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19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1.3转变中的社会生活同步测试一、单选题1.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近代文明也传入中国,下列不属于传入中国的近代文明是()A. 轮船、火车B. 电报、电话C. 照相机、电影D. 缠足、跪拜礼2.1922年,上海的一位女仆人给在北京的男主人打电话。
下列通话符合该时期时代特点的是( )①“大人,您何时回来”②“先生,小姐生病了”③“老爷,北京的学生缠足的一定很多吧”④“先生,夫人请您换一件中山装”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②④3.今年是辛亥革命105周年。
下列带有反清革命色彩的是()①中山装②握手礼③剪辫子④废止缠足A. ①②③④B. ①③C. ①②④D. ②③④4.电视台拍摄了一部反映我国近代人们社会生活的电视剧,以下镜头不正确的是()A. 人们见面就叩头,口中称着“大人”“老爷”B. 剧中人们穿着中山装、西服、新式旗袍C. 男主角上街被剪掉了辫子D. 人们坐在家中读报纸5.下列哪一社会现象,在当时的中国不可能出现()A. 张某阅读《申报》,知道了《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悲愤万分B. 刘某沿着中国人自己设计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干线,坐火车到北京参加科举考试C. 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清军通过电报传递军情D. 1913年的南京街头,一对久别重逢的老朋友热烈握手6.1905年,李叔同为母亲办丧事,在《大公报》上发布声明,概不收受呢缎、轴幛、银钱、洋圆等物,可以送挽联、纪念诗文、花圈等;参加追悼会的人,不行旧礼,愿意者改行鞠躬礼。
李叔同特意为母亲写了哀歌,整个仪式简朴感人。
这一史实应纳入的学习主题是()A. 断发易服B. 移风易俗C. 实业救国D. 践行民权7.1879年,唐廷枢提议修建唐胥铁路。
……“行车未久,言官(御史)复连奏弹劾,谓机车直驶,震动东陵(清朝皇陵),且喷出黑烟有伤禾稼。
”在这种情况下,慈禧降旨禁止机车行驶。
……小火车被禁驶后,用骡马拉的运煤大车再次行驶于唐胥铁路的轨道上。
这一现象说明()A. 封建传统思想是近代化的一大阻力B. 铁路在当时的中国有百害而无一利C. 清政府对铁路完全是排斥否定态度D. 火车机车污染严重遭到统治者反对8.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最著名的中文报纸是()A. 《申报》B. 《中外纪闻》C. 《民报》D. 《新青年》9.1898年,慈禧太后坐了一次汽车之后,就下令不再坐汽车了,因为汽车的司机不跪且坐,而且居然坐在太后的前面.这一现象反映了()A. 慈禧厉行节约B. 封建观念阻碍近代化C. 汽车售价昂贵D. 中国不需要汽车10.以往人们穿着长袍马褂,梳着长辫子,相互交谈和通信多称呼对方为大人、老爷。
易服饰、剪发辫、改称呼等礼节出现在()A. 太平天国运动期间B. 洋务运动期间C. 辛亥革命期间D. 戊戌变法期间11.假如你生活在19世纪末,你的生活中会有下列哪些现象出现?()①用轮船经营航海业②在北京可以坐火车到张家口③用电报和上海的朋友联系④中国有了近代第一支海军A. ①②③B. ①③④C. ②③④D. ①②③④二、问答题12.同学们开展“中国近代交通变迁”的历史探究学习,有两首《咏火轮车》的竹枝词引起了大家的兴趣。
“轮随铁路与周旋,飞往吴淞客亦仙。
他省不知机器巧,艳传陆地可行船。
”“火车当日达吴淞,女伴遨游兴致浓。
今日司空都见惯,沪宁(沪,指上海;宁,指南京——引者注)来去也从容。
”回答:(1)这两首竹枝词记述的是中国近代哪一种交通工具运行时的情景?(2)该交通工具的出现在中国近代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回答两条即可)三、材料分析题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早期维新派代表郑观应曾说:“夫地方之有铁路,譬如人身血脉流通,手足灵捷……其未建铁路者,则如风痹之人,半体不遂,举动不灵,横逆之来,无可相助,亦惟任其侮辱而莫之御。
”——郑观应《盛世危言》(1)材料反映了一种什么交通工具?最早出现在哪个国家?(2)依据材料说明铁路给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和生活带来的积极影响,此外,作者还指出其哪方面的重大作用。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当时由于帝制倾覆,共和告成,人们在政治上和思想上获得了一次大解放。
人们对清朝统治者当年强迫汉人接受的发辫,大多数人都主张剪去,并且认为“不剪发不革命”,“也不算时髦”,谁若继续留辫子,便为社会舆论所不齿。
在服饰上,一切前清官爵命服,一概束之高阁,人们穿衣“务趋时髦”。
(1)根据材料,说说当时中国人的生活习俗发生的重要变化。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上述变化的重要原因。
(3)近代以来,中国交通工具和交通事业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哪些深刻的影响?答案解析部分一、单选题1.【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19世纪初,西方发明了轮船和火车,后来相继传入中国;电报与电话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19世纪70年代,中国引进西方的电报,开始架设有线电报;近代以来,西方发明的照相机与电影也相继传入中国,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缠足与跪拜礼是中国封建制度下愚昧落后的陋习,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颁发法令废除这些陋习,这不属于传入中国的近代文明,故本题选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的相关内容。
2.【答案】D【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查社会生活变化的相关知识。
辛亥革命以后,民主思想逐渐被人们接受,人们对地位高的人不再称呼老爷和大人,而是改用先生和女士等平等的称呼,故答案选D。
【点评】知道辛亥革命对人们思想的影响。
3.【答案】A【解析】【分析】此题考查辛亥革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辛亥革命后,出现在社会生活领域的变化有衣服:男人穿着中山装;礼仪“见面不再鞠躬作揖,而是握手问好;另外还有男子剪辫子,女子废止缠足。
故①②③④都正确,选择A。
【点评】知道辛亥革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4.【答案】A【解析】【分析】中华民国成立后,临时废除了跪拜礼,“大人”“老爷”等称号,改行握手礼,见面称“君”或“先生”,因此人们见面就叩头,口中称着“大人”“老爷”不正确,A符合题意。
剧中人们穿着中山装、西服、新式旗袍,符合史实,正确。
男主角上街被剪掉了辫子,符合史实,正确。
人们坐在家中读报纸,符合史实,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本题难度适中。
5.【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有关知识。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申报》是1872年创办,《马关条约》签订于1895年;第一条铁路干线京张铁路是1905年开始修建,1909年通车,1905年废除了科举制;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这是中国人自办电报的开始,甲午战争是1894年—1895年;1913年,辛亥革命已经结束。
所以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择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识记。
6.【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近代社会生活的有关知识。
根据题干给出的“可以送挽联、纪念诗文、花圈等;参加追悼会的人,不行旧礼,愿意者改行鞠躬礼”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近代社会习俗变化即移风易俗.辛亥革命在对旧制度进行改造的同时,也冲击了与封建制度相伴随的一些陈规陋习,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还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大人”、“老爷”之类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的平等称呼。
故选择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代社会生活的了解。
7.【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近代社会生活的有关知识。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铁路是工业革命的成果,被引进中国说明当时部分开明人士认识到铁路运输的重要性;从“机车直驶,震动东陵,且喷出黑烟有伤禾稼”的言论以及铁路建设被中止看,反映出当时封建统治集团愚昧守旧。
所以题文材料说明统治者愚昧守旧阻碍了中国近代化,故A与材料意思一致,BCD不能完全反映材料的意思。
故选择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识记。
8.【答案】A【解析】【分析】《申报》是旧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1872年4月30日,中国第一张近代报纸《申报》在上海创刊.历经了清朝同治、光绪和宣统三个朝代,又经历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各个历史阶段,至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时因历史原因停刊,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生活方式的相关知识.解决本题需掌握中国第一张近代报纸《申报》在上海创刊。
9.【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有关知识。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出慈禧太后不坐轿车的原因,主要是司机与她平起平坐,并且还坐在她前面。
可见,封建等级观念是汽车被弃之不用的主要原因。
故选择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了解。
10.【答案】C【解析】【分析】题干中“穿着长袍马褂,梳着长辫子,相互交谈和通信多称呼对方为大人、老爷”大多是指清朝时人们的穿着打扮及官场的称呼,辛亥革命期间,国民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旧习俗,先后颁布了易服饰、剪发辫、改称呼、禁缠足等法令,还废除了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文明简单的鞠躬与握手礼,使得人人平等、人格独立的民主思想深入人心。
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的相关知识的识记。
11.【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有关知识。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05年(20世纪初),清政府决定修建京张铁路,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
1909年京张铁路全线通车,这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故②在北京可以坐火车到张家口在19世纪末生活中不会出现。
①③④是19世纪末生活中出现的现象。
故选择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代交通发展变化的识记。
二、问答题12.【答案】(1)火车。
(2)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出行速度;有利于人口的流动;促进了商品的流通;有利于铁路沿线及周边地区的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知识信息的传播;有利于铁路沿线城市的兴起;带动了与铁路运输相关产业的发展;冲击了传统的运输业;冲击了人们的传统观念;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内容。
本题是基础题。
这两首竹枝词记述的是中国近代的火车。
火车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出行速度;有利于人口的流动;促进了商品的流通;有利于铁路沿线及周边地区的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知识信息的传播;有利于铁路沿线城市的兴起;带动了与铁路运输相关产业的发展;冲击了传统的运输业;冲击了人们的传统观念;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等。
【点评】本题掌握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内容三、材料分析题13.【答案】(1)交通工具是火车;最早出现在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