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心境障碍及焦虑课件
心境障碍—抑郁症临床表现
认知功能损害:近记忆下降,注意力不集 中,抽象思维能力差,学习困难,语言 流畅性差,空间知觉,眼手协调及思维 灵活性等能力减退;
躯体症状:睡眠障碍,乏力,食欲性欲减 退,体重下降,便秘,疼痛,闭经;
其他:人格解体,现实解体及强迫症状;
心境障碍—抑郁症临床表现
老年抑郁症特点: 1.伴有突出的焦虑烦躁情绪,易激惹和敌
心境障碍—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因未明。研究资料提示遗传因素,生 物学因素和心理社会因素对其发生有明 显的影响。 遗传因素:家系研究,双生子和寄养子 研究,分子遗传学研究发现,情感障碍 有明显的遗传基础,但遗传的方式不确 定,为多基因遗传病。
心境障碍—病因和发病机制
生化研究:
1. 5—HT假说: 5—HT降低与抑郁发作有关 2. NA假说: NA 降低与抑郁发作,NA增加与躁
心境低落伴随症状:
1.无用,无望,无助,无价值,无能力,无作为等感觉; 2.自责自罪,罪恶妄想,疑病观念,疑病妄想,关系妄想,
贫穷妄想,被害妄想,听幻觉等;
心境障碍—抑郁症临床表现
思维迟缓:自我感觉联想缓慢,思路闭塞,脑子 生锈;表现:反应迟钝,言语减少,语速减漫, 声音低沉;
意志活动减退:行为缓慢,不想做事,不想出门, 不想上班,独坐一旁或整日卧床,闭门独局, 疏远亲友,回避社交; 严重时:抑郁性木僵 伴有焦虑者:坐立不安,手指抓握,搓手顿足
性别: 抑郁症发病率女性是男性两倍,可能与性
激素,男女心理社会应激以及应对的行 为模式不同有关; 双相障碍患病率:男性>女性 自杀死亡率:女性<男性 男性患病率底,自杀死亡率高
心境障碍—发病危险因素
年龄:发病年龄为21-50岁; 婚姻:缺乏亲密人际关系,离异或单身者患抑 郁症较多;婚姻关系不好,抑郁症的患病率较 对照组高25倍; 社会、经济状况及文化程度:研究结果尚未有 结论。 生活事件和应激—负性生活事件可导致抑郁发 生,其中,丧偶与抑郁症的关系更为密切。
双相障碍亚型
以目前发作类型确定:
1.轻躁狂 2.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发作 3.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发作 4.轻度或中度抑郁 5.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重度抑郁发作 6.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重度抑郁发作 7.混合性发作 8.缓解状态
心境障碍—持续性心境障碍
环性心境障碍(cyclothymia):
关于心境障碍及焦虑
心境障碍—概述
心境障碍,又称情感性精神障碍 (affective disorder)是由各种原因引起 的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或情感改变为主 要临床特征的一组疾病。
心境障碍——概述
临床特征:
基本症状:情感高涨或低落 伴随症状:认知行为改变 严重程度:ຫໍສະໝຸດ ,无精神病性症状,对社会功能无影响
意; 2.思维联想明显迟缓,明显认知功能损害
类似痴呆表现(抑郁性假性痴呆); 3.躯体主诉明显,以消化症状常见,食欲
减退,腹胀,便秘等;
心境障碍—双相障碍
临床特点:反复(至少2次)出现心境和活 动水平的明显改变。
典型形式:躁狂和抑郁交替发作,间隙期 完全缓解。
其他形式:混合性发作
快速循环型 反复发作的躁狂
老年:焦虑,自责自罪,自杀行为 病期:符合标准2周,有社会功能损害 病程:发作性(反复发作——复发性抑郁障碍) 严重程度:轻度中度:有躯体症状,无精神病性症状
重度: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社会功能下降
心境障碍—抑郁症临床表现
心境低落:显著而持久的情感低落和抑郁悲观,常用描
述语:忧心忡忡,郁郁寡欢,愁眉苦脸,长吁短叹, 闷闷不乐,兴趣缺乏,痛不欲生,悲观绝望,度日如 年,生不如死;自我感觉:无愉快感,压抑感,高兴 不起来,心理难受;回想过去,一事无成,想到未来, 前途渺茫。
思维奔逸:联想过程明显加速。自我感觉思维敏 捷,思潮汹涌。表现:言语增多,滔滔不绝、 口若悬河、手舞足蹈、眉飞色舞、信口开河、 随境转移、意念飘忽、音联意联。
心境障碍—躁狂症临床表现
活动增多:自我感觉精力充沛。表现:精力旺 盛、兴趣广泛、动作敏捷、忙忙碌碌、随心所 欲、慷慨挥霍。因注意力不集中出现做事虎头 蛇尾,一事无成。因自我感觉良好,夸大自己 而出现爱管闲事,乱指挥别人,训斥同事,狂 妄自大,自鸣得意。社交活动增多,行为轻浮, 好接近异性。严重时,自我控制能力下降,粗 鲁,冲动毁物行为。 特点:睡眠需要减少。
心境障碍—躁狂症临床表现
躯体症状:交感神经亢进症状,如心率加 快,便秘,有时因体力过度消耗,容易 引起失水,体重下降。
其他症状:可出现短暂片断的幻听,夸大 或富贵妄想;由于夸大引起的关系妄想, 被害妄想。
心境障碍——抑郁症临床特征
典型“三低”症状:心境低落,思维迟缓,活动减少; 核心症状:情绪低落,兴趣↓, 快感↓, 伴有症状:焦虑,自责自罪,睡眠障碍,本能减退; 特殊人群表现:儿童:兴趣↓,退缩,学习成绩下降
重,明显精神病性症状,对社会功能有影响
病程:间隙性病程,反复发作倾向
心境障碍—流行病学
世界精神卫生(WTO)报道14 个国家的15项调查结果,各国的 心境障碍的年患病率在0.8-9.6% 之间,美国最高。
国内资料:上海2.5%,北京 1.7%;国内约有50%患者未能 得到治疗。
心境障碍—发病危险因素
狂发作 3. DA 假说: DA与抑郁发作有关
心境障碍——病因和发病机制
心理社会因素:应激性生活事件与心 境障碍,尤其与抑郁症的关系更密 切,生活事件在抑郁症中起促发作 用,尤其负性生活事件,如丧偶, 离婚,失业,严重躯体疾病,家庭 成员患重病或突然病故。
心境障碍—躁狂症临床特征
典型“三高”症状:心境高涨,思维奔逸,活动增多; 伴有症状:夸大观念和妄想,睡眠需要减少,本能亢 进; 特殊人群表现:儿童活动和要求增多
老年:夸大,狂傲,易激惹 病期:符合标准1周,有社会功能损害 病程:发作性(反复发作——双相情感障碍) 严重程度:轻度:轻躁狂
重度:伴有精神病性症状
心境障碍—躁狂症临床表现
情感高涨:主观体验特别愉快,自我感觉良好, 整天兴高采烈,得意洋洋,感到自己无比快乐 和幸福。高涨心境具有感染力,可引起周围人 的共鸣。但情绪不稳定,变幻莫测,时而欢乐 愉快时而激动暴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