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述乙酰胆碱作为外周神经递质,它的分布、相应的受体和作用。
①所有自主神经节前纤维、大多数副交感节后纤维,少数交感节后纤维(引起汗腺分泌和骨骼肌血管舒张的舒血管纤维)以及支配骨骼肌的纤维,都属于胆碱能纤维。
②大多数副交感节后纤维,少数交感节后纤维(引起汗腺分泌和骨骼肌血管舒张的舒血管纤维)所支配的效应器细胞膜上的胆碱能受体都是M受体。
③Ach作用与这些受体,可产生一系列自主神经节后胆碱能纤维兴奋的效应,包括心脏活动的抑制、支气管平滑肌的收缩、胃肠平滑肌的收缩、膀胱逼尿肌的收缩、虹膜环形肌的收缩、消化腺分泌的增加以及汗腺分泌的增加和骨骼肌血管的舒张等。
所有自主神经节神经元的突触后膜和神经—肌接头的终板膜上分布有N受体。
小剂量Ach能兴奋自主神经节神经元,也能引起骨骼肌的收缩,而大剂量的Ach则阻断自主神经节的突触传递。
2.血氧分压下降或血二氧化碳分压上升时,呼吸系统的活动会有何变化?为什么?动脉血中PO2下降到10.7kPa(80mmHg)以下,可出现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加。
切断动物外周化学感受器的传入神经或摘除人的颈动脉体,低O2不再引起呼吸增强。
表明低O2对呼吸的刺激作用完全是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而兴奋呼吸中枢实现的。
CO2是调节呼吸最重要的生理性体液因素,动脉血中一定水平的PCO2是维持呼吸和呼吸中枢兴奋性所不可缺少的条件。
当吸入气中CO2含量增加到2%时,呼吸加深;增至4%时,呼吸频率也增快,肺通气量可增加1倍以上。
由于肺通气量的增加,肺泡气和动脉血PCO2可维持在接近正常水平。
当吸入气中CO2含量超过7%时,肺通气量不能作相应增加,导致肺泡气、动脉血PCO2陟升,CO2堆积,使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呼吸中枢的活动受抑制而出现呼吸困难、头昏、头痛甚至昏迷。
3.简述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的负反馈性调节。
血中肾上腺皮质激素达到一定水平时,它反过来抑制下丘脑促垂体区细胞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同时抑制腺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通过这种负反馈作用,从而使肾上腺皮质激素在血中的浓度保持相对稳定。
此外,腺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也能抑制下丘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分泌。
负反馈作用在应激状态下会暂时失效,于是血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糖皮质激素的浓度大大增加,增强了机体对有害刺激的抵抗力。
4.切断支配胃的迷走神经后,消化期的胃液分泌及胃运动将如何变化?为什么?切断支配胃的迷走神经后进食时胃液分泌会减少,胃的运动会减弱。
胃的迷走神经是支配胃的外来神经,食物直接刺激口腔,咽喉部的感受器引起胃液分泌属非条件反射,反射的传出神经为迷走神经,切断后非条件反射被阻断,胃液分泌减少。
同时胃的容受性扩张也受迷走神经的控制,食物直接刺激口腔等消化道时通过迷走神经使胃做容受性扩张,切断迷走神经后胃的运动减弱。
5.何为正反馈和负反馈?各有什么生理意义?正反馈是指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通过反馈控制系统影响中枢,最终加强自身的活动或使活动停止,这种反馈调节方式为正反馈。
负反馈是指在一个闭环系统中,控制部分活动受受控部分反馈信号(Sf)的影响而变化,若Sf为负,则为负反馈。
其作用是输出变量受到扰动时系统能及时反应,调整偏差信息(Sc),以使输出稳定在参考点(Si)。
6.决定和影响心肌自律性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影响?(1)4期自动除极的速度,除极速度快到达阈电位的时间就缩短,单位时间内爆发兴奋的次数增加,自律性就增高,反之,自律性就降低。
(2)最大舒张电位的水平。
最大舒张电位的绝对值变小,与阈电位的差距就减小,到达阈电位的时间就缩短,自律性增高,反之自律性则降低。
(3)阈电位水平阈电位降低,由最大舒张电位到达阈电位的距离缩小,自律性增高,反之,自律性降低。
7.有哪些方法可加速或延迟血液凝固?加速血液凝固的方法有:(1)向血液中加入Ca2+,因为Ca2+是参与血液凝固的重要因子。
(2)让血液接触粗糙面,如用纱布压迫出血组织,这是因为粗糙面有利于血小板黏附,聚集和释放反应,发挥其凝血功能。
(3)适当加温,如温盐水纱布止血,因为合适的温度,有利于提高凝血因子的活性。
对于凝血过程缓慢的机体,可补充Vitk,使血液凝固速度恢复正常。
延缓血凝的方法主要有:(1)加Ca2+络合剂,去除游离的Ca2+,如草酸钙,枸椽酸钠。
(2)血液接触光滑面,如内面涂硅胶的试管,不利于凝血因子激活和血小板发挥作用。
(3)降低温度,使凝血因子的活性降低。
(4)应用抗凝剂,如肝素,抗凝血酶Ⅲ。
因为抗凝血酶Ⅲ可使凝血酶等失活,而肝素可加强抗凝血酶Ⅲ的作用。
8.为什么说小肠是吸收和消化的主要部位?小肠在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上都起重要作用。
食物在小肠内的消化是全面的和最后的。
因为在小肠内,食物受到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作用,各种需消化的营养成份均最后分解为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
小肠还是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场所。
小肠的运动对促进化学性消化和吸收都有重要作用。
一般食物在小肠停留3~8小时。
食物通过小肠后,消化和吸收过程基本完成。
9.何谓胆碱能纤维?哪些神经纤维是胆碱能神经纤维?释放乙酰胆碱作为递质的神经纤维,称为胆碱能纤维。
胆碱能纤维包括:植物神经的节前纤维,副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支配汗腺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和交感神经舒血管纤维,躯体运动神经纤维。
10.何谓去大脑僵直?其形成的机理是什么?去大脑动物(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在肌紧张方面表现亢进现象,动物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柱挺硬:是一种增强的牵张反射。
机理:正常情况下,脑干网状结构下行易化作用和下行抑制作用保持着协调平衡,其中下行易化作用稍占优势,从而维持正常的肌紧张。
在动物实验中发现,如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动物会出现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柱挺硬等伸肌过度紧张的现象,称为去大脑僵直。
其发生是因为切断了大脑皮层、纹状体等部位与脑干网状结构抑制区的联系,使抑制区活动减弱而易化区活动增强,肌紧张亢进,造成了僵直现象。
当人类患某些脑部疾病时,也会出现类似去大脑11.当通气—血流比值不匹配时,对肺换气有什么影响?通气—血流比值增大意味着通气过剩,血流不足,部分肺泡气未能与血液气充分交换;通气—血流比值减小,就意味着通气不足,血流过剩,部分血液流经通气不良的肺泡,混合静脉中的气体未得到充分交换。
这两种情况都妨碍了气体的有效交换,造成肺换气的功能下降,机体就会以深快呼吸来补偿。
12.内因子缺乏或丧失引起贫血的原因是什么?食物中铁的吸收与内因子有密切关系,两者同时被小肠吸收,若内因子缺乏或丧失,就会引起机体对铁的吸收减少,这样就会导致机体的缺铁性贫血。
13.肾交感神经兴奋对尿生成有什么影响?肾交感神经兴奋对尿生成的影响有:(1)使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同时收缩,且前者收缩更明显,因此,肾小球毛细血管的血浆流量减少,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下降,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使尿的生成减少。
(2)刺激球旁器中的球旁细胞释放肾素,导致血管紧张素II和醛固酮释放增加,增加肾小管对氯化钠和水的重吸收。
(3)增加近段小管和髓袢上皮细胞对氯化钠和水的重吸收。
14.何谓感受器的换能作用和适应现象?感受器的换能作用是指各种感受器在功能上的一个共同特点是,能把作用于他们的各种形式的刺激能量最后转换称为传入神经的动作电位,这种能量转换成为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感觉器适应是指当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时,虽然刺激仍在作用,但传入神经纤维的冲动频率已开始下降的现象。
15.试比较皮肤痛和内脏痛的特点。
皮肤痛和内脏痛的特点比较有:(1)皮肤痛是快痛,定位准确,对刺激的分辨能力强;内脏痛缓慢、持续、定位不清楚、对刺激的分辨能力差;(2)皮肤致痛的刺激是切割、烧灼等,能引起内脏痛的刺激是机械性牵拉、缺血、痉挛和炎症。
16.激素之间有哪些相互作用?试举例说明。
当多种激素共同参与某一生理活动的调节时,激素与激素之间往往存在着协同作用或拮抗作用,这对维持其功能活动的相对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如:生长素、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及胰高血糖素均能提高血糖,在升糖效应上有协同作用;相反,胰岛素则能降低血糖,与上述激素的升糖效应有拮抗作用。
17.什么是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有何生理作用?脑干网状结构内存在具有上行唤醒作用的功能系统,它通过丘脑非特异性投射系统发挥作用,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是多突触接替,易受药物阻滞。
18.阈电位和阈刺激在概念上有什么不同?能使Na+通道大量开放从而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
(或能使膜出现Na+内流与去极化形成负反馈的膜电位值)称为阈电位。
在一定的刺激持续时间作用下,引起组织兴奋所必需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
19.心脏内兴奋传导的途径是什么?其传导速度有什么特点和意义?途径:心脏内兴奋传导的途径是:窦房结→结间束→房室交界(延搁)→房室束及左、右束支→浦肯野纤维→心里肌、心室肌特点和意义:当窦房结发生兴奋后,兴奋经结间束和心房肌传布到整个心房,与此同时,窦房结的兴奋也通过结间束迅速传到房室交界,约需0.06秒。
房室交界是正常兴奋由心房传入心室的唯一通路,但其传导速度缓慢,占时较长,约需 0.1秒,这种现象称为房室“延搁”。
房室交界处兴奋传导的“延搁”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它使心房与心室的收缩不在同一时间进行,只有当心房兴奋收缩完毕后才引起心室兴奋收缩,这样心室可以有充分的时间充盈血液,有利于射血。
20.人体的功能调节的主要方式有哪些?各有何特点?(1)神经调节:神经调节是指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经周围神经纤维对人体功能发挥的调节作用。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一般说来,神经调节的特点是迅速、精确、短暂,并具有高度协调和整合功能,是人体功能调节中最主要的调节方式。
(2)体液调节:指能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经过体液的运送,对人体功能进行的调节作用。
主要是指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通过血液循环,对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生理功能的调节。
一般说来,体液调节的特点是缓慢、广泛和持久。
(3)自身调节:指当内外环境变化时,细胞、组织、器官的功能自动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如,平均动脉压在10.7~24kPa内升降时,肾入球小动脉会相应地发生收缩或舒张,以改变血流阻力,使肾血流量保持相对恒定。
这种适应性反应在去除神经支配和体液因素的影响以后仍然存在,故称为自身调节。
自身调节比较简单、局限,调节幅度较小,但对维持细胞、组织、器官功能的稳态仍有一定的意义。
21.生理条件下冠脉血管的血流量受哪些因素的影响?(1)心肌代谢水平对冠脉血流量的调节:在肌肉运动、精神紧张等情况下,心肌代谢活动增强,耗氧量也随之增加,此时机体主要通过冠脉血管舒张来增加冠脉血流量,满足心肌对氧的需求。
在各种代谢物中,腺苷起最重要的作用。
(2)神经调节:迷走神经的兴奋对冠脉血管的直接作用是舒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