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产品防护管理规定

产品防护管理规定

产品防护管理规定1.制定目的为规范产品防护作业以利生产作业顺畅,防止采购产品、在制品、成品在生产过程和最终交付时损坏,确保产品品质特制定本规定。

2.适用范围本规定适用于公司产品生产与交付全过程中采购产品、在制品、成品等的防护作业。

3.定义3.1 产品防护:为防止产品在生产过程和最终交付时损坏而采取的保护。

3.2采购产品:钢板、型材、嵌件、塑粉、焊丝等与产品质量有关的其他物资。

3.4 在制品:生产过程中的成品及半成品。

3.5 最终产品:完工交付前的成品。

4. 权责部门4.1 生产部负责本规定制定、修改、废止之起草工作。

4.2 总经理负责本规定制定、修改、废止之核准。

4.3 公司各部门严格遵守本规定。

4.4 质量部负责对本规定实施过程进行监督、检查。

5.管理规定5.1 原材料流转和防护管理规定4.14.1.1流转和防护时机1)原时。

2)产品订单增加,模具产能不足时。

3)旧模具寿命期满,维修后仍无法正常使用时。

4)其他原因必须增加新模具时。

4.1.2开模申请单位1)新产品开发时,由开发部申请开模。

2)其他状况,由使用单位申请开模。

4.1.3开模申请流程1)申请单位提出开模申请书,经总经理核准后,方准予后续作业。

2)技术部提供模具图纸或制品图纸,会生产部、质量部检讨后,确定开模方案。

3)模具外购由技术部联络厂商提供开模方案及报价。

4)技术部应将报价、议价结果呈总经理核示。

5)经总经理核示后,技术部与厂商签订开模协议书。

6)协议书应明确规定双方责任,尤其要明确模具材质、表面处理、模具结构、模具规格、模具数量、交货日期、验收标准、不合格处理等事项。

4.2模具验收1)技术部负责模具材质、表面处理、结构、体积、交货日期等事项之验收;技术部负责验收新产品所用模具之生产制品的尺寸、结构。

2)生产部负责模具结构、作业性之验收。

3)质量部负责模具及制品结构、尺寸、外观、装配性能之验收。

4)上述部门验收均合格后方可办理模具入库、付款等作业。

4.3模具保管规定4.3.1仓库职责1)建立模具仓库,建立模具总台账,负责模具仓库模具的保管。

4.3.2生产部职责1)依生产计划向模具仓库领用模具。

2)确保模具使用过程中之安全。

3)各岗位分别负责领用中的模具维护、保管;建立、完善《在用模具台帐》。

4.4模具保养4.4.1技术部职责1)负责建立模具保养制度。

2)负责模具仓库模具的保养、维护。

4.4.2生产部职责1)负责在用模具的每日保养、清洁、上油等作业。

2)负责所有在领用模具的保养。

4.5模具维修1)模具出现异常时,由生产部填写《异常报告单》,并立即通知技术部处理。

2)厂内有能力维修的由生产部按技术部提供的维修方案进行维修;厂内无法维修物由技术部联系厂外人员进行及时维修。

3)维修时间较长,对生产可能造成较大影响时,技术部、生产部应会同总经理协商生产调度,以利生产顺畅。

4)维修完成后,生技部应填写《模具维修记录表》,并存档保管,保管期限至模具废弃时止。

4.6模具废弃4.6.1废弃时机1)模具寿命已至,且已损坏严重,不能维修使用时。

2)其他因素导致模具已无使用价值时。

4.6.2废弃流程1)技术部提出废弃申请,呈总经理核准。

2)经核准废弃之模具,由技术部报废处理,回收可利用之零配件,变售有价值之材料。

文章页数:[1]产品防护管理规定1、目的为防止采购产品、中间产品、最终产品在生产过程和最终交付时损坏,确保本公司的建筑产品符合规定,以满足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要求。

2、范围本规定适用于产品生产与交付的全过程3、术语和定义3.1 采用GB/T 19001-2000、GB/T 24001-1996、GB/T 28001-2001标准,国家经贸委《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指导意见》和《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审核规范》及公司《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手册》中的有关术语和定义。

3.2 产品防护:为防止产品在生产过程和最终交付时损坏而采取的保护。

3.3 采购产品:钢材、水泥、砂石、木材、构件、外加剂、焊条、焊剂,及与工程质量有关的其他物资。

3.4 中间产品:施工过程中的成品及半成品。

3.5 最终产品:竣工交付前的建筑成品。

4、职责4.1 公司质检部负责编制和修订本管理规定并对实施过程进行监督、检查。

4.2 分公司和项目部负责具体实施本管理规定。

5、程序5.1 采购产品的防护5.1.1 搬运1)分公司和项目部材料员在组织物资搬运时,应根据物资的不同特性,选用恰当的运输设备和工具,制定必要的措施,防止物资扬尘、遗洒、泄露、损坏、腐蚀和污染。

2)对大型物资的搬运,除应编制搬运方案外,还应对运输路线、环境条件进行调查分析,以保证物资安全运至指定地点。

3)对有特殊吊装要求的设备和构件,由有资质的吊装单位制定吊装方案。

4)构件和设备的吊装工作人员应持证上岗,并按要求填写吊装记录。

5)对委托材料供方搬运时,要对材料供方的搬运能力进行认可,必要时签订搬运合同,内容应涉及搬运机械设备、人员、方法、及质量和环境的要求等。

6)对于施工当中所发生的重要搬运工作,项目部主任工程师应在施工交底中提出相应的要求,其中包括质量、环保及安全等方面。

5.1.2 贮存1)分公司和项目部按照贮存物资的质量、环境和安全的要求,提供适用的库房和场所。

2)贮存物资的进货验证执行《材料验收、保管、发放管理规定》,保证入库物资数量准确,质量良好。

材料员应根据物资特点及时填写出入库台账,办理好出入库手续。

主要物资的来源和去向要有可追溯性。

3)对验收不合格的物资要按照《不合格品控制程序》进行控制,隔离存放,标识明显。

4)经过验收合格的材料依据平面布置,材料入库入棚,露天存放应苫垫的要苫垫,做好标识,搞好材料的堆放和保养,确保材料不丢失、不损坏、不变质。

5)入库材料均应进行标识、登记、分类、分品种贮存。

6)对有时间限制要求的材料(水泥等)必须由仓库保管员做好标识,确保先进先出,防止材料的过期和变质。

7)包装水泥按品种、强度等级分别存放,并在显眼位置悬挂标识牌,包装水泥存放高度一般不超过12包,库存期超过三个月必须经过再次检验合格才能使用。

散装水泥按不同强度等级(品种)分库贮存,并按品种、规格用油漆做好标识。

8)钢筋原材料(半成品)按平面布置图指定的地点分规格码放,防止混杂,并做好标识。

9)地方材料按平面布置图堆放,场地应平整。

砖成笼、砂石成堆、石灰入池,做到不混不串,清底使用。

10)砼构件按平面布置图堆放,场地平整不积水,该入架的入架,该成堆的成堆,防止断裂、倒垛。

11)周转材料按品种分别堆放,不需用的要及时退场、及时维修,不得随意锯断或挪作它用。

12)对价值较高、易损、易坏、易丢的材料应入库保管,对量大且价值较高的材料必须落实保管措施,防止丢失和损坏。

13)材料的贮存、保护按生产厂家产品说明予以贮存、保护。

14)客提供的材料应明显标识,按照质量和环境的要求进行管理。

15)于保管责任的划分,凡库内的材料(指存放库内、棚内及现场发生前)由现场材料人员保管,凡已领出的材料,由领料人保管,应各负其责,承担各自的保管责任。

5.1.3 包装1)对有包装要求的材料在进场检验时,应检查其包装是否符合样品或订货合同的要求。

2)对易碎、易变形的材料进行进货检验时(如灯管、灯泡,玻璃等),除检查包装的完好外,还应进行开箱检查,以检查材料包装的安全可靠。

3)对物资的包装妥善处理,防止对环境造成污染。

5.2 中间、最终产品的防护5.2.1 项目部技术负责人应根据施工组织设计要求成品(半成品)的质量特性及行业标准中的相关内容,编制《成品保护措施计划》,并监督检查落实情况。

5.2.2 施工过程中的产品防护1)项目部技术负责人进行技术交底时,必须明确相应工序的成品(半成品)保护措施,并实施检查。

成品保护措施依据行业标准中的相关内容执行,针对建筑工程产品结构多样的特点,凡没有规定保护措施的产品应依据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及工程实施情况编制产品保护措施。

2)项目部技术负责人应根据工程施工需要策划有关成品保护的冬雨季施工方案,重点做好季节性对成品、半成品的防护和竣工后单位工程的防护。

3)项目部质检员负责产品保护措施完成情况的检查,并按月填写《产品保护措施检查记录》,如发现问题,应按《不合格品控制程序》执行。

4)公司质检部负责对各项目部质检员产品保护工作完成情况进行检查,检查工作每个季度进行一次,并将检查结果填在《体系运行检查记录表》中,并归档备查。

在检查过程中如发现未按本规定执行的,及时下达《纠正和预防措施处理单》,并在限定的整改期限内进行复检。

5.2.3 竣工交付前的防护1)项目部质检员对需要保护的成品应建立检查制度。

2)项目部应设专人专岗防护已完工的工程,防止出现污染和破坏建筑物的现象发生。

如发生损坏,丢失时项目部应及时修补。

3)已完工的设施、设备未经项目部允许不得擅自启用。

4)工程完工未交付顾客前,未经顾客允许,项目经理部不得拆除围挡和撒退现场相关管理人员。

5.2.4 项目部质检员对分包的检验批、分项、分部工程的产品保护措施落实情况应定期检查,并将检查记录填写在《体系运行检查记录表》中。

6、相关文件6.1 《产品的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6.2 《施工和服务提供控制程序》7、记录7.1 《产品保护措施检查记录》7.2 《体系运行检查记录表》7.3 《纠正和预防措施处理单》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