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 PPT
诗经六义
• 风、雅、颂、赋、比、兴合称为《诗经》 六义,这是对《诗经》中作品的分类和 表现手法所做的高度概括。
诗经以四言为主,多用重章复唱的形式,是我 国古代文学现实主义的源头。
诗经的基本内容
祭祀诗:周颂、鲁颂、商颂 赞美诗:周朝统治者赞美祖先、功臣良将 政治讽刺诗:如《硕鼠》 婚恋诗:如《关雎》 战争徭役诗:如《东山》
《春秋》:即《春秋经》,又称 《麟经》或《麟史》,中国古代 儒家典籍“六经” 之一。第一部 华夏民族编年史兼历史散文集。 作为鲁国的编年史,由孔子修订 而成。
《春秋》简介
由于《春秋》的记事过于简略,因而后来 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 充,解释,阐发的书,被称为“传”。
• 左丘明《春秋左氏传》 • 公羊高《春秋公羊传》 • 谷梁赤《春秋谷梁传》
为“大雅”和“小雅”,共有105篇。多为记述贵族 历史、歌颂功德的。大雅主要是赞美比较多,小雅讽 刺政治、社会比较多。
颂——它是一种贵族统治者宗庙祭祀用的舞 曲。
“颂”分为“周颂”、“鲁颂”、 “商颂”,多是周天子和诸侯们用于宗庙 祭祀的乐歌,共40篇。《诗经》中最有价 值的是“国风”和“小雅”中的民歌。
• 《尚书》的尚常见有三种解释方法:一种 说法认为“上”是“上古”的意思,《尚 书》就是“上古的书”;另一种说法认为 “上”是“尊崇”的意思,《尚书》就是 “人们所尊崇的书”;还有一种说法认为 “尚”是代表“君上(即君王)”的意思, 因为这部书的内容大多是臣下对“君上” 言论的记载,所以叫做《尚书》。
作为上古文献,它成为其后两千多年时间里儒家 学派政治学说的基本经典;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 的中国,它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可以说是至高 无上的。 自汉以来,《尚书》一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 政治哲学经典,既是帝王的教科书,又是贵族子弟 及士大夫必修的“大经大法”,在历史上很有影响。
《春秋》简介
《诗经》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 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 中叶(公元前6世纪)大约500年间的诗歌 作品三百零五篇。原称为《诗》或《诗三 百》,后被汉代儒者奉为经典,故改称 《诗经》。
《诗经》的分类
•按音乐和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风——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十五“国风” 就 是十五个地方的土风歌谣。 雅——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雅”分
一、先秦诗歌
线索:诗经——楚辞——汉赋——乐府——六朝五言 诗 ——唐诗——宋词——元曲
传统:以诗经为代表的现实主义传统 以楚辞为代表的浪漫主义传统
《诗 经》
创作者
• 相传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 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 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 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 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周天子 听,作为施政的参考。
中国古代文学史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知识点、能力点提示:
1、重要作家 中外文学史上重要作家所处时代或国别,他们的风 格流派和主要文学成就。 2、重要作品 中外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作品,其思想内容、表现 技巧、塑造的典型人物形象(包括对人物形象的评 价)。 3、了解文学体裁 了解文学体裁的一般知识,识记重要作品的体裁。
文学常识和背诵
楚辞:是继《诗经》之后我国又一部诗歌总集。
西汉刘向编辑,共收入屈原及后人仿制的作品25篇。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爱国诗人,也是第一位 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 了一种新诗体,被称为楚辞。这种诗体以六言为主, 多用“兮”字,便于抒情。
他的代表作是《离骚》,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 篇政治抒情诗。
《诗经》里有不少诗歌在艺术上达到 了很高的水平。在篇章结构上采用重章叠 句,反复咏唱的形式,表现手法上多采用 赋、比、兴的手法。
《诗经》的表现手法为“赋”“比”“兴”。 “赋”:就是赋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就是铺叙。 “比”:就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 。 “兴”:就是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就 是托物起兴。
一、诗歌
二、戏剧 三、散文 四、小说
(散文萌芽)一、先秦文学
先秦:一般指秦始皇统一中国(前221)以前 的历史时期。大致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 社会确立的战国时代三个历史阶段。
先秦文学:时间跨度大,指上古至秦始皇统一 中国(前221)时期的文学 ,是中国文学产生和发 展的最初阶段。
中国文学的源头:先秦诗歌散文
屈原与《楚辞》
楚
•
辞
战国时期,在我国南方楚国产生的一种崭新的新 诗体楚辞。它是在《诗经》之后,在绚丽多姿的楚文 化基础上诞生的,形成了中国诗歌史上以浪漫主义为 特质的源头,产生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 屈原。 “楚辞”是楚文化的产物,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其特点在于“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 代表作家是屈原、宋玉。
《左传》
《左传》内容
《左传》的思想
《国语》
《国语》是一部国别史,全书二十一 卷,分别记载周、鲁、齐、晋、郑、楚、 吴、越八国事,是各国史料的汇编。 成书约在战国初年。 《国语》体制: 记言为主,记事为辅。 各国“语”在全书所占比 例不一,每一 国记述事迹各有侧重。
• 《周语》对东西周的历史都有记录,侧重论政记言。 • 《鲁语》记春秋时期鲁国之事,但不是完整的鲁国历 史,很少记录重大 历史事件,主要是针对一些小故 事发议论。 • 《齐语》记齐桓公称霸之事,主要记 管仲和桓公的 论政之语。 • 《晋语》篇幅最长,共有九卷,对晋国历史记录较为 全 面、具体,叙事成分较多,特别侧重于记述晋文 公的事迹。 • 《郑语》则主要记史伯论天下兴衰的言论。 • 《楚语》主要记楚灵王、昭王时期的事迹,也较少记 重要 历史事件。 • 《吴语》独记夫差伐越和吴国灭亡。 • 《越语》仅记勾践灭吴之事。
楚辞,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的先河。
后人“风骚并称”,用以代指《诗经》、《楚 辞》,甚至代指文学方面的事情。 《涉江》,是屈原作品《九章》中的一篇。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离骚》中的名 句。
二、先秦历史散文
《尚书》 《春秋》 《左传》 《国语》 《战国策》
《尚书》又称《书》或《书经》,是中国 民族第一部古典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它 以记言为主。是中国最早的政治文件的汇编, 其时代从尧、舜、禹经夏、商、西周到春秋 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