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知识清单(近代化历程: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农耕文明——工业文明演进)(一)中华文明的拐点与近代化的艰难起步(1840-1895 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专题一、西方先进工业文明与古老农业文明的碰撞一、19世纪中期中西方对比二、两次鸦片战争1840至1860年①目的:满足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发展对原料和市场的需求(倾销商品、掠夺原料)②范围:从东南沿海到整个沿海地区③手段:通过武力侵略,签订不平等条约攫取各种特权④结果:《南京条约》及附件、《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①目的:满足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发展对资金和市场的需求(资本输出、分割世界)②范围:从沿海地区到中国境内③结果:《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综合认识西方列强侵华的影响:①破坏性:列强侵华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是造成近代中国贫穷和落后的根源。
②建设性(客观影响):他们把西方技术带到中国,对中国旧制度、旧观念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同时也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推动了西方思想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1)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贫困落后(2)使清政府的统治危机不断加深(3)瓦解自然经济(耕织分离),客观上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4)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思想传入,冲击了中国的旧制度、旧观念,促进了中国人民觉醒,探索救国道路,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向西方学习: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剧变(1)政治上①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和贸易主权遭到严重破坏,并丧失了更多的主权,逐渐由一个独立自主的主权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革命任务、革命性质都发生了变化。
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本国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历史从此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③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更加尖锐;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中国无产阶级、中国资产阶级先后产生。
(2)经济上①鸦片战争后,随着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和对中国丝、茶等农副产品的收购,中国逐渐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然经济解体,开始进入半封建社会;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打着“自强”“求富”的旗帜,发起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客观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3)思想上:封建传统观念受到冲击,对“夷夏”关系有了新的认识。
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注目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新思潮萌发,冲击了封建思想。
洋务派提出了“中体西用”的思想,发展和实践了林则徐、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4)社会生活与习俗方面:鸦片战争后,洋布洋装、西餐、西式住宅逐渐传入中国,西方的风俗习惯、婚姻观念等传入中国,冲击着中国社会生活及习俗的变化,客观促进了中国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四、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1)斗争矛头:太平天国运动以推翻清政府为目标,反映了19世纪中国中期阶级矛盾的尖锐;义和团运动以反帝为目标,反映了19世纪末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2)农民阶级的落后性: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倡导绝对平均主义(《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义和团运动中扶清灭洋口号:不能正确区分西方侵略与西方工业文明而笼统的排外专题二、近代化的起步:洋务运动和民族工业的兴起一、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化1.自然经济逐步瓦解:鸦片战争后,东南沿海一些地区“纺织”“耕织”分离,传统的家庭手工业破产,中国农产品日趋商品化,中国被强行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不同角度认识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化①从全球史观看,晚清经济结构变化是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融入全球化的结果和体现。
②从文明史观看,晚清经济结构变化是西方工业资本主义文明与中国传统农耕文明交流、碰撞、渗透、融合的产物。
③从近代化史观看,晚清经济结构变化是近代中国经济向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转型的开始。
2、外商企业开始出现3、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工业和私营企业的出现)二、近代化的起步——洋务运动1、含义: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目标,掀起了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宣告了洋务运动以失败告终2、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政局内忧外患,有识之士主张学习西方;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汉族地方官僚开始掌握地方实权);慈禧太后的支持3、目的:“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巩固清政府统治)4、过程5、影响三、民族工业的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地点:东南沿海地区1、原因:(1)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自然经济逐渐瓦解。
(劳动力和市场条件)(2)受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洋务派对民办企业起了诱导作用。
(技术条件)(3)一些官僚、地主、买办、商人投资兴办企业(资金)2、代表企业: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贻来牟机器磨坊专题三、“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兴起和发展一.师夷长技以制夷(“新思想”萌发)鸦片战争前后(19世纪中期)(1)背景①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对华冲击日益加剧,清朝被迫向世界开放,加强了同世界的联系②先进的中国人积极探寻抵御侵略、强国富民之路(2)代表人物:①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将外文资料编译成《各国律例》和《四洲志》,指导仿制西方战舰②魏源:在《四洲志》的基础上编成《海国图志》,系统介绍西方的历史、地理、科技知识、政治制度;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对当时知识界解放思想向西方学习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3)影响新思想的萌发,开一代风气之先,成为近代中国人认识世界、走向世界的起点,启迪着人们去探索救国之路。
但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总体而言,这些新思想仍停留在思想领域,并没有真正付诸实施;对西方的学习比较肤浅,仅仅停留在器物层面(尤其是军事技术)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9世纪60-90年代)1、含义:“中学为体”是强调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社会命运的根本;“西学为用”是主张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学技术,效仿西方国家在教育、赋税武备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举办洋务新政,来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
2、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政局内忧外患,有识之士主张学习西方;3、代表人物:冯桂芬《校邠庐抗议》4、影响:冲击了传统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随着洋务运动的实践,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也对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起了促进作用,从而为中国近代社会的变革注入了新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三.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70-90年代)1、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为代表。
2、思想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商战;兴办学校;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二)政治文明的探索与近代化的整体发展(甲午战争-五四运动1895-1919)专题一、政治民主化的探索一、维新运动——政治民主化的开端1.背景(1)民族危机:严重的民族危机: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空前的生存危机。
(2)经济根源与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3)思想基础: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早期维新思想的影响。
(4)康、梁的准备:创办学堂,聚徒讲学;著书立说,力倡维新;上书皇帝,恳请变法;创办报刊,传播维新;成立团体,组织力量;展开论战,挑战顽固。
2.戊戌变法:1895年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潮发展成爱国救亡政治运动;1898年百日维新是戊戌变法运动的高潮。
内容(1)政治:允许官民参政,打击旧官僚。
(2)经济:采取措施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3)军事:增强军事力量。
(4)文化教育:促进西学传播,废除八股。
3.结果(1)矛盾激化:旧势力强烈反对;慈禧太后控制大权并逐步着手镇压。
(2)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4.评价(1)政治上: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具有爱国性。
(2) 经济上:旨在发展资本主义,具有进步意义。
(3)思想上: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具有启蒙性。
(4)社会生活: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化由“器物”到“制度”层面发展的表现,它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要求摆脱民族危机、变法图强的强烈愿望。
二、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三、辛亥革命——政治民主化的里程碑(1)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2)1905年,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骨干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
中国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3)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发动武昌率先起义,史称“辛亥革命”。
(4)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
定都南京,以中华民国纪元。
(5)1912年2月,清帝颁布退位诏书,清王朝结束。
(6)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共和政体,还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运用多种史观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1)革命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资产阶级革命。
(2)现代化史观看,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为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是近代一次政治民主化的革命。
(3)文明史观看,辛亥革命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引进西方工业文明,促使中国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文明发展。
(4)社会史观看,辛亥革命推动了社会习俗和社会风尚的变革,促进了近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化。
(5)整体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亚洲觉醒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
专题二、清末到民初民族工业的发展一、初步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1、原因:(1)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2)列强侵华,进一步瓦解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3)清末新政奖励发展实业;(4)实业家的努力(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2、影响: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领导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二、黄金时期(1912-1919)1、原因:a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b政府颁布了一系列鼓励资本主义发展的法令,民族资产阶级的地位提高,提倡国货运动;c 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d 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2、表现:1912~1919年,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