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语第五章公冶长解读

论语第五章公冶长解读

《论语》第五章公冶长5.11-5.205.11 子曰:“吾未见刚者。

”或对曰:“申枨。

”子曰:“枨也欲,焉得刚?”【解读】这一章讨论的是什么是真正的刚强?申枨也是孔子的学生。

《格言联璧》中有这样一段话:“无欲之谓圣,寡欲之谓贤,多欲之谓凡,徇欲之谓狂。

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人之心境,多欲则忙,寡欲则闲;人之心术,多欲则险,寡欲则平;人之心事,多欲则忧,寡欲则乐;人之心气,多欲则馁,寡欲则刚。

”可见这里所讨论的“刚”是人的心气之刚,是内心的刚直,生活中一旦人心中有欲望想实现,就会屈服与他人,所以也就难以真正的刚正。

因此,林则徐才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样自勉勉人的话。

南怀瑾《论语别裁》:有一个学生要我写一副对子,我送他八个字。

上联是佛家的思想,下联是儒家的思想:“有求皆苦,无欲则刚。

”如果你说什么都不求,只想成圣人、成佛、成仙,也蛮苦的呀!所以有求就苦,人到无求品自高,要到一切无欲才真能刚正,才可以作顶天立地的人。

5.12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南怀瑾《论语别裁》:应该说子贡对孔子的恕道理解得很深刻、很到位。

这是子贡很得意地讲自己学问修养的心得。

他说,我不喜欢人家加到我身上的那些事,我也不想有同样的情形加到别人身上砷譬如有人骂我,我会觉得不高兴,因此我也不骂任何人。

换句话说,别人给我的痛苦、烦恼,我不喜欢,因此我也不愿加给任何一个人痛苦、烦恼。

你说一个人够做到这样的修养,多了不起!他向孔子报告了自己这个做学问的可贵心得。

“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孔子听了便说:子贡呀!这是你做不到的呀!再下一句虽然没有写出来,但隐约中包涵有孔子自谦的意味,等于说,就算我为师的也不能完全做到,任何人都做不到的。

为什么呢?世界上任何一个人,只要是活着,一定烦恼了别人,这是必然的道理。

譬如我们大家在这里研究《论语》,蛮轻松的,等会儿回家一看:“老婆!你怎么搞的?饭没做好!”人活在世上,都是把自己的痛苦加在别人身上,然后自已得到一点所谓“享受”,所谓“幸福”。

5.13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译文】子贡说:“老师的学问知识,能够通过学习获得;老师的关于人性与天道的见解,通过一般的学习却很难获得。

”【解读】“文章”是指孔子所传授的“礼乐射御书数”这类看得见的学问知识,可得可闻。

而性与天道,就是人的本性与生命发展规律的学问,这类的知识是不容易得,不容易听到的。

天下的学问,大体上分为两大方面,一方面是看得见的、摸得着的技能方面的知识,需要动脑思考才可以学的来的知识;了另一方面是看不见、摸不着但又客观存在的知识,这类知识大多属于道德层面的,无法用语言来表述,只能用心灵来体会,这类知识是用心悟得出来的,而不是学来的。

子贡对悟得的知识掌握得不多,对技巧方面的知识把握得很好,所以孔子才评论他说:“器也”。

5.14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译文】子路在听到一个道理没有实践的时候,害怕又听到新的道理。

【解读】孔子的教学非常注重“学而时习”的问题,子路是在这方面做得最好的学生之一。

学过之后他就要用,在没有用之前,他害怕又听到新的东西。

可见子路是一个学思结合、学用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好学生。

这里更强调和赞扬的是子路的这种学习精神。

5.15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南怀瑾《论语别裁》:聪明的人往往以为自己的学问够了,而且现代人犯一个更大的毛病,地位越高了,好像自己学问也随之而越高深了。

要敏而好学,越聪明越好学这才是了不起的人物。

第二点更难了:“不耻下问”,什么叫下问?比我不如的人,也要虚心向他请教求证。

人要有自知之明,那样行就是行,即使行了,以能问于不能,作为参考,这才叫能够集思广益。

孔子说二个人能够敏而好学,再加上不耻下问的谦德,才符合“文”这个字的内涵;曾国藩的了不起,就是幕府中的人才多,他的智囊团组织大,第一流的人才都参加,大家的智慧变成他的智慧。

诸葛亮的了不起,也是幕府人才非常多。

所以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才叫做“文”。

5.16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已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译文】孔子说郑国的子产,“有四种行为合乎君子之道:他的行为很谦恭,对待上级能够做到敬重,对待老百姓有恩惠,役使他们合乎时宜。

”【解读】孔子给予郑国的子产以很高的评价,这也正是郑国立国的根本原因。

这也是我们今天做官的人应该有的四种修养。

恭与敬说的是一个人由内而外发出的情感,对待老百姓要时时为他们着想,役使老百姓要符合公平正义。

5.17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解读】晏平仲就是传说中的齐国的晏婴,其貌不扬,个子矮小,却是学识渊博,智慧过人。

在这里孔子说出了人与人相处中一个极为可贵的品质问题,《阳货篇》有孔子的一句话说的是“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则怨。

”其实,不只是女子与小人,生活中朋友之间的交往往往都会是这个样子,一旦过于亲近了便会不逊,失去尊重。

所以,生活中往往或有这样的理论,朋友没有长久的,不同的时间可以有不同的朋友,其实这是对交友之道的误解。

张居正讲解这段话时说:“孔子说:‘朋友无伦之一,人所必有者也。

但交友者多,善交者少,惟晏平仲善与人交,而能得其道焉。

何也,人之交友,起初皆知相敬,至于既久,则习狎而怠忽矣!怠忽则必生嫌隙,嫌隙既生,交不能全矣。

平仲之于人交也,始固相敬,至于久而亦然,不以其习狎而生怠忽之心,故交好之义,始终无替,此平仲之所以为善与人交也。

’从这里我们还可以理解《论语》开篇孔子说的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深刻含义了。

5.18 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梲,何如其知也?”【解读】臧文仲是鲁国的大夫,谥为文仲。

因为智慧而得名的。

对此,孔子提出了自己的判断。

臧文仲藏龟,一方面是因为藏龟本属于天子才能做的事情,他做这样的事属于僭礼的行为,所以不明智。

其二,龟有占卜之用,臧文仲用它来祈福。

迷信如此,一不智也;违反礼制,二不智也。

亦可见当时号称智者之不智。

5.19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

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

何如?”子曰:“忠矣。

”曰:“仁矣乎?”曰:“未知。

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

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

’违之。

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

’违之。

何如?”子曰:“清矣。

”曰:“仁矣乎?”曰:“未知。

焉得仁?”【解读】子文为官得之不喜失之不悲,已是很难得的境界,与现实对照这类人在现实生活中真是少之又少。

不但如此,还能做到服从大局,以大局为重。

每每一任与另一任干部都有权力交接的时候,人们只是注意到人财物的交接,却忽略了政策与思想的交接,而集体的发展恰恰就表现在政策的连续性上,所谓的持续发展就是政策的延续。

在这方面令尹子文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生活中常常是“一朝天子一朝臣”,“换了一个时代,换了一批鸟;换了一批鸟,换了一种歌谣。

”换了一茬领导,就换了新的号令,所谓的一个和尚一个令。

而子文却把自己的政策和想法,都一同告诉了下一个执政者。

这又是为官的子文难得的地方。

即便是这样,孔子也没有肯定说子文“仁”,而是说“未知,焉得仁?”同样评价郑文子“清”也是说“未知,焉得仁?”我理解孔子的“仁”应该在智之上,需要先达到智才能接近仁。

可见,仁在孔子思想里的高度不是什么样的人都可以达到的。

5.20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李泽厚《论语今读》:这大概是指某一具体事件,孔子可能嫌他过于慎重或不免怯懦。

就一般言,孔子总是强调慎重行事的。

“三思而行”在后世人成了劝人慎重行事的成语,但“再,斯可矣”仍然更好:过多的考虑容易对利害估量太细,反而产生偏差,“古今来以一转念之误,而抱恨终身者多矣”,信然。

因“三思”反更犹豫难决矣。

多谋而善断,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这既非伦理学,也不是认识论,而只是日常生活经验之理性化,实用理性之呈现处也。

学生习作高二4班宋依格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这句话的意思是:季文子做事,要思考很多次之后才去实践。

孔子听到了,说:“思考两次,也就可以实行了。

”我认为,遇事不决和不经过大脑地做事,都会使人错失许多良机。

《三国演义》中刘璋与刘备设宴,在宴席之上,庞统和法正安排魏延舞剑助兴,实则意欲趁机刺杀刘璋。

刘备此前对这个计划多次考虑,反复犹豫,假意顾及所谓情谊,迟迟不做出决定,最终阻止了刺杀刘璋的计划。

这可谓失去了一次刺杀刘璋的良机,为日后平添了麻烦。

所以说,做事之前固然要认真地思考,但同时也不能犹豫不决,正如孔子所说“再,斯可矣”,否则,可能会错失良机。

高二4班关亚茜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这句话的意思是:季文子做每件事都要考虑多次才行动。

孔子听到了,说:“考虑两次就可以行动了。

”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事之前需要理性地考虑后果,但不应当过多的犹豫、摇摆不定,否则就会错失良机。

在《三国演义》一书中,刘备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当手下劝刘备攻打刘璋时,庞德更是说出:“事当决而不决者,愚人也。

”的名句。

但刘备最终还是以“若以小利而失信于天下,吾不忍也。

”拒绝了这个提议。

以至于后来陷入了被动的局面,才攻打刘璋,错失了良机。

所以,做事前确实需要理性思考,但不可犹豫不决,否则反倒会使自己陷入被动的局面,错失良机。

高二4班李彦杰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这句话的意思是季文子每次做事都多次考虑,然后采取行动,孔子说:“考虑两次也就够了。

”我认为这句话是告诉我们做事不能过于猜想,在经过适当的思考后,要当机立断,否则会错失良机。

例如《三国演义》中的情节便是如此,刘备请袁绍发兵共同抗曹,然而袁绍却在考虑自己孩子的健康状况,因此没有发兵,他在国家大事与孩子之间犹豫不决,错失了良好的战机,也失去了手下的将士们对他的信任,认为他没有主见,总是在臆想自己的事情。

而后当袁绍的孩子病好转时,他立即变得果断,看清局势之后,并没有过多的猜想,立即发兵帮助刘备抗曹。

当人多次被事情的各种因素所困扰时,就会失去对事情的正确判断,我们应该抓住事情的主要矛盾,然后果断地解决它。

高二4班郭浩荻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子曰:“再,斯可以。

”这句话的意思是,季文子三次思考后才行动。

孔子听到后说:“想两次就可以去做了。

”不用想三次而只想两次变去行动,体现了孔子当机立断,做事不犹豫的思想。

在香港警察维护香港治安的时候,一名暴徒竟尝试上前夺取警察的手枪,香港警察在向天鸣枪示警两次后,果断采取措施,第三枪射中暴徒腹部,使暴徒立刻终止了对警方枪支的抢夺。

他的做法就是在思考了两次后,立即行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