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整个厦门建设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高新区与厦门科技中心城市建设乐文从“十五”到“十一五”:一个高新区和一座城市对照中共中央关于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最新指示和温家宝总理关于高新区发展的讲话精神,我们认为,厦门在“十五”期间做出了正确的战略选择,把高新技术产业和火炬高新区的发展提到了应有的战略高度,使其实现了重点跨越,在厦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良好的支撑作用。
即将到来的“十一五”计划,将在高新技术产业和火炬高新区的发展超前部署上未雨绸缪,下更大的决心,启动超常规的雷厉风行的开发区建设,使全市人民更进一步看到了厦门高新技术产业和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中心城市崛起的希望。
高新技术:厦门科技发展第一战略“十五”计划实施“十五”计划之前,厦门市工业基础条件比国内许多省市薄弱,高新技术产品占出口产品总量的比例相对较小。
厦门市委、市政府由此意识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已成为决定一个城市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只有扶持高新技术产业,才是扶持厦门经济的根基和未来,才能使厦门经济特区继续保持全国领先的优势,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个城市要争取和保持其经济和科技的领先地位,必须把夺取未来15年高新技术的制高点作为科技发展战略的首要目标。
“十五”期间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发展高新技术的重要战略思路:一是发展高科技产业是厦门“十五”期间的重头戏,厦门要突出重点,切实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发展科技,服务创业,为科技创业营造出全国一流的“综合配套的创业环境”。
二是高科技园区的规划、开发要立足现实,要大力建设研发型高科技园区。
在做土地利用规划的时候,一定要树立大局观念,要有战略眼光,要集中成片发展高科技园区,不是一、二平方公里,而是五、六平方公里。
厦门岛内应尽量规划高新技术研究孵化基地,产业化、生产厂应放在岛外。
三是厦门高科技产业发展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要认真研究厦门适合发展哪些高科技产业。
产业的发展要与土地规划相衔接、相匹配。
这些指导思想在厦门制定和实施“十五”计划的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贯彻执行。
《厦门市科学技术发展“十五”专项计划》明确把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放在“科技发展重点任务”的第一位,指出:“十五”期间,科技发展的重要任务是围绕“科教兴市”战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竞争力,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
《厦门市科学技术发展“十五”专项计划》还明确把火炬高新技术园区建设放在“加强科技发展环境建设”的第一位,指出:加强厦门火炬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着重办好“一区多园”,使高新区技工贸总收入达400亿元;建成留学人员创业园,完成厂房建筑面积5.8万平方米,完善高新技术企业生长环境,建立健全孵化体系,引进60~100家留学人员创业企业(包括生产性企业)。
在“十五”计划即将结束的时候,我们欣喜的发现,火炬高新区和厦门留学人员创业园的发展成就已远远超出预期的目标。
火炬高新区2004年即已实现工业总产值476亿元,而到“十五”期末将突破580万元,也即超过“十五”计划目标的30%;而留学人员创业园2004年建成孵化面积12万平方米,2005年在孵留学人员企业数已超过200家,超出“十五”计划目标的一倍。
火炬高新区的发展成就和发展潜能大大超出了政府的预期。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份额2000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只占全市工业产值的39.2%;2004年,高新技术企业真正成为拉动厦门经济增长的主力军。
厦门市高新技术总产值与总收入双双突破1000亿元大关,成为厦门打造“科技之城”由量变积累产生质变的一个“沸点”;2004年,高新技术总产值占厦门全市工业总产值58%,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例首次突破60%,占全省高新技术企业产值约50% 。
“十一五”的更高目标“十一五”期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将占全市工业产值75%以上,这是厦门市委市政府为厦门科技发展提出的更高的奋斗目标。
厦门土地狭小、资源贫乏,要在“十一五”期间实现GDP在突破千亿的基础再增长1000亿元的发展目标,没有其他道路可以走,只有继续走以科技引导工业、以工业推动经济发展的道路。
科技发展战略是厦门的第一战略,科技之城建设是厦门城市建设的第一目标。
张昌平市长在2005年5月于厦门举行的第三届全国高新区管委会主任联席会议上这样再一次强调了厦门发展科技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指导思想。
火炬高新区:厦门经济建设和科技生产的生力军高新区“扩容”的背后2005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厦门火炬高新区“扩容”为13.75平方公里,并由国家发改委予以公告。
最初只有1平方公里的厦门火炬高新区,论面积在全国50多个同类开发区中“个子”最小。
但是,其综合排名2005年却站在了全国第7位,且增长幅度和增长速度不断靠前。
此次,在国家宏观调控、全面清理整顿开发区的大背景下,厦门火炬高新区因孵化功能完善、产业特色鲜明、产业集聚效应明显,仍被国务院批准“扩容”,成为全国仅有的几家园区面积不降反升的国家高新区之一。
2003年厦门市单位土地面积上的GDP产值为每平方公里4857万元,工业园区的平均产出水平是每平方公里21亿元,在全国属中上水平。
火炬高新技术产业区走出了一条集约用地的路子,以仅占全市3%的工业能耗、1/470的城市建设用地,实现了全市27.5%的工业总产值,成为全国已开发面积最小,但单位面积产出最高的国家级高新区。
其典型企业的每平方米工业产值达到4万元(相当于400亿元/平方公里),税收达880元/平方米(相当于8.8亿元/平方公里),是全国56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中惟一达到每平方公里百亿元工业产值的开发区。
作为厦门经济建设和科技生产的生力军,火炬高新区经济增幅明显地拉动了全市的经济增长,为建设“效益厦门、生态厦门”做出了很好的表率,为厦门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做出了突出贡献。
建设科技中心城市的信心所在新任市委书记何立峰充分肯定了高新区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火炬高新区2004年实现工业总产值占了全市的四分之一强,这充分说明高新区在全市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明显的带动作用。
小区域大产出,重视质量和数量的扩张,发展前景很好。
火炬高新区有一支拉得出、打得响、啃得动的精干队伍,储备了一批人才,为厦门建设科技中心城市增强了很大信心。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厦门火炬高新区15年来的发展,“企业成群,产业成链”是对其最好的诠释。
火炬高新区已成为经济增长快、投资回报率高、创新能力强、具有极大发展前景的国家级高新区,尤其是“一区多园”的发展战略形成了以高新企业为骨干、跨国公司为龙头的电子信息、光电、电工、软件、生物医药五大重点支柱产业。
目前,火炬高新区已成功开发了火炬园、留学人员创业园、软件园和北大生物园,火炬(翔安)产业区、同集园和信息光电园三个新园区的开发建设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已有包括戴尔、ABB、联想、松下、富士电气、联邦快递等世界五百强在内的500多家企业在此落户。
在“十五”期间完成投资2.6亿的厦门留学人员创业园已被建设成为全国最好的留学人员创业园之一。
五年中,创业园的孵化工作年年迈上新台阶。
2000年,创业园企业销售收入不到一亿元。
2003年,创业园企业销售收入已接近三亿元。
2004年,突破五亿元。
2005年,创业园正努力向总产值十亿元的目标迈进。
五年增长十倍,这就是厦门留学人员创业园和它的250家在孵企业创造的厦门速度。
厦门留学人员创业园已初步建构起富于厦门特色和自身特色的产业格局,由最初的高新技术创业中心发展成为如今由留学人员创业园、高新技术创业中心、台湾学者厦门留学人员创业园、厦门光电子专业孵化器四个孵化器组成的科技研发专业孵化园区。
国家人事部决定与厦门市人民政府共建“中国厦门留学人员创业园”,创业园获得科技部2005年度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创业项目服务机构资格,成为全国少数几家连续三年获得科技部创新基金小额资助资格的孵化器之一;创业园被团省委授予“福建省青年创业示范基地”荣誉称号。
这些成就的取得使厦门创业园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水平在全国继续保持了领先地位。
经过“十五”期间的建设,厦门软件园也形成了发展软件产业的良好环境,成为软件企业发展和积聚的基地,同时也成为了海峡两岸合作与交流的窗口。
随着恒信网元公司、掌通公司、赢通公司、巨龙公司、联创微电子公司等一大批知名软件企业的入驻,厦门软件园已在通讯软件、城市信息化软件、IC研发设计等专业领域形成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集群。
高新技术航母:厦门“十一五”重点跨越的第一步1、要把整个厦门建设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要把整个厦门建设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全市各区、各部门和所有企业都应该学习火炬高新技术开发区的经验,走火炬的道路,走高新技术的发展之路。
张昌平市长代表厦门市委市政府第一次对厦门火炬高新区在厦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做出来这样的充分肯定。
“十一五”期间厦门发展新型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主导思想可以概括为:(1)进一步强化“大开发、大投入、大发展、大带动”思路,促成厦门核心竞争力、发展源动力和辐射带动力的狂飚突进。
(2)以载体建设促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大力培育新兴科技产业。
(3)实施项目带动战略,认真规划,突出重点,进一步密切科技与城市开发、企业、产业、效益的结合。
2、两大市重点开发建设项目面对“十一五”期间城市经营和科技发展的历史重任,根据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厦门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要求,做出了重新调整厦门城市定位的重大战略决策,推出的火炬(翔安)产业区及厦门软件园二期两大市重点开发建设项目,并明确:(1)厦门在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和祖国统一大业过程中,要做出历史性贡献,火炬高新区在厦门(2)品牌有着特殊发展历史渊源的地方“精英”在资本积累和城市发展中可以发挥神奇的“增长机器”的作用。
正如美国社会学家哈维·莫洛奇曾经指出的,产地给了产品一种保证,这有点像时装设计师的标记所具有的慢慢积聚起来的符号价值,因此,它是以产地为特征的垄断租金的来源之一。
无论在全国还是厦门,作为高新技术产品集中产地的和地方“精英”的“火炬”都已形成一种强大的品牌效应,并正发挥着能量更大的动态集聚作用。
对于翔安这样工业开发历史较短的新兴行政区域来讲,对企业的聚集是不利的,因为新的企业没有过去的知识和经验积累所效仿。
这时,火炬品牌将发挥神奇的作用。
由于存在着动态集聚效应,火炬高新区特殊的高新技术“基因”及其过去所营造的产业环境将通过“知识积累”和“历史记忆”极大地影响和提高翔安的生产率。
(3)循环无论火炬(翔安)产业区还是厦门软件园二期的建设都应正确应用循环经济原理,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的转换,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