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古文阅读练习2010

医古文阅读练习2010


• 宋咸平中。职方魏公在潭州有数子弟皆幼。 因相戏。以一钓竿垂钩。用枣作饵。登陆钓 鸡雏。一子学之。而误吞其钩至喉中。急引 之。而钩须已逆。不能出。命诸医。不敢措 手。魏公大怖。遍问老妇必能经历。时有一 老妇人。年余九十岁。言亦未尝见此。切 (窃)料有识者可出之。时郡中莫都料。性 甚巧。令闻魏公。魏公呼老妇责之。曰。吾 子误吞钩。莫都料何能出之。老妇曰。闻医 者。意也。莫都料曾在水中打碑塔。

景原文。读甲乙经。脉经。千金方。翼方诸 辑录古书。即深信其理法必有所授。读东垣。 河间。洁古。丹溪。立斋。景岳诸家。即深 信其学问必有所胜。即肤庸至于冯氏锦囊。 沈氏尊生。平心求之。皆有至理。如此久久 豁然贯通。自能臻于万殊一贯之妙。是从脚 踏实地。真积力久而得。非从超颖顿悟。浮 光掠响(影)而来。自无明暗相兼得失参半 之敝矣。孔子曰。信而好古。又曰。笃信好 学。不笃信又焉能好学乎。
吴崐《医方考· 喉闭门》 • 添仰瓦。魏公悦。亲属勉之曰。试询之。遂 召。莫都料至。沉思良久曰。要得一蚕茧及 念珠一串。公与之。都料遂将茧剪如钱。用 物柔其四面。以油润之。中通一小窍。贯之 钩线。次贯念珠三五枚。令儿正坐开口。渐 加念珠。引之至喉。觉至系钩处。用力向下 一推。其钩已下而脱。即向上。急出之。见 茧钱向下。裹定钩须。须臾而出。并无所损。 魏公大喜。遂厚赂之。公曰。心明者。意必 大巧。意明者。心必善医。
據文意填空:
1、文中的病人是 内阁学士永宁 。
2、文中的“小人” 是 反得生之囚也) 。
鬼(公為臬司時平
3、“小人”收藏藥方的原因是 医家同类皆 相忌,务改前医之方,以见所长。使后医 见方,必相反以立异,则公殆矣 。
4、最終的治療方法是 仍用前方 。 。 5、文章主要想說明什麼道理
(周学海《读医随笔》)
在读书态度和读书方法上作者主张:
1、笃信好学
读《内经》,即深信其为黄帝岐伯书;读 《难经》,即深信其为越人书;读《伤寒》《金 匮》,即深信其为仲景原文;读《甲乙经》《脉 经》《千金方》《翼方》诸辑录古书,即深信其 理法必有所授;读东垣、河间、洁古、丹溪、立 斋、景岳诸家,即深信其学问必有所胜,即肤庸 至于《冯氏锦囊》《沈氏尊生》,平心求之,皆 有至理。
医古文阅读练习

百年以来。经学家专讲读书。得间每执一卷。 未领真趣。先求其疵。遂以号于人而自矜有 得矣。此欺世盗名之术。若医者。身命之事。 死生所关。岂可以虚名了事哉。不料丹溪作 局方发挥以后。此风滔滔不可止。每著一书。 必痛诋前贤。以为立名之地。惟仲景不敢毁。 则迁怒于叔和。识者见之真不值一笑也。尝 谓胸中存一丝菲薄之心。则心便不能入。虽 读遍百家。终无所得。故读内经。即深信其 为黄帝岐伯书。读难经。即深信其为越人书。 读伤寒。金匮即深信其为仲
1、文中病者是 病情是 莫都料 误吞垂钩
魏公之子弟

,治病者名为
,身份是 在水中打碑塔,添 医者,意也 的道理
仰瓦的泥水匠。 2、本文主要说明
3、 取钩原理:
內閣學士永公。諱寧。嬰疾頗委頓。延醫
診視。未遽愈。改延一醫。索前醫所用藥
貼。弗得。公以為小婢誤置它處。責使搜
索。云。不得且笞汝。方倚枕憇息。恍惚 有人跪燈下。曰。公勿笞此婢。此藥貼小 人所藏。小人即公為臬司時平反得生之 囚也。問藏藥貼何意。曰。醫家同類皆相
忌。務改前醫之方以見所長。公所服藥不
誤。特試一劑。力尚未至耳。使後醫見
方。必相反以立異。則公殆矣。所以小人
陰竊之。公方昏悶。亦未思及其為鬼。稍
頃始悟。悚然汗下。乃稱前方已失。不復
記憶。請後醫別疏方。視所用藥。則仍前
方也。因連進數劑。病霍然如失。公鎮烏
Hale Waihona Puke 魯木齊日。親為余言之。曰。此鬼可謂諳
熟世情矣。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
之不若。小道之称且不可当。又乌足与言医
道哉。医道难矣。医道大矣。是诚神圣之首 传。民命之先务矣。吾子其毋以草木相渺。 必期进于精神相贯之区。玄冥相通之际。照 终始之后先。会结果之根蒂。斯于斯道也。 庶乎为有得矣。子其勉之。子其勉之。予闻 是教。惭悚应诺。退而皇皇者数月。恐失其 训。因笔记焉。
1、异人因什么说法而发怒?
(程衍道《医法心传· 自序》)
• 本文的主旨是强调学医贵在融 会贯通。
• 要做到这点,必须多读书,多 临症。
张介宾《景岳全书· 传忠录下· 医非小道记》
予出中年。尝游东藩之野。遇异人焉。偶相
问曰。子亦学医道耶。医道难矣。子其慎之。 予曰。医虽小道。而性命是关。敢不知慎。 敬当闻命。异人怒而叱曰。子非知医者也。 既称性命是关。医岂小道云哉。夫性命之道。 本乎太极。散于万殊。有性命然后三教立。 有性命然后五伦生。故造化者。性命之炉冶 也。道学者。性命之绳墨也。医药者。性命 之赞育也。然而其义深。其旨博。
故不有出人之智。不足以造达微妙。不有执
中之明。不足以辨正毫厘。使能明医理之纲 目。则治平之道如斯而已。能明医理之得失。 则兴亡之机如斯而已。能明医理之缓急。则 战守之法如斯而已。能明医理之趋舍。则出 处之义如斯而已。洞理气于胸中。则变化可 以指计。运阴阳于掌上。则隔垣可以目窥。 修身心于至诚。实儒家之自治。洗业障于持 戒。诚释道之自医。身心人己。
理通于一。明于此者。必明于彼。善乎彼者。
必善于斯。故曰必有真人而后有真知。必有 真知而后有真医。医之为道。岂易言哉。若 夫寻方逐迹。龊龊庸庸。椒硫杀疥。葱薤散 风。谁曰非医也。而缁衣黄冠。总称释道。 矫言伪行。何匪儒流。是泰山之与丘垤。河 海之与行潦。固不可以同日语矣。又若阴阳 不识。虚实误攻。心粗胆大。执拗偏庸。非 徒无益而反害之之徒。殆又椒硫葱薤
愈甚。里老父教之曰:“ 是医之罪,药之过
也!子何疾之有?人之生也,以气为主,食
为辅。今子终日药不释口,臭味乱于外,而
百毒战于内。劳其主,隔其辅,是以病也。
子退而休之,谢医却药而进所嗜,气完而食
美矣!则夫药之良者,可以一饮而效。” 从
之,期月而病良已。
——苏轼《盖公堂记》节选
金:先秦以黄金一镒(二十两)
异人因
“医虽小道而性命是关” 的说法而发怒。
2、异人把医理比喻为什么,为什么?
异人把医理比喻为治平之道、兴亡
之机、战守之法、出处之义。
认为修心与养身、治人和治己的道
理是一样的。医学对人类的作用如 同造化、道学一样重要。
3、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告戒学医者必须精以治学,诚以
立身,切不可掉以轻心,狗苟蝇 营。
• 是也。若读书多而临症少。则胸中了了。 指下难明。临症多而读书少。则大海茫茫。 望洋莫辨。是以读书临症两不可废。诚能 久久圆熟。临症即是读书。读书无殊临症。 巧妙自此而生。心传由此而得。其如岐黄 之道。思过半矣。从来医法只能言其所当 然。而不能言其所以然。病症只说得一面。 而未说得三面。吾人读书须从其一面悟出 其三面。从其所当然悟出其所以
为一金,汉代以黄金一斤为一 金,后来以银为货币,银一两 为一金。
二、据文意判断:
1、作者在乡下住时患了寒咳证。(错误)
2、第一个医生诊断正确但用药不当。(错误)
3、第二个医生先用清热祛邪,后以温阳散
寒。(正确) 4、换了几个医生,病才好了。(错误) 5、一位老人授与呼吸吐纳之法,赠与美食良 药。(错误)
始吾居乡,有病寒而咳者,问诸医,医以为 蛊,不治且杀人,取其百金而治之,饮以蛊 药,攻伐其胃肠,烧灼其体肤,禁切其饮食 之美者,期月而百疾作,内热恶寒而咳不已, 累然真蛊者也。又求于医,医以为热,授之 以寒药,旦朝吐之,暮夜下之,于是始不能 食。惧而反之,则钟乳、乌喙杂然并进,而 漂疽痈疥眩瞀之状,无所不至,三易医而疾
2、脚踏实地,真积力久。
作者反对:
未领真趣,先求其疵。
超颖顿悟,浮光掠响。
原因:
胸中存一丝菲薄之心,则心
便不能入,虽读遍百家,终 无所得。
明暗相兼,得失参半之敝。
万殊一贯:
对千变万化的事物都能用一
个道理来贯通。
• 窃谓儒道有心传。医道亦有心传。心传者。 非口所能言。非笔所能述。要在心领神会 而已。如大匠诲人。能与人规矩。不能使 人巧。学者虽不能舍规矩为方圆。然须神 明于规矩之中。变化于规矩之外。而巧妙 以传。不必执规以为圆。而圆自无不中规。 不必执矩以为方。而方自无不中矩。若是 者。其巧妙之谓欤。夫巧妙讵能骤得。必 博览群书。简炼揣摩。由博返约。加之临 症多则见识广。所谓熟能生巧
• 然。由此体会入微。自能一旦豁然贯通矣。 是编不过发先贤奥旨扩而充之。并非师心 自用也。圣人云。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余之作是编也。其亦窃此意也。夫书成名 曰医法心传。盖即以儒者之心传医家之法。 以明其事。虽异其理。则同聊示儿辈。使 之知步趋尔。若遽持以问世。则笔墨疏拙。 未能畅所欲言。犹未免滋愧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