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 历史与社会 4.2新中国的诞生 练习题

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 历史与社会 4.2新中国的诞生 练习题

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 4.2新中国的诞生练习题一、单选题1.“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写这首诗的背景是( )A. 辽沈战役胜利后B. 淮海战役胜利后C. 平津战役胜利后D. 渡江战役胜利后2.使中国结束了百年来任人宰割的屈辱历史,国家赢得独立的历史事件是()A.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B. 抗日战争的胜利C. 中华民国的建立D.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3.《乡愁四韵》在海峡两岸广为传唱:“那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那沸血的烧痛是乡愁的烧痛”、“那家信的等待是乡愁的等待”令人回味无穷。

“沸血的烧痛”是两岸人民的分离之痛。

历史上,造成台湾与大陆三次分隔的事件有()①荷兰侵占台湾②甲午中日战争③抗日战争④解放战争A. ①②④B. ②③④C. ①②③D. ①③④4.67年前与两岸分离有直接关系的事件是()A. 南京解放,蒋介石政府退守台湾B. 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C.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胜利D. 中国人民政协会议的召开5.1949年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一年。

以下场景我们在1949年可以看到()A. 西藏地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B. 国共双方代表在北平举行和平谈判C. 解放军千里跃进大别山D. 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6.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事件是()A. 中国共产党成立B. 三大战役胜利C. 开国大典D. 三大改造完成7.有人形象地说南京既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基本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下面能够反映这种说法的两个历史片断是()①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②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③中国民国成立④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A. ①②B. ①④C. ②③D. ③④8.1840—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中国属于( )A. 资本主义社会B. 封建社会C.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 社会主义社会9.开国大典上54门礼炮齐鸣28响,代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二十八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这里的“二十八年”是指()A. 1911-1939年B. 1919-1947年C. 1921-1949年D. 1949-1977年10.中国共产党完成了孙中山未竟的事业,主要表现在()A. 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B. 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C.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D. 建立起公有制,实现了共同富裕二、材料分析题11.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材料二:“革命靠军阀的部队是靠不住的,我们必须建立自己的武装来打倒反革命。

现在,我们起义成功了。

这里的军队归共产党领导。

”——摘自周恩来讲话(1927年)材料三:中国共产党人深刻地认识到,苏俄式革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经过艰难探索,中国共产党终于找到了“城市-农村-城市”的正确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材料四: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而是考验中国红军男女战士的意志、勇气和力量的人类伟大史诗,也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长的撤退……请回答:(1)材料一是中国历史发展某阶段的基本线索示意图。

请分别指出①②③④四处序号相对应的重大历史事实。

(2)材料二中的起义指什么起义?这次起义有什么意义?(3)从材料三得知,中国共产党走出一条“城市-农村-城市”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中,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什么?是谁领导建立的。

(4)材料四所说的“行军”是指什么?“行军”结束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行军”途中什么样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12.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民族,才能拥有不断前进的动力。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同盟会决定在辛亥年(1911年)秋天起事……革命党人率队直入武昌,进攻总理衙门……武昌便为革命军所据……各独立省选派代表,制定临时约法,并公举孙中山先生为中华民国的临时总统。

我们这个古老的帝国,忽然变为民国了。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材料二:陈独秀说,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材料三:1919年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新文化运动已发展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中心的思想运动。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你怎样理解“帝国”变成了“民国”?(2)依据材料二和材料三,说说新文化运动前期和后期在宣传内容有何变化?(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探索取得哪些重大实践成果?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见下图材料二:雄伟壮美的“井冈红旗”大型雕塑像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矗立在四面环山的平畴之上,刺向苍穹,昭示中国革命从井冈山走向胜利。

(1)材料一中的两幅图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它有何重大意义?(2)为什么说“中国革命是从井冈山走向胜利”的?(3)中国革命胜利的标志是什么?它与材料一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有何联系?(4)中国革命的胜利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三、综合题14.在中国共产党95年的光辉历程中,历经无数坎坷和艰难抉择,开辟了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

请你阅读下列年代尺,回答问题。

(1)分别指出年代尺中A,D处重大事件的名称与历史意义。

(2)中国共产党在许多重大历史关头都依据当时社会实际作出了关乎中国革命前途的正确抉择。

请以B 或C时的史实为例加以说明。

(3)中国共产党作出了这些正确抉择,对今天的现代化建设有哪些启迪?15.政治文明的不断进步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君主专制篇】材料一如下图【民主探索篇】材料二“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

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依法治国篇】材料三如右图材料四(1)上图反映了秦朝创立的什么制度?它采用了诸子百家中哪一学派的思想?(2)促成“民国”建立的重大事件是什么?为何说该事件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3)新中国成立前后,政治民主化的进程不断推进。

右图中第一部文献是在什么会议上制定的?比较这两部文献,后者的新特点是什么?(4)图片反映的事件在我国民主法治进程中的意义是什么?请举例说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是怎样健全和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答案解析部分一、单选题1.【答案】D2.【答案】A3.【答案】A4.【答案】A5.【答案】B6.【答案】C7.【答案】B8.【答案】C9.【答案】C10.【答案】A二、材料分析题11.【答案】(1)①五四运动;②遵义会议;③七七事变或卢沟桥事变;④开国大典或新中国成立.(2)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3)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毛泽东.(4)红军长征;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不怕艰难困苦.12.【答案】(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体;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进步探索了道路。

(2)前期宣传民主和科学,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3)成立中国共产党;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13.【答案】(1)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2)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3)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

(4)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革命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才能取得胜利;中国共产党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等。

三、综合题14.【答案】(1)①A处代表中共一大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②D 处代表举行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旧中国百年屈辱的历史,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2)选B;正确抉择:1927年9月,开辟了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

依据:因敌人力量过大,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先后失败,毛泽东决定放弃攻打城市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井冈山地势险要,群众基础好,且农业经济的发展可供部队筹措给养。

选C;正确抉择:1936年12月,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依据:中日矛盾已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

(3)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从中国国情出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5.【答案】(1)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法家。

(2)辛亥革命。

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或:是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4)纠正“文革”错误,使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义务教育法》、《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基本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逐渐向依法治国的道路迈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