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泥鳅人工养殖技术

泥鳅人工养殖技术


(2)苗种质量 要选择体质健壮、活动力强、体表光
滑、无病无伤的泥鳅苗种。
(3)苗种消毒 苗种放养前,最好用2%-3%的食盐水
浸浴5-10分钟,以杀灭其体表的病原体。
(4)放养密度 在泥鳅养殖期间,如放养密度低,则
造成水资源的浪费,放养密度过高,又容 易导致泥鳅患病。一般放养体长3-4厘米的 夏花每平方米100-150尾,体长在5厘米以上 的苗种可放养每平方米50-80尾,条件好的 情况下可适当增加放养量,否则要适当减 少放养量。
利用稻田开展泥鳅养殖,需在稻田内开挖 养殖泥鳅的“鱼沟”,一般沟宽0.5~1米, 深度为30~50厘米。整个稻田的“鱼沟”由 围边沟和中间的“十”字沟或“井”字沟 组成。一般“鱼沟”的面积占稻田面积的 10%~15%。
一般每亩稻田投苗1~2万尾,设计亩产为 150~300千克。
(三)、网箱养殖泥鳅
20---40m2,一般以4--12m2为宜。箱体由聚乙烯机织网片
做成,网目0.5—1.0cm,网高视养殖水体而定,但网箱上
半部须高出水面40cm以上,防止泥鳅逃逸,箱底要着泥,
底层铺上20cm厚的粪肥、泥土,最上层为泥土。
(3)鳅种放养
网箱鳅种放养量应依水体条件而定,水肥、
水活可多放,否则少放,一般每m2放养5一6cm的
2. 形态特征 真泥鳅:分布最广最为常见的泥鳅品种,
故将其称为泥鳅。泥鳅体腹鳍以前呈圆筒 状,由此向后渐侧扁,体鳞极细小,体表 粘液丰富,尾鳍圆形;
体背部及两侧为青灰色(青鳅),腹部 灰白色;
尾柄基部上侧有一个明显的黑斑点。
大鳞副泥鳅: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及其附属 水系,数量较少。因其体形较真泥鳅更为侧扁, 故很多地方称为扁鳅;在有的水系中,其体色呈 浅黄,故也有人称之为黄斑鳅或黄板鳅。
泥鳅可用鳃、肠、皮肤呼吸,所以可高
密度养殖和长途运输。据称,泥鳅耗氧量 的1/3是由肠道呼吸取得的。
4. 食性
泥鳅属杂食性鱼类,对食物的要求不十 分挑剔,水中的泥沙、殖质、有机碎屑都 是其食物,摄食的饵料生物种类有:硅藻 类、绿藻类、蓝藻类、裸藻类、黄藻类、 原生动物类、枝角类、挠足类和轮虫等。
(5)饲料管理 泥鳅是一种杂食性的淡水经济鱼类,
尤其喜食水蚤、丝蚯蚓及其它浮游生物, 但动物性饲料一般不宜单独投喂,否则容 易造成泥鳅贪食,食物不消化,肠呼吸不 正常,“胀气”而死亡,对腐臭变质的饲 料绝不能投喂,否则泥鳅易患肠炎等疾病。
(6)水质管理 养殖期间,抓好水质培育是降低养殖成
本的有效措施,同时符合泥鳅的生理生态 要求,可弥补人工饲料营养不全和摄食不 均匀的缺点,还可以减少病害的发生,提 高产量。泥鳅放养后,根据水质情况适时 施用追肥,以保持水质一定的肥度,使水 体始终处于活、爽的状态
其体表附着有圆鳞,鳞片较泥鳅体鳞为大,埋 于皮下。尾鳍圆形。
其背部及体侧上半部呈灰黑色,体侧下半部及 腹面呈灰白色,体侧密布暗色小点,并排列成线 纹。生活习性与泥鳅相似。
3. 生活习性
泥鳅是温水性底层鱼类,适宜生长的温 度是10~30℃,最适宜的温度是22~28℃ 。 当水温在10℃以下或30℃以上时,泥鳅就会 钻到泥里去,停止活动。
网箱养殖泥鳅具有设备简单,单产高,管理方便,易
捕捞,经济效益显著等优点,是一项值得推广的实用养殖 技术。现将网箱养殖泥鳅的技术介绍如下:
(1)场地选择
养殖地点应选择避风向阳的湖泊、水库边浅水处或活
水池塘内,水质良好,且无工业污染。
(2)网箱设置
网箱的规格可大可小,小的面积为2—10m2,大的为
2.预防泥鳅生病
(1)饲养环境 泥鳅的饲养环境应选择在避风向阳,靠近水
源的地方。泥鳅对水质的要求不高,但被农药污 染或化学药物浓度过高的水域不能作为养殖用水。 苗种放养前,要将池塘进行彻底清整、消毒,并 在池塘中种植一些水生植物,给泥鳅提供一个遮 荫、舒适、安静的生活环境,同时,水生植物的 根部还为一些底栖生物的繁殖提供场所,为泥鳅 提供天然饵料。
3.鳅种放养的注意事项
(1)下塘时间要适当,一般在5月份,晴天中午;
(2)温差不能过大,3℃以内;
(3)要分散放养鳅种,多点投放,以防鳅种汇聚在很小 的水域,对生长不利;
(4)要肥水下塘,培育天然饵料;
(5)鳅种入池前要消毒,3%~5%食盐水10~15分钟;
(6)放养密度要合适,3厘米长的鳅种100~150尾/平 方米,放养5~6厘米的鳅种50~100尾/平方米,有微 流水的可以多放,若采用无土养殖则放养密度可加大到1 倍.
江苏省连云港养殖者基本都是收购野生泥鳅苗进 行投放养殖。收购的野生苗一般体长为7—10厘米, 尾重5—8克,当地养殖者一般每亩投苗1000千克, 初夏投放的鳅苗,到年底一般可以达到尾重15— 20克的商品规格。
二、泥鳅的繁殖
繁殖时间每年4~9月,其中6~7月最旺盛, 产卵时要求水温18~28℃,以25℃最好; 20℃以下一般在晴天的清晨或上午10点前 产卵,20~28℃时多在雨后或半夜产卵; 受过精的卵有一定粘性,但不强易脱落。
幼苗阶段体长5厘米以下时,主要摄食动物性饵料, 如浮游动物的轮虫、枝角类、桡足类和原生动物;
5~8厘米时转变为杂食性,主要摄食小型甲壳类、 丝蚯蚓、摇蚊幼虫、水生和陆生昆虫及其幼体、 蚬类、螺等低栖无脊椎动物幼体,同时摄食丝状 藻类、硅藻、水陆生的碎屑及种子;
8~10厘米时摄食藻类、植物的茎、根、叶、种子 及有机残渣、碎屑等;
10厘米以上时,则以摄食植物性饵料为主。
人工养殖中必须根据不同生长阶段调整泥 鳅的饲料。
泥鳅特别贪食,在养殖过程中,动物性饲 料不宜投喂过多,以免摄食过量,阻碍肠 道呼吸而导致死亡。
泥鳅多在夜晚摄食,白天大多潜伏在泥中, 喜上半夜外出觅食。泥鳅一天中有两次摄 食高峰,即上午7~10时和下午4~6时,早晨 5时左右是摄食低潮。
泥鳅人工养殖技术
张业成 15926251740
俗话说:天上斑鸠,地上泥鳅。泥鳅素有“水中 人参”之美称,其味道鲜美,肉质细嫩,营养丰 富,在医药上也具有较高的价值,因此深受广大 消费者的青睐。
泥鳅因其适应性强、疾病少、成活率高、且繁殖 能力强、运输方便、饲料易得,已成为重要的水 产养殖品种,市场售价翻了几番,并呈继续上涨 之趋势,而且是我国外贸出口的重要水产品之一, 人工养殖泥鳅的超高效益已经引起广大养殖者及 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投喂量以每次2~3小时内吃完为准,初期日 投饲量为0.5%~1%;中期为1%~2%;后期为 2%~3%。
6. 生长
泥鳅的生长速度,取决于饲料的质量和数量。一 般刚孵化的鳅苗,体长约0.3厘米,一个月后长到 3.0厘米左右,半年后长到6.0厘米左右,第二年底 体长可达13厘米,体重15克左右。
②鱼粉或肉粉5~10%,血粉20%,菜籽饼30%~40%, 豆饼15%~20%,麦麸20%~30%,次粉5%~10%,磷 酸氢钙1%~2%,食盐0.3%,并加入适量的鱼用无机 盐及维生素添加剂;
③豆饼粉25%,菜籽饼粉35%,鱼粉20%,蚕蛹粉10%, 血粉7%,次粉2%~3%,添加剂少量
(2)施肥:保持黄绿水色,透明度喂15~20厘 米,如呈茶褐色或黑色,则说明水质恶化, 应加注新水,如果水色过淡,则应追肥, 每平方米施尿素2~6克,也可以每平方米施 畜禽粪肥100~150克。
靠近水源,地形有起伏的地方最好。面积 300~1000平方米,长方形,东西走向,池深 90~100厘米,水深50~100厘米,池壁高出水面 20~30厘米,溢水口与正常水位相平,排水口与池 塘底泥面相平,有土养殖则需放20厘米的泥层。
2.鳅种放养前的准备工作
放苗前15天用生石灰100克/平方米消毒,或者 漂白粉20克/平方米,1周后施入基肥,并放如水 葫芦、水花生等遮阴植物,并设置饵料框3~5个。
二层纱布包裹漂白粉于食台周围,一次挂袋2--3
只,能有效预防病害发生。
四、泥鳅的疾病防治
1.诱发泥鳅发病的原因
泥鳅 发病 原因
自然 自身 原因 原因
人为 因素
生物 因素
鳅池 底质 不好
水温 急剧 升降
水位 变动

水质 恶化
放养 密度 不当
饲养 管理 不当
机械 性损

微生 物浸 入体

寄生 虫浸 入体 内
鳅种90--120尾。
(4)饲养管理
网箱养殖泥鳅以人工投饵为主,应在网箱内
设置一个2m2的食台,食台距箱底20—25cm,投
喂时将饵料投在食台上。人工投饵可投喂糠麸、
蚕蛹、蚯蚓做成的团状饲料或人工配合硬颗粒饲 料。人工配合饲料中动物蛋白应占50%以上。日 投饲量为泥鳅体重的3%--5%,分早、中、晚三 次投喂。
预防天敌的方法
放养前彻底清塘,以每亩100公斤生石灰全 池泼洒消毒。在养殖期间,特别是在鳅苗 阶段,要及时清除敌害生物。
对水蜈蚣、蜻蜓幼虫和红娘华等,按每立 方米水体0.5克晶体敌百虫的标准配制成药 液,全池泼洒。也可以在水蜈蚣聚集的水 草、粪渣堆处,加倍用药。
对于鳅池中的水蛇,可用硫磺粉末来驱赶, 效果明显。方法是在鳅池附近撒硫磺粉, 每667平方米(1亩)用2千克左右。
泥鳅卵为圆形、米黄色、半透明,卵 径为0.8~1毫米。水温在25℃时11个小时 就可出苗。
表1雌鳅怀卵量与体长的关系
体长 8 (厘米)
怀卵量 2000 (粒)
10 7000
12
15
20
13000 15000 24000
三、成鳅的养殖
把5~6厘米的鳅种养成尾重20克以上的商品鳅。 (一)成鳅的池塘养殖 池塘围网养鳅是目前的主要养殖模式,仅江苏赣
一、泥鳅的生活习性
1. 分类地位及分布 泥鳅隶属于鲤形目,鳅科,花鳅亚科,
泥鳅属。广泛分布于亚洲沿岸的中国、日 本、朝鲜、俄罗斯及印度等地。在我国除 青藏高原外,全国各地河川、沟渠、水田、 池塘、湖泊及水库等天然淡水水域中均有 分布,尤其在长江和珠江流域中下游分布 极广,群体数量大,是一种小型淡水经济 鱼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