒就使得司马懿退兵,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典型例子。
据研究资料证明:诸葛亮十四岁时进入刘表学堂习兵法,在隆中10年,他博览群书,钻研兵法,尤其熟读《孙子兵法》,因此他经常化用《孙子兵法》的谋略指挥军队,并取得了胜利?你还知道哪些他的故事?---《草船借箭》、《舌战群儒》、《赤壁之战》等,在这些故事中诸葛亮将孙子兵法的军事策略驾轻就熟,就是对孙子兵法的传承。
——传统文化传承之四——军事谋略②分析例子:思考:这些例子有力地佐证了“不战而屈人之兵”,既然是不战,那么靠的是什么?——智谋,很好,这与孙子的观点相一致:课件:孙子认为:上兵伐谋,用兵的最高境界是使用谋略胜敌,其次伐交,是通过外交手段战胜敌人”你能补充一个例子吗?完璧归赵文字资料,外交钓鱼岛视频。
战国时,赵王得到一件叫做和氏璧的宝玉,秦王听说后,愿意用15城换取和氏璧。
赵王派蔺相如带和氏璧去秦国。
蔺相如到秦国后,将和氏璧献上,秦王大喜,却无将城邑给赵之意。
蔺相如诓说玉上有疵点,要指给秦王看,拿回宝玉。
他在庭柱旁站定,说:赵王担心秦国自恃强大,得和氏璧而不给城邑,经我劝说才答应。
赵王斋戒5天,才让我捧璧前来,以示对秦国威严的尊重和敬意。
不料大王礼仪简慢,毫无交割城邑的诚意,现在若大王一定要抢走宝玉,我宁可将脑袋与宝玉一起在柱子上撞碎。
秦王无奈,只得划出15个城邑给赵。
蔺相如估计秦王不过是假意应付,便提出要秦王也应斋戒5日,再郑重其事地交换。
秦王只好应允。
蔺相如便派随从怀藏和氏璧,偷偷从小道返回赵国。
秦王斋戒完毕,举行交换仪式时,蔺相如才把送和氏璧回赵之事告诉秦昭王,从而保全了和氏璧。
③小结:我国政府采用外交手段对钓鱼岛问题作出回应,不是害怕他,而是让自己的强大,使其屈服,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由此可见,《孙子兵法》不仅适用于古代,也适用于现代,对我们中学生的最大的启示便是当我们闹矛盾了,我不会对你拳打脚踢,诉诸武力,而是让自己更强大,不和你动手,你就被打败了。
——小组交流:结合具体的故事理解A、小组交流,教师指导(学生应该想到的:舌战群儒、空城计、四面楚歌、汉武帝施行推恩令,消夺兵权)B、班级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情况适当补充例子。
(1、空城计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视频 2、晏子使楚 3、蔺相如完璧归赵)C、教师小结:诸葛亮凭借雄辩的口才,使吴国君臣心服口服,同样,抓住司马懿多疑设空城计,不动一兵一卒迫使其退兵,这些例子都是对孙武军事思想“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最好的诠释。
③深入理解“不战”也是一种战交流:你对“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指挥作战中最高境界还有什么疑问?“不战”是不是一种战?交流明确:不能把它仅仅理解成动用兵力、人力、物力的战,它是战的另一种形式,如智战,外交战。
《不战而屈人之兵》选自《孙子兵法谋攻篇》,谋攻即以智谋攻城,即不专用武力,而是采用外交等手段使守敌投降。
《孙子兵法》指出,“用兵的最高境界是使用谋略胜敌,其次是通过外交手段战胜敌人”,因此避免人员的伤亡,物力财力的损耗。
④小结:由此可见,孙武的军事思想是从“百姓”的角度出发,这与孟子的“保民而王”“民为贵”思想相一致,这种思想,在残暴与仁爱的问题上选择仁爱,在力胜与智胜的问题上选择智胜,在破坏与保全的问题上选择保全。
在战争与和平的问题上选择和平,日本逢屋千村说《孙子兵法》不是打仗的,《孙子兵法》是教人和平的,是和平主义者,是不战主义。
试着背诵主旨句。
五、理解孙子不战思想对后世的深远影响有人说,“不战”是孙子的核心思想,和平年代是无用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1)小组交流:(正方)和平年代“不战”思想无用(反方)和平年代“不战”思想可以在多个领域应用2)课堂辩论3)小结:由此可见,孙子的思想核心“不战”不仅适用于古代,也适用于现代;不仅是战争的最高境界,更是维护世界和平的策略;不仅应用于军事领域,还应用于教育、企业;它不仅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难怪亚马逊网站评论如果人的一生只能读一本书的话,那就应该是《孙子兵法》。
六、漫谈收获背诵结束荀子在《劝学》中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也就是说,学习之路,是靠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学完这一课,你有哪些收获?带着这些收获让我们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带着对孙子的仰慕之情朗读全篇。
学生发言:1)先秦时期,有墨子救宋不以兵革;2)烛之武利用秦晋两国矛盾,劝说秦穆公对郑国的包围,一场亡国惨祸在战场外消失。
3)汉初,韩信破赵后,运用声威在先、实力在后之谋,遣使奉书,收降燕国;4)汉高祖派能言善辩的策士郦食其游说齐王,使齐国七十二座城市一起归顺。
5)赵匡胤杯酒释兵权6)收回香港、澳门7)汉武帝施行推恩令,削夺兵权。
8)空城计——交流:“不战而屈人之兵”比“百战百胜”究竟好在何处?交流明确:教师补充材料——对中国的影响 1)中国领导人运用外交谈判手段,分别于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和平收回香港澳门主权,并确保了其繁荣;2) 我国运用谈判外交手段和平解决钓鱼岛问题3)——对世界的影响在海湾战争中,美国用专机将一本90页的英译《孙子兵法》送往战场,供美军指挥官们使用;而伊拉克的苏联军事顾问也在向伊军传授《孙子兵法》上的作战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