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泥鳅养殖技术资料

泥鳅养殖技术资料

泥鳅简介
泥鳅
概述
泥鳅,体细长,前段略呈圆筒形。后部侧扁,腹部圆,头小。口小、下 位,马蹄形。眼小,无眼下刺。须5对。鳞极其细小,圆形,埋于皮 下。体背部及两侧灰黑色,全体有许多小的黑斑点,头部和各鳍上亦有 许多黑色斑点,背鳍和尾鳍膜上的斑点排列成行,尾柄基部有一明显的 黑斑。其他各鳍灰白色。泥鳅广泛分布于亚洲沿岸的中国、日本、朝 鲜、俄罗斯及印度等地。可入药。
坑塘养殖 这种养殖方式是利用房前屋后的小型肥水坑塘养鳅。坑塘面积可大
可小。十几平方米到四五十平方米均可。一般常规鱼类在这种坑塘中会 因有机质过多、溶氧不足而导致缺氧死亡。泥鳅因具有特殊的呼吸器官 而在这种坑塘中生长良好。坑塘养鳅,每千方米可放养120尾左右,其 管理方法亦与池塘养殖相同.一般只需投点猪、鸡粪一类的有机肥料和 农家的残存剩品,如米糠、菜饼等,即可获得较高产量。
化学成份
泥鳅肌肉含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每100g肉中含水83g,蛋白质9.6g,脂肪3.7g,碳水化合物2.5g,灰
分1.2g,钙28mg,磷72mg,铁0.9mg。脂肪含二十二碳六烯酸
(docosahexenoic acid)和十八碳三烯酸(calendic acid)。组织
bases),核苷
(nucleoside),核3苷酸(nucleotide),腺苷酸(adenylic
acid),鸟苷酸(guanylic acid),尿嘧啶核苷酸(uridylic aicd),
脱氧鸟苷酸(deoxyguanylic acid)。此外,还含F-型前列腺素(F-
type prostaglandins),肌肉蛋白(muscle proteins),4-(2,4,
含胺(spermine),亚精胺(spermindin),腐胺(putrescine)和
尸胺(cadaverine)。烘干泥鳅表皮含γ-丁内酯(γ-
butyrolactone)。
泥鳅含多种酶:蛋白酶(protease),表型-6-磷酸葡萄糖酸脱氧
酶(phenotype of 6-phosphogluconate dehydrogenase),磷酸葡
2.放养与管理 于早稻或中稻插秧活蔸后放入苗种。一般每亩放养4—5万尾。放 鳅前,也要追施有机肥料,以培养水中浮游动植物。为了获得泥鳅高 产,应每口或隔日投喂一定的人工饵料。其饵料种类可以农副产品为 主,搭配少量鱼粉、蚕蛹粉即可。后期可在集鱼坑多投喂一些饵料, 利于集中捕捞。在饲养期间,要经常检查防逃设施,以防逃跑。养鳅 稻田要尽量少施农药或不施。即使万一需要使用,也应分批下药,且 喷头朝上,不要把药液喷到水面。另外,也不要使用除草剂。双季晚 稻栽种时,最好采用免耕法,可避免机械损伤泥鳅。
萄糖变位酶(phosphoglucomutase),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
还含胞嘧啶(cytosine),黄嘌呤(xanthine),腺嘌呤
(adenine),鸟嘌呤核糖甙(guanosine),鸟嘌呤(guanine),
嘧啶(pyrimidine),嘌噙碱(purine
各家论述
1.《滇南本草》:煮食治疮癣,通血脉而大补阴分。 2.《医学入门》:补中,止泄。 3.《纲目》:暖中益气,醒酒,解消渴。 4.《随息居饮食谱》:杀虫。
5.《四川中药志》:利小便。治皮肤瘙痒,疥疮发痒。
人繁殖及苗种培育
(一)人工繁殖 1.亲鳅来源
亲鳅最好来源于泥鳅原种场或从天然水域捕捞选择,要求体质健 壮、无病无伤,年龄在2~3龄,雌性体重15~25g,雄性体重12g以 上。
分布范围
在中国除青藏高原外,全国各地河川、沟渠、水田、池塘、湖泊 及水库等天然淡水水域中均有分布,尤其在长江和珠江流域中下游分 布极广,群体数量大,是一种小型淡水经济鱼类。
生活习性
泥鳅属底层鱼类,常见于底泥较深的湖边、池塘、稻田、水沟等 浅水水域。生活水温10-30℃最适水温为25-27℃,故应属温水鱼类。 当水温升高时30℃时,泥鳅即潜入泥中度夏。冬季水温下降到5℃以 下时,即钻入泥中20-30cm深处越冬。对低氧环境适应性强。除了鳃 呼吸外,还可以进行皮肤呼吸和肠呼吸。视觉很弱,但触觉及味觉极 为灵敏。杂食性,幼鱼阶段摄食动物性饵料,以浮游动物、摇蚊幼 虫、丝蚯蚓等为食。长大后,饵料范围扩大,除可食多种昆虫外,也 可摄食丝状藻类、植物根、茎、叶及腐殖质等。成鳅则以摄食植物食 物为主。一般多为夜间摄食。水温10℃以下,30℃以上即停止摄食。
6-三氯苯氧基)-N-乙酰苯胺[4-(2,4,6,-trichlorophenoxy)
acetanilide]和4-(2,4,6-三氯苯氧基)甲酰苯胺[4,(2,4,6-
trichlorophenoxy)formanilide],维生素(vitamin)A、B1、B2,和
烟酸(nicotinic acid)。
基本信息
英文名:Oriental weatherfish 。 属鲤形目,鳅科,花鳅亚科,泥鳅属。
外形特征
体形 泥鳅体较小而细长,前端呈亚圆筒形,腹部圆,后端侧扁。体高 与体长之比为 1.7: 8 。
头部 泥鳅头部较尖,吻部向前突出,倾斜角度大,吻长小于眼后头
长。口小,亚下位,呈马蹄形。唇软,有细皱纹和小突起。眼小,覆 盖皮膜,上侧位视觉不发达。鳃裂止于胸鳍基部。
药用价值
性味: 味甘;性平
归经: 脾;肝;肾经
功能主治
补益脾肾;利水;解毒。主脾虚泻痢;热病口渴;消渴;小儿盗 汗水肿;小便不利;阳事不举;病毒性肝炎;痔疮;疔疮;皮肤瘙 痒。
用法用量
内服:煮食,100-250g;或烧存性,入丸、散,每次6-10g。外 用:适量,烧存性,研末调敷,或生品捣敷。

泥鳅背鳍无硬刺,不分支鳍条为3 根,分支鳍条为8根,共11 根。背鳍与腹鳍相对,但起点在腹鳍之前,约在前鳃盖骨的后缘和尾 鳍基部的中点。胸鳍距腹鳍较远。腹鳍短小,起点位于背鳍基部中后 方,腹鳍不达臀鳍。尾鳍呈圆形。胸鳍、腹鳍和臀鳍为灰白色,尾鳍 和背鳍具有黑色小斑点,尾鳍基部上方有显著的黑色斑点。
生长繁殖
泥鳅为多次性产卵鱼类。在自然条件下,4 月上旬开始繁殖,5 一6 月是产卵盛期,一直延续到9 月还可产卵。繁殖的水温为18一30 ℃ ,最适水温为22一28 ℃ 。 雌鳅性成熟较雄鳅迟,体长 5 厘米时,雌鳅体内有一对卵巢,体 长8 厘米时,2个卵巢愈合在一起,成为 1 个卵巢,并由前端向后端 延伸,这时整个卵巢发育开始成熟。 雌鳅怀卵量因个体大小不同而有很大差异。最小性成熟个体体长 8 厘米,怀卵量约2 000 粒左右,10 厘米的怀卵量为7000一100 00 粒,体长12 厘米的怀卵量12000一14000粒,体长15厘米的怀卵量为 15000一 18000粒,体长20 厘米怀卵量为 24000粒左右。怀卵量最 多的可以超过 6.5 万粒。卵圆形,卵径 0.8 一 1.0毫米左右,吸水后 膨胀到1.3一1.5 毫米,卵黄色,为半黏性,黏附力不强。由于卵在卵 巢内成熟度不一致,每次排卵量约为怀卵数的50 %一60 %。 雄鳅最小性成熟个体体长在6厘米以上,性成熟较雌鳅早,雄鳅 精巢一对,位于腹腔两侧,呈带状且不对称,右侧的精巢比左侧的长 而狭窄,重量也轻一些,当雄鳅体长为9一11厘米时,精巢内的精子 约有亿个。 泥鳅产卵喜在雨后晴天的早晨,产卵前,雌鳅在前面游动.数尾 雄鳅在其后紧追不舍,发情时,雌雄鳅多活动在水表面和鱼巢周围, 当发情达到高潮时,雌雄鳅的头部和躯体互相摩擦并相继游出水面。 雄鳅追逐纠缠雌鳅,并卷曲于雌鳅腹部,以刺激雌鳅产卵 ,同时雄鳅 也排出精子,进行体外受精,这种动作因个体大小不同而次数也不相 等,个体大的可在10次以上,受精卵先黏附在水草或其他附着物上, 随着水的波动,极易从附着物上脱落沉到水底。
养殖方法简介
池塘养殖 池塘养鳅,一般选用水泥池或三合土池,池深70-100厘米,水
深50-60厘米,池底铺15--20厘米厚的肥泥,池的面积可大可小,以 2-3亩为好。池塘应排灌方便,进出水口均用铁丝网防逃。放养前应 进行清塘消毒,其方法和用量与鱼苗池相同。如无生石灰,也可用漂 白粉消毒,每亩用量4—5千克。有条件的话,可在池中央和排水口附 近设置集鱼坑,便于日后捕捞。泥鳅苗入池前,也应施肥以促使水中 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待施肥后2-5天,鳅种即可下塘。每亩放养3050公斤,有丰富水源条件的可增加放养量。 要根据池塘水质情况, 经常投施一些有机和无机肥料,以培肥水质。 另外,每日还要投喂一定数量的人工饵料。投喂的饵料种类有鱼 粉、猪血粉、蚕蛹粉、米糠、麦麸、菜饼等。投喂量可根据不同季节 而不同。5-6月为鳅体重4%一5%;7—8月为8%一10%;9—10月 为5%一6%。池塘内要搭设饵料台,饵料要投到食台上,每池可根据 大小设3—4个饵料台。投饵前应检查吃食情况,如发现未吃完,应减 少其投量。一般以投饵后2—4小时吃完为度,还要每隔3-5天清洗一 次饵料台,以防疾病发生。池塘要经常注入新水,以保持良好的水质 环境。池水宜保持中性或弱酸性(pH值为6.5-7.2),并每隔一定时 间(15-30天)用1-2ppm的漂白粉消毒一下,以达到灭菌防病目的。

泥鳅的须有5 对,其中吻端1对,上颔1 对,口角1 对,下唇2 对。口须最长可伸至或略超过眼后缘;但也有个别的较短,仅长达盖 骨。泥鳅的这5 对须,对触觉和味觉极敏锐。

泥鳅头部无鳞,体表鳞极细小,圆形,埋于皮下。侧线鳞125 一 150枚。
体表
泥鳅的体表黏液丰富。体背及体侧2 /3以上部位呈灰黑色,布有 黑色斑点,体侧下半部灰白色或浅黄色。栖息在不同环境中的泥鳅体 色略有不同。
庭院养殖 养泥鳅投资少,风险小,见效快,而且经济效益高,省工又省时, 是农民致富的一条好门路。一、建苗池:在庭院内向阳避风的地方建起 长10米、宽5米、深90厘米的水泥池,池底铺20厘米软泥,并用生石灰 消毒。一周后再放25公斤发酵过的人畜肥作基肥加水深至40—50厘米。 二、饲养:从市场上购买或在农村小河沟、池塘、水库挖出泥鳅。应选 择体质健壮、规格整齐、每尾5—6克的泥鳅作种苗,每平方米放养45— 50尾,每天按鱼的体重投入5—6%的麸皮、豆饼、米糠、幼嫩植物茎 叶、腐殖质等食料。5—9月份,水温升到20—28度时,泥鳅吃食最旺。 这时要经常保持水肥饵足,促其生长,达到高产优质高效。三、调节好 池水:当夏季水温超过30度时,泥鳅摄食量减少,钻入泥中避暑。因 此,5—9月份池水深度应保持在60—70厘米。平时要注意观察,如果池 水呈现茶褐色或泥鳅时时窜出水面即是缺氧,要及时冲灌新水。当水温 胝于5度时,泥鳅会钻入泥中冬眠,这时宜施些基肥保温越冬,并用漂 白粉进行全池消毒,以防鱼病发生。在一般饲养管理条件下,鳅苗饲养 100—120天,即可出售,每池泥鳅可获得1500—2000元左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