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的生命力很强、繁殖快、饵料杂,是一种最易饲养又可获得高产的鱼类。
泥鳅肉味鲜美,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还含有脂肪等营养物质[1]。
由于市场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泥鳅也是主要的淡水鱼出口品种,各地都兴起利用池塘(土池、水泥池)进行人工养殖。
近年来,霍邱县户胡、夏店、孟集等乡镇的不少养殖户采用水泥池从事泥鳅人工养殖,笔者作为技术指导员,根据相关的生产实践经验,总结出泥鳅水泥池养殖技术。
1水泥池条件水泥池可用旧池改造,也可用砖、石砌建新池,其面积、形状、大小等可视养殖规模、地理位置等决定。
便于拉网、容易修建的长方形池子的池底向短边应有2%~3%的倾斜度;底面中心为全池最低处的圆形池子(排污能力较强)。
水泥池池深要求1m以上,用塑料网或者铁丝网将进出水口处围住,池底最好略向排水口倾斜,以便排水和捕捞。
池的边缘壁一定要高出水面50cm以上,因为泥鳅好动,以防窜逃。
池子砌成后,用水泥抹平。
水泥池上方搭建遮阳网,不仅适合泥鳅的避光性,在炎热的夏季还可起到降温作用。
2放养前准备新建水泥池建造结束后进行脱碱,具体方法:将水注满水泥池浸泡10d,每隔2d换水1次,或者用药物进行脱碱处理。
用清水将使用前的水泥池洗刷干净,曝晒4~5d,然后用20g/m3漂白粉等消毒液全池泼洒进行消毒。
24h后将消毒液排净,然后放进肥泥16~20cm,并注入新水50~70cm。
放养前5~7d可利用有机肥培育水质,为泥鳅提供天然饵料,用量为0.7~0.8kg/m2,用蛇皮袋装好分放池中,10d后即可放泥鳅苗。
3苗种投放鳅种可通过多种方法获得,如人工繁殖、市场购买、诱捕。
人工繁殖虽然技术相对复杂,但鳅苗大小均匀,生长速度快[2];大小不均是市场购买鳅苗的弊端;坚决不能使用电捕、药捕的鳅苗,否则影响成活率。
为防止将病原物带入水泥池,投放前先用3‰~4‰食盐水将选择的体形匀称、体色新鲜、无病无伤、游动活泼、体格健壮、规格适宜(太大已经性成熟,生长速度受影响,太小当年无法长成商品鳅)、整齐的鳅苗浸泡8~10s进行消毒杀菌,然后于5月上旬至6月中旬晴朗无风的上午进行投放。
泥鳅的养殖周期一般为5~9个月,属于周期短、见效快的水产品,其放养密度可根据春季水体缓冲度的上限设计。
因其对低氧的耐受力较高,可以进行高密度养殖,一般体长8~12cm的鳅苗放养密度为150~300g/m2[3-4]。
4日常管理4.1饵料准备水泥池高产养殖泥鳅的饵料主要为天然饵料(包括幼螺)、轮虫等小型水生动物(通过增施有机肥获得)、田螺(投放密度为100~200g/m2)、诱集的昆虫(高低搭配在水泥池上方安装适量诱虫灯,高的离水面2.5~3.0m,诱集幼虫靠拢,低的离水面0.2~0.4m,使昆虫由于趋光性而掉入水中,成为蛋白质来源)、人工培养的蚯蚓、蝇蛆,人工饲料。
4.2科学投喂投喂的原则是定时、定量、定位、定质[5]。
定时:每天上、下午各投喂1次,一般以1~2h吃完为宜;定量:每天的投喂量占泥鳅苗种总重量的4%~7%,投喂量不可过多,否则会因为贪食而造成消化不良,投喂量还需根据水质、温度、天气等情况进行调整,当水温高于30℃或低于12℃时少喂或不喂;定位:鳅苗下池后2d即可投喂米糠、麦麸等饲料,之后每隔1~2d投喂1次。
前几次大面积投喂,后逐渐缩小范围,最后用编织袋做成圆形食台,直径30~40cm,面积约1m2,周边留有约10cm的垂直沿,将其沉入水中约20cm,距底部5cm,食台放置密度为3~4个/100m2,将泥鳅驯化至食台吃食,以观察吃食情况;定质:饲料组成要相对恒定、适口新鲜,坚决不喂变质饲料。
投苗前15d将粉状配合饲料调成糊状进行投喂,配合饲料中植物性饲料和动物性饲料比例约为6∶4。
随着泥鳅的生长,逐渐掺入豆饼、米糠等植物性饲料,加上鲜活小鱼虾或者其他动物的内脏下脚料剁碎,再拌上配合饲料的成鳅饲料。
养殖中后期要增加动物性饲料的投喂量或以其为主,需要注意的是放养后7d内野生苗投饵量应为正常的50%,驯化适应后才按正常投喂。
4.3注意天气、水质通过在水泥池上方设置遮阳网及加换新水,将水温控制在30℃以下,以不超过28℃为宜。
加换新水时注意加水量和温度,避免换水前后水温变化超过5℃,春、秋季需要阳光照射,夏季需要遮荫;水质应保持良好,透明度在40~50 cm,定期施有机肥,培肥水质,施追肥应做到使用水有一定肥度,又不能伤害泥鳅。
换水量及次数为春秋季间隔7d换池水的1/3~1/2,夏季间隔3d换池水的1/5~1/4。
4.4防治敌害和避免逃逸饲养期间,坚持每天巡池,清除螃蟹、龙虾等外来入侵(下转第308页)泥鳅水泥池养殖技术许军1沙正月2(1安徽省霍邱县城东湖渔政监督管理站,安徽霍邱237400;2霍邱县孟集镇畜牧水产站)摘要总结了泥鳅水泥池养殖技术,包括水泥池条件、放养前准备、苗种投放、日常管理、病害防治、适时捕捞上市等方面内容,以期为养殖户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泥鳅;水泥池;高产;养殖技术中图分类号S966.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12)01-0304-01收稿日期2011-11-07!!!!!!!!!!!!!!!!!!!!!!!!!!!!!!!!!!!!!!!!!!!!!!!!!!!!!!!!!!!!!!!!!!!!!!!!!!!!!!!!!!!!!!!!!!!!!!(上接第304页)者及老鼠、蛇、鸟等敌害生物,孵化期间还应防治蛙类、夹子虫、水蜈蚣。
可采用95%晶体敌百虫5mg/L 全池泼洒或用煤油灯诱捕夹子虫和水蜈蚣,将蛙类捕移于其他池中;如果遇特殊情况,如下大雨应及时处理,不能让水漫过池埂,以免泥鳅随水逃逸[6]。
5病害防治泥鳅病害一般较少,主要是赤皮病、打印病、烂鳍病等。
在防治上,放养前对养殖池和鳅苗消毒;每月投喂大蒜素或保肝解毒宁等药饵1次,每次连喂3~6d ,起到清热解毒、增强泥鳅体质、预防肠炎的作用;经常清洗消毒食料台;定期选用生石灰水225~300kg/hm 2,或2mg/kg 漂白粉化水,或0.5mg/kg 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泼洒全池,保持良好环境。
还需注意清理生长在池壁、滤网、饲料台的青泥苔,因其会与水体浮游生物争夺营养,缠绕泥鳅,一旦发现败坏水质的有害藻类,可用0.7mg/kg 硫酸铜全池泼洒清除。
6适时捕捞上市经过4~5个月的饲养,适时捕捞上市。
晚秋当水温降为12~15℃时,应在捕捞前3d 把水慢慢排干,将池底划成若干小块,中间开排水沟,使泥鳅往沟中集中,然后用手抄网捕捞,可分批进行。
7参考文献[1]陈胜,王飞,梁毅.泥鳅养殖的研究与探讨[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1(2):95-97.[2]蒋业林.泥鳅的人工繁殖法[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0,31(3):77-78.[3]李奇.泥鳅人工养殖过程中易被忽视的技术要点[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0,31(10):77-79.[4]邢跃楠,董根,燕伟山.泥鳅池塘养殖[J].新农业,2010(6):56.[5]徐国栋.泥鳅的人工养殖与管理技术[J].广西水产科技,2011(3):38-40.[6]陈胜,王飞,梁毅.高效泥鳅养殖研究[J].绿色科技,2011(8):55-57.(上接第305页)工,并消耗大量的稻草,且蜈蚣簇不能重复使用。
而塑料折簇可以解决二者的不足,并且采茧方便,只要操作科学,所结出的蚕茧质量与方格簇相比也不逊色[2]。
3.1自动上簇方法一般蚕5龄饷食后经6~8d 开始吐丝结茧。
蚕在将熟时改用片叶饲养,待熟蚕量达5%左右时,添食1次蚕用蜕皮激素,下一餐再喂1层片叶,然后用竹竿或剪下的桑树枝条铺在上面,竹竿每25cm 放1根,再放上折簇与竹竿呈“十”字型。
折簇不宜拉得太长,长度不超过1.2m ,通常簇具波峰里蚕茧够做即可,折簇应距墙边5~7cm ,避免蚕宝宝爬上墙壁并在其上营茧。
春蚕上簇可铺1~2层折簇,夏秋蚕宜采用2层折簇上簇,2层呈“十”字型叠放。
3.2簇中管理放簇后,先适当关闭门窗,保持簇中光线均匀、无风,促进熟蚕入孔结茧。
当熟蚕定位开始营茧时应及时开窗。
见白后,还要继续开窗排湿,以促进蚕茧内层湿气排到茧外。
簇中温度以24℃为宜,同时还要做好防鼠工作。
蚕茧成形转硬后,将簇连茧拿走,然后把簇下的蚕沙全部清理出去,再将簇连茧移入蚕室叠放,一般叠放5层,每一堆之间要留通道以便通风和走人。
3.3适时采茧一般上簇后春、秋季7d ,夏季6d 即可采摘。
采茧时,先清除簇片上的杂物和下脚茧,再把簇片放置于干燥、清洁的蚕箔内,用手采下蚕茧。
采茧过程中动作要轻、避免损伤蛹体,且应根椐上簇时间,做到先上先采,分批采茧,分级售茧[3]。
3.4折簇的洗涤和保管采茧结束后,先把折簇按原形扎紧,在1kg 漂白粉加15kg 水配制的消毒液中浸10~20min ,然后拿起观察茧丝和渍是否脱下,如果未脱下应加漂白粉重新浸泡[4]。
较干净时,再用清水冲洗后晾干,严禁放入阳光下曝晒,以免缩短使用期。
洗净晾干后的折簇按原形扎紧,用塑料袋密封,置于干燥无毒、清洁的环境中保存,一般能使用8~10年。
4参考文献[1]蒋文勇,钱忠兵.关于蚕桑省力化技术的思考[J].江苏蚕业,2011,33(1):38-40.[2]杜凤侠.省力化养蚕提高茧质的做法[J].蚕桑茶叶通讯,2011(2):4-5.[3]蒋文勇,钱忠兵.蚕桑省力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J].蚕桑茶叶通讯,2011(2):1-2.[4]朱晓静,干群.移动式省力蚕台与方格蔟自动上蔟配套技术[J].四川蚕业,2011,39(2):32,45.使用后的清洗消毒,避免蚕病传染给下一批家蚕。
4.2加强环境卫生,及时清除和隔离病死蚕配备专门的蚕室和用具,大蚕用具与小蚕用具严格分开使用,避免小蚕与大蚕同室混养;养蚕室及附近不能放置花簇、方格簇、茧袋、茧箩、蚕粪箩(箕)等带有大量病菌的用具物品,这些用具物品更不能接触蚕体蚕座、桑叶。
勤除蚕沙,搬运至蚕沙池(坑)堆放,远离蚕室和桑园;病蚕、死蚕应焚烧或深埋,防止病原到处污染。
养成入蚕室换鞋、洗手的好习惯,避免从室外带入病原物污染蚕座、桑叶。
保证桑叶洁净。
桑园不能直接施用蚕粪作肥料污染桑园;用经过消毒的采叶箩、车辆来装叶、运叶;用经过严格消毒的贮叶室、薄膜存放桑叶,保持桑叶洁净;注意桑园治虫,防止桑虫传病给桑蚕。
及时拾除病蚕、死蚕;眠期进行提青分批,彻底淘汰迟眠蚕、不眠蚕,或迟眠蚕隔离饲养。
各龄眠期及起蚕、大蚕每天或隔天撒新鲜石灰粉进行蚕体、蚕座消毒。
蚕座有病蚕脓汁,应及时撒石灰消毒和覆盖。
4.3增强蚕的体质,消除诱发蚕病的因素精心饲养,良桑饱食,给予适宜的温湿度,防止高温、闷热诱发病毒病;防止蚕体创伤感染脓病[4]。
含核型多角体病毒的生物农药已在茶叶、蔬菜等农作物上推广使用,桑叶受核型多角体病毒生物农药污染会引起蚕脓病的暴发,必须引起重视,避免桑园及附近作物使用核型多角体病毒生物农药,使桑叶受病毒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