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念和途径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念和途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真正心理健康的人是少之又少, 甚至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绝大多数人处于心理相 对较健康的状态,我们平时讲的心理健康其实是指 心理相对健康而已。客观上说,每个人多多少少都 有心理问题,每个人每天都会遇到心理问题。心理 问题有重有轻,程度轻微的有心理冲突、心理压力、 情感矛盾、学习困难、人际关系紧张等,心理障碍、 神经症和精神病是严重的心理问题。所以,一个人 有心理问题不一定心理不健康,更不等于这个人心 理变态,有神经症或精神病。衡量个体是否心理健 康不是看其是否存在心理问题,而要看其心理问题 的严重程度,看个体能否有效应对心理问题。只要 心理问题不严重,个体能够有效应对,个体的心理 就是健康的。
3、理念之三——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不是专指有心理障碍 的学生,而是全体成长中的、正常的、健康的幼儿 和中小学生。 认识误区——
● 心理辅导是管后进生的吗? ● 优生需要心理辅导吗? ● 初三、高三太忙,还需要开心理辅导课吗? ● 小学生也有心理问题吗? ● 幼儿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吗?
马斯洛提出——
5、理念之五——
研究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按照学生的心理 特征和成长规律去教书育人,是每一位学校 领导和教师的本分与天职。 认识误区—— ● 心理健康教育跟我有什么关系? ● 班主任负担已经很重,哪有精力去上 心理辅导课? ● 我教好书就行了,管他什么心理健 康?
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许多人错误地认为 一个人有心理问题就是心理不健康,一个人心理 健康就肯定没有心理问题,把心理健康等同于没 有心理问题。所以,许多人害怕听到他人说自己 有心理问题,害怕自己存在心理问题,为防他人 误解,也不肯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甚至有人把心 理问题与心理障碍、神经症、精神病等同起来。 正是由于许多教师、学生和学生家长存在这种错 误认识,所以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抵触情绪和 回避倾向。这种错误认识的存在极大地阻碍了学 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实施和顺利开展。
●从教育内容看,德育往往注重“高、大、 全、远”的人物、事件、观念、原则、规范、 道德、传统等等,而心理健康教育则往往注 重学生身边“真、实、小、近”的人物、事 件、心态、理念及价值判断等等。 ●从教育形式看,德育侧重由外而内的理 论灌输和教育 ( 尽管它也有榜样的感染与熏 陶),而心理健康教育则侧重由内而外的体 验、感悟和个性的自我张扬,通过助人自助 实现学生的自我成长。
⑴ 联系
●中小学生问题行为的产生,不仅有思想 方面、品质方面、行为习惯方面及法制观念 方面的原因,而且往往还伴有心理方面的原 因。 ●德育和心育互为补充,殊途同归,共同 为塑造学生美好的人格和道德品行而努力。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区别
●从育人功能看,德育主要是关注学生的 世界观、人生观、方法论的问题,关注政治 立场、政治观点、政治方向的问题,关注法 制意识、道德意识、社会规范等问题;而心 理健康教育则主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人 格完善及社会适应性问题,预防学生在日常 学习、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心理不适应或心理 困扰等问题。
1、理念之一: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念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关注 “健康” 与“不健康”的教育,而是关注人的教育, 是以促进人的发展 为其根本宗旨的教育。 认识误区——健康就是无病,无病就是 健康,非此即彼。
●健康是一个连续体。在健康与非 健康之间没有截然的分界线。
●在健康与非健康两个端点之间有 一个很大的空间,既非健康又非疾 病,我们称之为“亚健康状态”, 或“第三状态”。
灰色区理论
完全健康 心理问题 神经症 精神病
●“第三状态”是一种很不幸的非健康状态,虽 不是明显的病态,却严重影响人的心理生活质量, 将精力引向非建设性的渠道,降低人的快乐感、幸 福感和自我满足感,束缚人的创造性。
●心理健康不是心理疾病的反面,而是心理疾 病和“第三状态”的反面。克服“第三状态”就是 发展。
真正的心理学应该研究健康的、正常的 人的心理,研究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 创造性,人的积极情感,人的自我实现(即 人的所有潜能的充分实现与人的不断成 长)。
4、理念之四——
心理健康教育同德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 者不能相互替代。在中国目前的国情之下,心理健 康教育是纳入德育系列的,但这不等于说,两者存 在着包含关系。 认识误区—— ● 德育是统率心理健康教育的。 ● 现在的德育已经没有什么实效性,所以要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 初中政治教材中已经包括了心理健康教 育,没必要再单独提一个“心育”。
2.理念之二------学校不应把心理健康教育只 定位在咨询和治疗上而应放在预防学生心理 问题的发生和早期发现、早期解决上。
不能坐等学生上门咨询,应当要主动发现、主 动关心、主动干预。我们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的开展可以概括为三个层面的工作: 一是知识传播层面的工作。这一层面的工作 是通过开设心理教育课、心理健康讲座,以及利 用黑板报、广播、校刊等来传授、传播心理学知 识和心理健康知识,使教师和学生掌握基本的心 理健康知识和基础的心理调节技术,发展其应付 各种心理问题的能力。
● 德育的出发点是社会需要(爱国家、人民、集体、 家庭、自己);心育的出发点是人本需要(价值 和尊严,爱自己、家庭、集体、人民、国家) ● 德育的目标是道德健全,基线:道德规范、政治 规范、行为规范,最高目标是“四有”新人;心 育的目标是人格完善,基线:没有心理障碍,最 高目标:自我实现 . ●德育的方法是说理、启发、实践、奖惩、榜样等; 心育的特有方法是心理测试、放松训练、游戏辅 导、电话咨询、暗示与催眠等。
二是问题解决层面的工作。
这一层面的工作主要是通过开通电话咨询 热线、开设心理咨询室和设置心理咨询信箱等形 式帮助个体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心理问题。这个 层面的工作针对的心理问题主要有情感冲突、学 习困难、家庭矛盾、人际关系不佳、考试焦虑等, 也解决一些特殊问题,如厌食症、贪食症、自杀 倾向等。 三是心理治疗层面的工作。对于严 重的心理障碍和神经症等问题,就必须实施针对 性的心理治疗。这项工作在大多数学校很难开展, 因为绝大多数学校尚不具备开展心理治疗的有关 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