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心理学分析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心理学分析作者:张宏如| 最后更新:2008-6-16 [摘要]本文从心理学视角分析网络游戏成瘾的界定、心理成因、心理危害,并探索了克服网络游戏成瘾的对策:探索网络游戏环境的特点,重视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学习生活方式,优化社会网络游戏环境,加强对游戏成瘾学生的团体心理辅导,以利于尽快适应信息时代的挑战。
[关键词]网络游戏成瘾;大学生;心理学分析网络在给人们带来信息时代的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冲击。
其中,“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IA)或“病态使用网络”(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PIU)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美国一项针对大学生的研究发现,有8.1%的人有网络成瘾倾向;澳大利亚的一项研究发现有大学生有4%的人网络成瘾,27.9%的人存在轻度的网络依靠;我国台湾的一项以8个高校752名大学生为调查对象的研究发现,成瘾率为11.7%,其中男性是女性的4倍;我国林绚辉等人的研究发现网络成瘾率9.6%(衣新发等.青少年网络成瘾研究述评[J].中国青年研究,2003:<12>.);我们的研究发现:在被调查的658名大学生中,有网络成瘾的人42名,占总数的6.4%(张宏如.网络成瘾大学生动机与人格特征[J].健康心理学,2003:<4>.),其中在退学的学生中,有24.7%的人直接就是由于网络成瘾所致。
而在“网络成瘾”人中,主要又以网络游戏成瘾为主。
此前很少有研究专门就网络游戏成瘾题目深进分析,而实际上,大学生的网络游戏成瘾已经成为当前高等教育的一个新的现实课题,亟待解决。
所以,加强网络游戏成瘾心理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网络游戏成瘾的心理学界定网络成瘾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的戈登伯格(Goldberg)提出的;而杨(Young)用实证的方法证实了这一现象;现在一般将网络成瘾的定义为:由重复地使用网络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产生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的愿看,同时产生增加使用时间的张力与耐受性、克制、退瘾现象,对于上网所带来的快感会一直有生理与心理上的依靠。
网络成瘾心理的生理实质是神经内分泌紊乱造成的一种以精神症状为主的临床心理亚健康状态。
网络游戏成瘾的典型表现则包括:上网游戏时精神亢奋并乐此不疲,长时间游戏可获得心理满足;网络游戏行为不能自制,或通过网络游戏来逃避现实,游戏时间常超过计划时间;若不玩网络游戏时情绪就会低落,精力不足,自我评价能力下降;思维迟缓,社会活动减少,愉快感或爱好丧失等。
所以,我们以为:网络游戏成瘾可以界定为:通过重复地使用网络游戏所形成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迷恋状态,并产生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的愿看;同时产生增加使用时间的张力与耐受性现象,对网络游戏所带来的快感会一直有生理与心理上的依靠。
网络游戏成瘾者有大量的行为与冲动控制上题目,诸如打网络游戏成瘾、网络游戏关系成瘾(沉迷于网络游戏交友)、游戏信息收集成瘾、游戏交易成瘾等。
二、网络游戏成瘾的心理成因1.升级***形成畸形的心理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是人们想要做好事情、努力成功的动力。
网络游戏不同于一般的传统意义上的游戏,除了其具备网络的匿名性、便捷性与逃避现实性外;另一方****司驮谟谏?**,—种畸形的心理成就动机。
我们研究发现:实在有约八成的人当初进进游戏的时候是为了休闲娱乐与消磨时间,但是游戏实践过程中,事情往往静静地发生了变化;面对网络游戏不断的升级***,游戏又进进了漫长的、永无止境升级路。
由于,在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里,没有级别,就没有地位,就没人理会,没有级别,自然也就没有好的装备,只能任人欺凌。
升级就成了改变地位的必由之路。
但网络游戏的升级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以传奇游戏为例,以前从一级升到三十级需要一到两年,现在至少也还需要一个月时间,而从三十级升到四十级,则需要两个月到半年左右的时间,每升一级,游戏都会有提示,使得玩者的“成就”感越来越强,其玩游戏的心理动机也就越强。
2.身临其境的心理感观刺激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是最基本的心理现象,在心理活动中起重要作用。
现在网络游戏大多以“攻击、战斗、竞争”为主要成分,诸如飙车、砍杀、枪战等。
网络游戏是集文字、声音和图像于一体的立体传播形态,现在的网络游戏越来越具有身临其境的效果,感观刺激诱人,很多玩游戏的学生很轻易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从反射学说的理论来看,由于玩游戏能获得心理上暂时的感觉上的快感,渐渐就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固的条件反射,使玩家更加沉迷与网络游戏;而这些以“攻击、战斗”为主要成分的网络游戏都是让参与者身临其境,在虚拟社会的漫长体验过程中获得升级,从而获得成就感,进而渐渐进迷;而这些砍杀、枪战等游戏,火爆的刺激很轻易使一些大学生模糊其认知能力,淡化了虚拟游戏和现实生活之间的差异,甚至误以为网络游戏中就是现实体验,从而全身心投进,渐渐就对网络游戏产生了心理认同感和回属感。
3.人格的缺失和低自尊状态从心理学视角来看,一般“成瘾”的心理背后是个体人格的不健全和低自尊状态。
诸如有的个性内向的人在玩网络游戏的时候“突破自我”,有外向的举止,这样一来,玩网络游戏就“弥补”了其人格的不全部分,从而形成联接机制。
根据卡内基梅隆大学以及皮兹堡大学的研究,网络游戏成瘾往往具有以下人格特点:喜欢独处、敏感、倾向于抽象思维、警觉、不服从社会规范等。
我们的研究也发现(杨海燕,李志强.试论青少年网络心理中存在的题目[J].陕西青年干部治理学院学报,2002:<1>.):网络游戏成瘾大学生在人格的有恒性上与总体学生存在极其明显的差异;在自律性上、新环境长大能力方面存在明显性差异;在大五人格方面,网络游戏成瘾大学生的宜人性、公正性和智力开放性与总体人群存在极其明显性差异,情绪性与总体人群存在明显性差异;同时,网络游戏成瘾学生在动机的几项指标上都低于总体人群。
其中,在认知驱动力、自主性和自我效能感上与总体存在极其明显性差异;网络游戏成瘾者的认知驱动力与人格的宜人性明显负相关,与公正性明显正相关;人格中的有恒性与认知驱动力明显正相关,敏感性与认知驱动力、自我进步驱动力、自主意识都呈明显负相关;网络游戏成瘾者中,男女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都存在极其明显性差异,男生多于女生,独生子女多于非独生子女. 旅游景点> 4.环境因素和群体特点的心理影响心理学家勒温很早就提出人的行为是环境因素与个人心理特征的函数关系的总和,即B=f(P.E)。
实际上,网络游戏成瘾的大学生的行为同样离不开个体心理特征与环境因素的负面影响。
现在我国还缺乏健全的社会法规来约束学生迷恋网络游戏,一些学生沉迷网络游戏也直接从负面影响其四周同学,很多学生甚至错误地以为,进步其网络能力也是其“素质拓展”的一部分;而部分媒体的不良宣传与网络游戏的促销活动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同时,由于大学生群体心理特点也决定了大学生是网络游戏成瘾的高危人群,大学生的心志尚不成熟,存在自制力不强,遇事轻易冲动和消极应对方式等特点,一旦碰到情感挫折或遭遇生活事件打击等就轻易出现沉溺网络的消极行为,企图通过这种方式逃避现实。
三、网络游戏对大学生心理的负面冲击1.沉迷网络游戏易导致认知能力失衡认知能力失衡突出表现在浏览信息数目增多,但接触信息的种类却在减少;上网游戏时间增加,感受信息阈值递减。
人的留意具有“指向”和“集中”两大特性,留意不仅受爱好、经验的影响,也会受到知觉对象特点和四周环境的影响。
而长时间上网游戏自然会对四周事物的留意范围逐步缩小,这轻易导致信息来源的狭隘和单一。
此外,长期上网游戏可能造成认知麻痹现象,也就是人们长期感知同一事物后轻易导致对该事物的感受性降低。
出现这种情况意味着后续的信息对人们的感受程度下降。
游戏时间越长,感受性就越低,时间浪费也就越多。
长期上网游戏易产生“丧失时间感”和错估时间现象。
而窃冬网络游戏还影响着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正确态度的形成。
网络游戏的感官刺激虽开阔视野,但对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的发展有一定的阻碍作用,使人片面注重事物的感官刺激,缺乏深进的理性分析,表现为熟悉题目肤浅化、感性化。
有些网络游戏成瘾较大的人,尤其是青年学生,沉溺于网络迷失在网络游戏世界中,迷失自我易忘记自己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责任,阻碍大学生形成勇于责任、承担责任的人生态度和奋发努力的学习精神。
2.影响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在光怪陆离、亦真亦假的网络游戏世界里,大学生沉迷于数字化迷宫和动感刺激和虚拟环境,他们的人格轻易受到很多负面影响;尤其是一些网络游戏沉溺者,长期迷恋于数字化在线空间中,未能有效实现客观现实和虚拟现实间的角色转换,增大了网络社会与现实环境的差距感,从而导致心理错位和行动失调;而窃冬长时间的上网游戏,使他们丧失了对四周现实环境的很多感受力和参与意识,从而轻易形成沉默、孤僻、冷漠、紧张、攻击、欺诈的心理和责任感的缺乏。
表现在性格上主要是疑心和懒散。
由于在网上游戏,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可以转化为零,一个年轻人可以扮演成老者,这种虚拟性轻易产生不信任的态度;而且长时间上网游戏生活节奏会被打略冬从而表现为对生活学习的懒散等。
同时,迷恋网络游戏轻易导致心理闭锁,使得大学生社会化发展滞后,易造成其情感趋于冷漠等,这些都不利于优秀人格的培养。
3.迷恋网络游戏易导致人际交往心理变异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进行人际交流,无法见到对方的面部表情和身体语言,这同真实世界交往相比,有一些独特优点,轻易了解人们在思想心理方面的特点,一定程度上可以揭往现实生活中的面具;但是一些长时间沉溺于网络游戏的大学生,渐渐阔别现实中的亲朋好友,对自己的家人和同学表现出冷漠,不能有效地融进现实人群,轻易加剧大学生的自我封闭和人际淡化,使人趋向孤立和非社会化,人与人之间信任感下降,导致人性本身能力的一些丧失和人性的异性。
正如心理学家托尼诺所说:“长期的网上冲浪会渐渐失往自我、改变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