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洲际物种交流约在1500年开始掀起新的高潮,它给世界各地带来了惊人的变化。
这一变化的直接表现之一是()A.引起欧洲所谓“价格革命”B.促进饮食文化全球化推进C.提高人类战胜疾病的能力D.改善食物供应的品种和数量【答案】D【解析】洲际物种交流属于新航路开辟引发的商业革命,故A项错误;此时世界市场只是雏形,还未实现饮食文化全球化,故B项错误;洲际物种交流,与提高人类战胜疾病的能力无关,故C项错误;洲际物种交流使得不同地区民众的食物供应的品种和数量日益丰富,故D项正确。
2.对于哥伦布及其事业的评价,现在更多的人认为,不能站在当时印第安人的立场上,也不能仅从对西欧某些国家资本主义利弊得失的角度出发,应将其置于“世界大探险时代”和人类历史长河中进行宏观考察。
对以上材料分析正确的是()A.体现了全球史观和整体史观B.哥伦布是将美洲纳入近代文明社会大家庭的先驱C.哥伦布掠夺美洲是非正义的,但客观上起着进步作用D.哥伦布的行为是进步性的,对近代文明有伟大贡献【答案】A3.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可划分为中心区、边缘区和半边缘区(如下图)。
这反映了()A.价格革命导致西北欧贸易中心地位的确立B.新航路的开辟导致美洲沦为贸易边缘地区C.英国、荷兰、法国逐渐成为贸易半边缘区D.不同贸易区域划分是国际分工差异的体现【答案】D【解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从16世纪诞生之时起,就由中心区、边缘区和半边缘区这样的三级结构组成,中心区利用边缘区提供原材料和廉价劳动力生产工业品,向边缘区销售,赚取剩余价值,边缘区除了向中心区提供原材料、初级产品和廉价劳动力以外,还提供销售市场,双方的贸易是不平等的,存在着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半边缘区介于两者之间,对中心区部分地充当边缘区角色,对边缘区部分地充当中心区角色,根据上述论述可知不同贸易区域划分是国际分工差异的体现,故D项正确。
4.《公司的力量》一书中如此表述,“在大航海时代带来的时代剧变中,人类数千年来建立在亲友、乡邻关系基础上的传统商业组织,已无法提供足够的人力和资金。
商业合作必须跨越血缘和地缘。
超越人格和亲情……”,这段话反映了地理大发现以后欧洲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是()①商品种类增多②经营方式转变③贸易中心转移④贸易范围扩大A.①③B.②④C.③④D.①③④【答案】B5.1504年,人们在葡萄牙里斯本购买的香料价格仅为意大利威尼斯要价的五分之一,威尼斯人被迫廉价出售货物。
从此以后,他们的交易只限于近东的产品。
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欧洲贸易中心的转移B.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C.资产阶级实力的上升D.三角航程的逐渐兴盛【答案】A【解析】新航路的开辟导致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区域转到大西洋沿岸,与材料中“1504年,人们在葡萄牙里斯本购买的香料价格仅为意大利威尼斯要价的五分之一”相符,故A项正确;新航路的开辟使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而非基本形成,故B项错误;新航路的开辟导致从事商品生产的资产阶级实力上升,与题中“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美洲和黑奴贸易,故D项错误。
6.英国思想家培根说:“一个国家若能成为海上主人,就等于成了一个帝国。
”伊丽莎白女王则声称:“海洋不属于任何民族、任何个人。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英帝国在重商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崛起B.“日不落”帝国的建立是这些言论出笼的保障C.新航路开辟后英国率先建立海洋霸权D.英国运用自由主义经济思想打造“世界工厂”【答案】A7.17世纪以来,用马铃薯做的饭菜在欧洲的许多地区逐渐取代了由面包与粥构成的食系。
导致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工业革命在全欧开展B.欧美建立直接商贸联系C.欧洲农业经济的发展D.欧洲民众生活水平改善【答案】B【解析】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材料中的时间是“17世纪”,故A项错误;16世纪,随着新航路开辟,欧洲商人和殖民者在欧洲、亚洲、非洲、美洲建立了直接的商贸联系,原产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等传入欧洲,故B项正确;材料信息中体现的是欧洲饮食结构的改变,主要原因是因为新的农作物的种植而不是欧洲农业经济的发展,故C项错误;饮食结构的改变不能说明民众生活水平改善,故D项错误。
8.在1600年,从英属殖民地进口,然后再转口的贸易数额占英国贸易总额的5%~6%,17世纪末则超过25%,英国商人从垄断中大获其利。
这些现象出现的主要因素是()A.英国殖民地拓展B.英国工场规模扩大C.打败西班牙舰队D.英国垄断三角贸易【答案】A【解析】由于英国殖民地的拓展,英国殖民地数量增多,最终使英国商人从垄断中获取的利益大幅度增加,故A项正确;从1600年到17世纪末英国的工场手工业并未发生明显的变化,故B项错误;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与此题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英国垄断三角贸易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
9.《新全球史》中写道:欧洲、印度、加勒比海以及北美都在1756~1763年发生战事,欧洲人、亚洲人和美洲土著人都卷入了这一场“七年战争”。
因此这场战争也被称为“一场帝国大战”。
这场战争()A.是英国工业革命之后开拓市场的表现B.直接导致了法国君主专制统治的结束C.与北美反抗英国统治的战争同步进行D.为不列颠殖民帝国的形成打下了基础【答案】D10.1800年,欧洲宗主国的人均收入与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地区的人均收入的差距大约3∶1,而到1914年时这一差距增加到约7∶1。
这主要是因为()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B.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落后的政治制度C.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D.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社会动荡不安【答案】A【解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欧洲宗主国通过世界市场掠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原材料,并对其输出商品,造成宗主国与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收入差距扩大,故A项正确。
11. 1851年,10万多件展品和上百万参观者被从各地运送到伦敦海德公园,参加那里举办的万国工业博览会。
这个博览会也被称为是“________”拉开了序幕。
()A.铁路时代B.航空时代C.汽车时代D.电气时代【答案】A【解析】据材料中时间“1851年”可知该展览会展出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故A项正确;航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成果,故B项错误;汽车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成果,故C项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被称为电气时代,故D项错误。
12.斯皮瓦格尔在《西方文明简史》中指出:“19世纪末的经济发展,再加上海洋运输和铁路上的交通革命,培植出一种真正的世界经济。
……欧洲资本同样也投向了海外,以建设铁路、矿山、电厂和银行。
当然,国外市场也为欧洲剩余的制成品提供了市场。
”下列对该材料理解准确的是()A.工业革命是世界市场发展的根本动力B.世界市场加快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C.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到海外抢占市场D.世界在走向整体化中人类生活得到改善【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19世纪末的经济发展,再加上海洋运输和铁路上的交通革命,培植出一种真正的世界经济”所强调的是19世纪末经济的发展,其经济发展所体现的是因为工业革命的推动,故A项正确。
13.某一历史时期“西欧国家在生产活动中的动力来源率先实现了从动植物向矿物的转变”,据此,与这一时期相符的生产组织形式是()A.家庭作坊B.手工工场C.工厂制度D.垄断组织【答案】C14.下图所示内容反映的社会现象()A.适应了资本主义大生产的要求B.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破坏C.是帝国主义殖民扩张的结果D.导致了工业生产效率大大降低【答案】A15.下表是全球能源结构变化图,造成煤炭与石油比例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电气时代电力资源取代了煤炭资源B.内燃机的大规模应用C.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新能源的运用D.蒸汽机得到广泛运用【答案】B【解析】电力资源取代了煤炭,与材料中“煤炭与石油比例”不符,故A项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内燃机的大规模应用,与材料中“煤炭与石油比例变化”相符,故B项正确;材料中“煤炭与石油”不是新能源,故C项错误;蒸汽机得到广泛运用,与材料中“煤炭比例”不断下降不符,故D项错误。
16.19世纪下半期以来,英国工业避开世界市场的竞争,转到安全的、受到保护的帝国市场,帝国因此作为缓冲避免了锐意创新的需要……长此以往导致了其经济的衰落。
据此可知,英国经济衰落的主要原因是()A.推行自由贸易政策B.科学技术的滞后C.过分重视国内市场D.对殖民地的依赖【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英国工业避开世界市场的竞争,转到安全的、受到保护的帝国市场,帝国因此作为缓冲避免了锐意创新的需要”结合所学可知是因为英国有着广阔的殖民地,有着广阔的市场和原料产地,因此不用采用新技术也能推动经济发展,因此导致了英国的衰落,故D项正确。
17. 1904年美国有托拉斯318个,它们吞并了5 300个工业企业,其中有26个托拉斯控制本行业生产的80%以上。
这表明托拉斯()A.已控制了美国经济发展的命脉B.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破坏C.是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的结果D.使自由主义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答案】C18.18世纪晚期开始,普鲁士政府大力支持工程师们到英国进行考察旅行,工程师们或伪装成顾客、或卧底当工人想方设法进入工厂。
这样的做法造成()A.英德政治矛盾日益尖锐B.英国开始保护机器生产技术C.德意志帝国开启工业革命D.普鲁士扩大在邦国中的优势【答案】D【解析】“18世纪晚期开始,普鲁士政府大力支持工程师们到英国进行考察旅行”不能体现英德政治矛盾,属于德国学习英国的技术,故A项错误;“这样的做法造成”突出德国学技术的结果,“英国保护机器生产技术”是其原因,故B项错误;德意志帝国形成于19世纪后半期,故C项错误;“普鲁士政府大力支持工程师们到英国进行考察旅行,工程师们或伪装成顾客、或卧底当工人想方设法进入工厂”这种做法可以推动普鲁士工业的发展,促进其实力的增加,故D项正确。
19.《国富国穷》中写道:18世纪以来,欧洲的有利条件在于,它们实际上同处一个互动密切的列国体系中,所以,它们本质上构成了一个开放的平台。
在这一平台上,“技术熟练的工匠们如同学者和艺术家一样,把整个欧洲当成自己的家”。
这反映了欧洲()A.社会环境的开放性B.经济发展的均衡性C.贸易体系的平等性D.经济模式的一体化【答案】A【解析】据材料“欧洲的有利条件在于,它们实际上同处一个互动密切的列国体系中,所以,它们本质上构成了一个开放的平台”和“把整个欧洲当成自己的家”可知社会环境的开放性,故A项正确。
20.有学者说:“(西欧)以前的社会中,知识分子与大众之间在教育水平上的隔阂,现在则仅为程度高低的细小差别。
从表面上看,这种变化与机器革命没有任何联系,但事实上正是机器革命才使世界上渐渐消除了文盲阶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