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说课稿
7
五、课程内容
◆ 根据本课程的教学目标,选用了陈向春主编的 《中国古代文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作为 基础教材,郭兴良、周建忠主编的《中国古代文 学作品选》作为辅助教材。之所以选用这两本教 材是因为它们更具有基础性和人文性。 ◆ 《中国古代文学》以文学发展脉络为经,以不同 时代、不同风格的经典作品为纬,在编排体例上 一目了然。 ◆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列举了各个时代的经典 的文学作品,为提高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具有引导 作用。
9
第二章 秦汉文学
1.知识目标 ⑴了解秦汉文学的发展 ⑵掌握两汉辞赋的艺术特色, ⑶汉代史传体散文、诗歌的 风格特色。 2.能力目标 会分析赋的思想内容及特点。 能够运用符合思想内容的感 情诵读文章。 3.素质目标 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热 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1.理论教学内容 汉赋代表作家(贾谊、枚乘 、司马相如、张衡)及作品 介绍。 2.汉代的诗歌。 3.汉代政论散文、史传散文 (司马迁、班固等的作品) 4.实践教学内容 作品朗读、欣赏、分析、归 纳、应用。
6
◆ 3、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培养学生 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分析,进行文 学评论。
◆ 4、讨论法:课堂上讨论能让学生的认识得到交流、 传递与升华,同时也突出了学生主体地位,民主 气氛更浓,也有利于激励广大学生主动参与、培 养学生争辩能力,激发其创造性思维,让他们在 自主思考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合作探究。
1.理论教学内容 ⑴ 关汉卿、王实甫 ⑵ 宋元南戏 2.实践教学内容 ⑴ 作品朗读、欣赏、分析、 归纳、应用。。 ⑵ 查阅材料,交流心得。
14
第七章 明代文学
1.知识目标 ⑴ 了解明代文学的发展 ⑵ 了解这一时期小说的主要 作家作品体系。 ⑶理解时代背景、个人遭际 和戏剧创作的关系。 2.能力目标 能够分析主要作品的人物性 格。能够和现实审美相结合 把握作品。 3.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以及 耐心、细致的学习习惯,有 追求高雅向上生活的意愿。
12
第五章 宋辽金文学
1.知识目标 ⑴ 了解宋代文学的发展 ⑵ 掌握北宋和南宋不同阶段 的文学成就 ⑶理解时代背景、个人遭际 和诗歌创作的关系。 2.能力目标 会分析诗词的特点和内容。 能声情并茂地朗读诗词。 3.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 感,培养学生喜爱学习古代 文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辩 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以及耐 心、细致的工作作风。
1.理论教学内容 ⑴ 《三国演义》、水浒传》、 《西游记》、《金瓶梅》 2.实践教学内容 ⑴ 作品朗读、欣赏、分析、 归纳、应用。。 ⑵ 查阅材料,交流心得。
15
第八章 清代文学
1.知识目标 ⑴ 了解清代文学的发展 ⑵ 了解这一时期小说、戏剧 的主要作家作品体系。 ⑶理解时代背景、个人遭际 和戏剧创作的关系。 2.能力目标 能够分析主要作品的人物性 格。能够和现实审美相结合 把握作品。 3.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以及 耐心、细致的学习习惯,有 追求高雅向上生活的意愿。
三、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 根据师范教育的特点,本课程设计注重教学内容 的实用性与知识体系的系统性,注重将理论知识 和实际应用能力相结合,立足于作家和作品分析, 通过诵读和欣赏使学生充分体验文学的美感,教 会学生探索古代文学的特点和规律。 • 在课程设计中,教师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与任务, 通过对学生古代文学理论、职业能力和社会能力 的分析,依据实用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原则, 在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的各种语文能力,突出师 生间的导学互动,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对 课程前后相关内容进行梳理,使知识系统化、简 单化。 4
1.理论教学内容 ⑴ 宋代各个时期词学的概况 介绍。 ⑵ 主要作家作品。(苏轼、 陆游、辛弃疾) 2.实践教学内容 ⑴ 代表作品朗读、欣赏、分 析、归纳、应用。 ⑵ 查阅材料,交流心得。
13
第六章 元代文学
1.知识目标 ⑴ 了解元代文学的发展 ⑵ 了解这一时期戏剧的主要 作家作品体系。 ⑶理解时代背景、个人遭际 和戏剧创作的关系。 2.能力目标 能够分析主要作品的人物性 格。能够和现实审美相结合 把握作品。 3.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以及 耐心、细致的学习习惯,有 追求高雅向上生活的意愿。
5
◆ (二)教学方法
◆ 1、诵读法:中国有句古语说:“书读百遍,其义 自现”,任何文体,读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古 诗词,每一次朗读,都会有不同层次的体会与感 悟,所以朗读教学是必不可少的。
◆ 2、点拨法:教师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 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 入,高质量的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1.理论教学内容 ⑴ 上古歌谣和原始神话 ⑵《诗经》思想内容、艺术 成就及地位、影响。 ⑵ 楚辞的文体特点。 ⑶ 屈原的生平及创作。 ⑷历史散文:《左传》、《 国语》、《战国策》 ⑸诸子散文:《论语》、《 老子》、《墨子》、《孟子 》、《庄子》、《荀子》、 《韩非子》。 2.实践教学内容 诗歌、散文的朗读、欣赏、 分析、归纳、应用。
1.理论教学内容 ⑴ 《聊斋志异》、《儒林外 史》、《红楼梦》 ⑵ 《长生殿》、《桃花扇》 2.实践教学内容 ⑴ 作品朗读、欣赏、分析、 归纳、应用。。 ⑵ 查阅材料,交流心得。
16
第九章 近代文学
1.知识目标 1.理论教学内容 ⑴ 了解近代文学的转变 ⑴ 龚自珍、黄遵宪、梁启超、 ⑵ 了解这一时期诗歌、散文、 柳亚子 小说的主要作家作品体系。 ⑵ 清末四大谴责小说 ⑶理解时代背景、个人遭际 和戏剧创作的关系。 2.实践教学内容 2.能力目标 ⑴ 作品朗读、欣赏、分析、 能够分析主要作品的人物性 归纳、应用。。 格。能够和现实审美相结合 ⑵ 查阅材料,交流心得。 把握作品。 3.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以及 耐心、细致的学习习惯,有 追求高雅向上生活的意愿。
11
第四章 隋唐五代文学
1.知识目标 1.理论教学内容 ⑴ 隋唐五代文学的主体风貌 ⑴ 唐代文学的发展 ⑵ 理解历史对文学的影响 ⑵ 初唐诗歌 ⑶ 掌握隋唐、五代各时期诗 ⑶ 盛唐两大诗派:山水田园 歌的风格特色、内容及所体 派和边塞诗派 现的思想情感。 ⑷ 李白、杜甫 2.能力目标 ⑸ 中唐诗歌、晚唐诗歌 会分析诗歌的情感和内容。 ⑹ 唐传奇与唐五代词 能运用与作品思想内容一致 2.实践教学内容 的情感朗读诗歌。 ⑴ 代表作家作品朗读、欣赏、 3.素质目标 分析、归纳、应用。 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热 ⑵ 诗歌鉴赏练习 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培养学 生喜爱学习古代文学的兴趣。 培养团结协作、迎难而上、 勤奋刻苦的品质。培养学生 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以 及耐心、细致的工作内容
第一章 先秦文学
知识目标 ⑴ 了解中国文学的源头。 ⑵ 理解原始神话的内容与特 点及其与西方神话的差别。 ⑶ 掌握先秦诗歌的风格特色 。理解先秦、先秦历史散文 与诸子散文的特点。 2.能力目标 会分析诗歌的情感和内容。 能声情并茂地朗读诗歌,会 分析一般散文的思想内容及 最突出的特色。能深刻领会 作品的思想感情。能在语文 教育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 3.素质目标 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热 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培养学 生喜爱学习古代文学的兴趣 。
古代文学说课稿
一、课程性质与定位
◆ 《古代文学》是语文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学 生学好其他专业课的基础,是培养具有一定文学 素养的小学语文老师所必备的课程,在课程体系 中占有重要地位。 ◆ 对《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儿童文学》 的学习具有补充和支撑作用。 ◆ 课程主要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知识,对了解灿烂的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传承中国古代优秀的民族精 神,培养学生较强的阅读、理解、欣赏能力,提 高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 (一)教学模式 ◆ 课程主要采取“体验探究式”教学模式。在教学
中以学生为中心,以情景体验引发学生的情感, 以学生自主式、交互式学习为主,教师起组织、 引导、总结作用。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自主学习、 小组讨论、整体交流来达到学习目标,教师总体 点拨。该模式具有开放性、交互性、自主性的特 点,其实质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力性,师生、同 学之间良性互动,重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17
六、考核方式
◆ 本课程采用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 式评价学生学习效果。过程性考核的权重为30%, 其中出勤10%,学习态度10%,作业10%,阶段测试 占70% ◆ 考试内容应兼顾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即包括识 记、理解、应用三个知识层面的内容。过程性考 核注重知识的积累和应用,主要是月考核和平时 作业考核;学习态度主要体现在课堂表现和平时 活动中;终结性考核以理论综合运用为主,类型 包括文学史结构、赏析作品、分析综合、知识拓 展延伸、写作应用。评卷严格掌握标准。除考试 外,辅以平时查阅资料、背诵作品考核,以全面 18 检查学生的学习状况。
10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文学
1.知识目标 1.理论教学内容 ⑴ 了解魏晋南北朝的发展脉 ⑴ 建安诗歌、正始诗歌、太 络 康文学 ⑵ 理解历史对文学的影响。 ⑵ 东晋诗坛与陶渊明。 ⑶ 掌握魏晋、南北朝时期诗 ⑶ 南北朝乐府民歌、南北朝 歌的风格特色、内容及所体 文人诗歌、南北朝散文、南 现的思想情感。 北朝小说。 2.能力目标 会分析诗歌的情感和内容。 2.实践教学内容 能运用与作品思想内容一致 ⑴ 代表作家作品朗读、欣赏、 的情感朗读诗歌。 分析、归纳、应用。 3.素质目标 ⑵ 诗歌写作练习。 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热 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培养学 生喜爱学习古代文学的兴趣。 培养团结协作、迎难而上、 勤奋刻苦的品质。培养学生 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以 及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
2
二、课程目标
• 1、能够对各个时期代表作家、重要作品的艺术特色、 文学史地位与价值有较为深入的理解和看法。 • 2、具备独立分析、评论、鉴赏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能 力。 • 2、掌握古代文学发展脉络,对古代文学的发展规律, 有较为全面、系统地认识。 • 3、提高审美情趣,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做出应有 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