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绿记》作者简介陆蠡(1908-1942),字圣泉,原籍浙江天台。
现代散文家、革命家、翻译家。
1942年4月,日本宪兵查抄文化生活出版社,搜去一些有关抗日的书籍。
他前去交涉,被宪兵扣留,最后因遭酷刑逝世。
他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
代表作有散文集《海星》、《竹刀》和《囚绿记》。
背景连接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一部分文艺工作者利用上海租界的特殊环境,在日本侵略势力的四面包围中,坚持抗日文学活动,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变,日军入侵租界为止,历时四年零一个月,称之为“孤岛文学”。
作者就是当时自告奋勇留在上海的文艺工作者之一。
《囚绿记》就写于抗战前期(1938年)“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由此他怀念起一年前暂住北京时,窗外的一树常春藤。
因为文章所述之事发生在卢沟桥事变后,地点又是烽烟四逼中的旧都,这就很自然地使读者联想到,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常春藤,正是我们多灾多难而又坚韧不拔的民族的象征;体味到作者祝福它“繁茂苍绿”中所包含的对民族的光明前景的信念,也体会到作者含而不露地抒发了对破坏和毁灭生命的侵略者的抑郁愤懑心情。
相关知识名家评陆蠡余光中:“感性散文写得最好的恐怕就是陆蠡了。
”“他的散文独创在于断然割舍繁文杂念,而全然投入单纯的情感,务求饱满的美感。
《贝舟》《囚绿记》《谶》等只从一丝萦念的线头,便会抽出一篇美丽而多情的绝妙小品来。
”“陆蠡是散文家中的纯艺术家。
”柯灵:“在文人传统中有宁静澹远的一路,圣泉正是这一类。
不趋时,不阿俗,切切实实,闭户劳作,劳作所得,殷勤地献与世人。
他是淳朴的,一个地道的山乡人。
这点淳朴使他在品格上显得高,见得厚,也正是他终于默然地为祖国献出生命根基。
”语言基础1.注音(1)镶嵌.( )(2)瞥.见( )(3)涸.辙( )(4)移徙.( )(5)茎.叶( )(6)嫩.叶( )(7)婆娑.( )(8)猗.郁( )(9)蕈.菌( )(10)揠.苗助长( )2.解释词义(1)猗郁:(2)瞥见:(3)急不暇择:3.辨析近义词(1)占据·占领[辨析]“占领”指用武装力量取得某个地方。
“占据”指用强力取得或保持。
两个词都有“拥有、占有”的意思,但两者的侧重点不同。
“占领”是短时间的动作,“占据”是个相对时间长的动作。
①1949年4月23日,南京的人民解放军部队是第三野战军第35军。
②债券型基金大面积跑赢股基,在基金收益排行榜上上风。
(2)留恋·留连[辨析]“留恋”指不忍舍弃或离开。
“留连”指留恋不愿离开。
后者程度较重。
①南京是值得的地方,虽然我只是来来去去,而且又都在夏天。
②就要离开学校了,大家十分。
(3)简陋·简朴[辨析]“简陋”指(房屋、设备等)简单粗陋,不完备。
“简朴”指(语言、文笔、生活作风等)简单朴素。
①这么一个小村庄上的球场,虽然,但还是不能阻止他们对足球的热爱。
②仲华的生活相当,五十年代初我到他家里,看不见一张床,他晚上就睡在三用沙发上。
(4)损害·损坏[辨析]“损害”指使人或事物遭受不幸或伤害,使受损失。
“损坏”意思是残破、破损,使失去效能。
①显卡元器件故障通常会造成电脑无法开机、系统不稳定、死机、花屏等故障现象。
②他看见麦苗没有受到霜冻的,高兴极了。
4.积累名句(1)日出江花红胜火,。
(白居易《忆江南》)(2)春风又绿江南岸,。
(王安石《泊船瓜洲》)(3)碧玉妆成一树高,。
(贺知章《咏柳》)(4)千里莺啼绿映红,。
(杜牧《江南春》)(5)绿树村边合,。
(孟浩然《过故人在》)文本探究一、阅读课文第1~4段,回答下面的问题1.作者详细介绍自己在北平租住的公寓,有什么作用?2.赏析“我瞥见这绿影,感到一阵喜悦,便毫不犹疑地决定下来,这样了截爽直使公寓里的伙计都惊奇了。
”二、阅读课文第5~12段,回答下面的问题3.作者喜欢绿的原因是什么?4.在作者眼里,绿枝条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5.“我”为什么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6.“囚绿”是怎么回事?是什么促使作者“囚绿”?“囚绿”最初给作者带来了怎样的情感体验?7.作者“囚绿”后对绿的称呼有了怎样的变化?被囚者是不是也和作者有着同样的心情?如果不是,又有何表现?三、阅读课文第13~14段,回答下面的问题8.为什么最后“我”让“绿囚”恢复了自由?9.联系上下文,说说“珍重”的深刻含义。
[名家视角]“他有写作的才能,却不肯轻易发表文章。
他的散文和翻译得到了读书界的重视,他却不愿登龙文坛。
他只是一个谦虚的工作者。
但这谦虚中自有他的骄傲……虽然真正为‘抗’敌牺牲,也没有人尊他为烈士。
他默默地活,默默地死(假定他已死去)……那些喜欢热闹,喜欢铺张,喜欢浮光的人自然不会了解他。
”——巴金《怀陆圣泉》【上下求索】10.课文可划分为寻绿、观绿、囚绿、放绿和怀绿五个层次,可为什么作者给文章命名“囚绿记”?[探究思路]题目与主题的关系→题目与行文思路的关系→结论[探究结论]微写作假如陆蠡真的与这位绿友见了面,常春藤确有灵性,此时此刻,还可能发生怎样故事呢?请同学们续写一个结尾。
(100字左右)【参考答案】语言基础1.(1)qiàn(2)piē(3)hé(4)xǐ(5)jīnɡ(6)nèn(7)suō(8)yī (9)xùn (10)yà2.(1)茂盛的样子。
(2)一眼看见。
(3)在紧急的情况下来不及选择。
3.(1)①占领②占据(2)①留连②留恋(3)①简陋②简朴(4)①损坏②损害4.(1)春来江水绿如蓝(2)明月何时照我还(3)万条垂下绿丝绦(4)水村山郭酒旗风(5)青山郭外斜文本探究1.突出了公寓的简陋寒伧,炎热难耐,意在说明只要有绿在,一切都可以忍受。
反衬了作者对绿的向往,为下文赏绿作铺垫。
2.这句话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写作者选定房间时的喜悦与果断,抒发了其对“绿影”的喜爱之情。
其中“瞥见”体现了作者对“绿影”的一见钟情,而写伙计的态度从侧面表明了我的果断。
3.①因为“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②因为作者为生活奔波,备感疲惫劳累,急切地怀念绿色。
③因为作者“在古城中是孤独而陌生”,绿可以和我对语,使我不感到孤独。
4.作者描写绿枝条,一半是写实景实情,一半是带着感情与想象。
它具有美的特点,“伸开柔软的卷须”“舒开折叠着的嫩叶”,下雨时带着“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它是青春、爱和幸福的象征,就像作者说的,“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它是柔弱的,离开阳光就“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的孩子”;它是倔强的、坚贞的,“它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
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
植物是多固执啊”!它是“永不屈服黑暗的囚人”。
这些特点既有现实依据,又有作者的美化、拟人化的加工,作者是把绿枝条当作人来写的。
5.“揠苗助长”本是贬义词,用在这里一方面表达了作者对绿的喜爱的程度之深,同时为下文“囚绿”作铺垫。
6.“囚绿”是指把窗外的常春藤牵引到自己的房间。
原因是作者“自私的念头”,作者想和绿色更亲近点。
“囚绿”给作者带来了“生的欢喜,超越了任何种的喜悦”。
7.绿友。
依旧向外生长,向着阳光的方向。
绿友“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8.“绿囚”执著地向着阳光生长,作者被这种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所折服,最终把绿囚放了。
9.“珍重”一词隐含了对顽强抗争精神的敬重和对光明与自由的珍惜与向往。
10.第一,选定“囚绿”来给文章命名,这与文章想要表达的主题有关。
文章五个层次中,“囚绿”写绿枝条最艰难的状况,可以理解为暗示国运艰难;“囚绿”表明作者心情复杂,这是卢沟桥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我国领土的时代背景下,作者内心极度痛苦和精神上坚决反抗的反映。
第二,从行文思路上来看“见绿”“赏绿”写对绿的感情的逐渐加深,为下文的“囚绿”作铺垫,至“囚绿”,这种爱达到了畸形的程度,正是“囚绿”环节中常春藤所表现出的不屈服与黑暗、向往光明和自由的倔强感动了“我”,才有了后面的“释绿”“怀绿”。
所以,作者给文章命名为“囚绿记”是最贴切的。
微写作再回来时,又是绿意盎然的夏季了。
我走进曾居住过的小屋,看着绿友依旧动人的身姿,不由出口道:“嘿,老朋友,过得还好吗?”常春藤在微风中摇曳了一阵子,微微点点头,好像有很多话,却又咽了回去:“嗯,很好……那个,那个,你的文章我看了,对不起……”我一脸愕然:“朋友,这话从何说起。
”常春藤轻声地嘟哝着,像个怕事的孩子。
我木然了,凝望着他:“这话应该我说才对,当初是我自私妄为,若不是你的固执触动了我,提醒了我,如今……唉,孰是孰非,又怎能说清?来,这次我们做个真朋友,如何?”常春藤眼眸子豁然明亮了起来,坚定地点了点头。
微风中,绿色的身影伴随着我的衣角微微扬起。
在夏日的阳光里,是如此坚定,如此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