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3课 囚绿记-人教版教材课件一本全

第3课 囚绿记-人教版教材课件一本全


18
晨读导学
课前预习
课堂探究
拓展延伸
@《创新设计》
一、百变素材
1.热爱自由,追求光明
热爱自由,追求光明的陆蠡,巧妙地借爱恋绿色——这生命的象征,颂扬了忠
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写了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陆蠡在散文诗《黑夜》中曾表示
要“怀着无限的希望,从心灵一点的光辉中开始进取”。他确实是这样做的。在长夜
15
晨读导学
课前预习
课堂探究
拓展延伸
@《创新设计》
观点二:因为爱一样东西至于极点,便想把它牢牢占据,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这 是人类的共性,可爱而愚蠢。对于那些有生命的东西来说,让它生活在最适合的环 境,才是一种真爱、最爱,这也许就是作者想要告诉读者的吧。 观点三: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颂扬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 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并借“有一天”重见常春藤的期望,祈祝沦亡的祖国河山早日 获得解放。
3
晨读导学
课前预习
课堂探究
拓展延伸
@《创新设计》
一、作者连线
大义凛然的爱国作家——陆蠡
陆蠡(1908—1942),原名陆考原,字圣泉。1931年大学毕业后与 友人创办泉州语文学社。1935年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业余从 事散文创作和翻译。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驻上海租界,1942年 4月被捕,数月后惨遭杀害。作品主要有散文诗集:《海星》《竹刀》 《囚绿记》。译著:《鲁滨逊漂流记》。
4
晨读导学
课前预习
课堂探究
拓展延伸
@《创新设计》
二、背景探寻 坚忍不拔的民族精神的象征
《囚绿记》写于抗战前期“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作者当时正在沦为孤岛 的上海,由此他怀念起一年前暂住北京时的一株常春藤。这常春藤被自己牵进迎窗 的案头,然而被“囚禁”的绿藤,尖端仍朝着窗外的阳光,颜色一天天变得萎黄,枝 条也细瘦起来。直至抗战爆发,作者被迫南归,才将这个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释放,并祝福它繁茂苍绿。这篇散文写的是“囚绿”的故事,实际上含不尽之意自在 言外。
象征是一种艺术手法,要注意和比喻的区别。
21
晨读导学
课前预习
课堂探究
拓展延伸
@《创新设计》
它和比喻修辞手法有相似之处。比喻要求喻体和被喻事物之间要有某种相似的 特点,象征也要求象征之物与被象征之物之间有某种相似的特点,从而可以让人引 起由此及彼的联想。但比喻属于修辞范围,它可比喻抽象的事物,也可比喻具体的 事物;而象征则属于艺术手法,与构思相关,属写作构思技巧,而不只是语言加工 问题。象征一般都用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或思想感情,它是通过某一具体形象表 现出一种更为深远的含意,让读者自己去意会,从而获得美的享受。这是一种隐晦、 含蓄而又能使读者产生体会愉悦的美感的技巧。
10
晨读导学
课前预习
课堂探究
拓展延伸
@《创新设计》
一、合作探究 1.作者插叙以前友人替他拔草的小故事是否远离了眼前写作对象,游离了文章主题?
这样写有何作用? 答案 没有。床下无意长出的芽苗也是嫩绿色的,作者一样喜欢,不予清除。这 补充说明了作者对绿的一贯喜爱,切合文章爱绿的主题。
11
晨读导学
课前预习
9
晨读导学
课前预习
课堂探究
拓展延伸
@《创新设计》
4.成语 (1)了截爽直:_比__喻__做__事__情__十__分__爽__快__、__干__脆__。_ (2)急不暇择:_心__情__焦__急__而__来__不__及__选__择__。__暇__,__空__闲__。_ (3)郁郁葱葱:_形__容__草__木__苍__翠__茂__盛__。__也__形__容__气__势__美__好__蓬__勃__。_ (4)揠苗助长:把__苗__拔__起__,__以__助__其__生__长__。__比__喻__违__反__事__物__发__展__的__客__观__规__律__,__急__于__求__成___, _反__而__把__事__情__弄__糟__。__揠__,__拔__。_
5
晨读导学
课前预习
课堂探究
拓展延伸
1.字音 ①镶嵌.(qiàn) ②蕈.菌(xùn) ④猗.郁(yī) ⑤瞥.见(piē) ⑦闲暇.(xiá) ⑧淅.沥.(xī lì) ⑩婆.娑.(pó suō)
③移徙.(xǐ) ⑥涸.辙.(hézhé) ⑨葱.茏.(cōng lóng)
@《创新设计》
6
晨读导学
课前预习
20
晨读导学
课前预习
课堂探究
拓展延伸
@《创新设计》
二、技法学习 象征手法
《囚绿记》运用最多的就是象征的手法,作者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 的精神,颂扬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并借“有一天”重见 常春藤的期望,祈祝沦亡的祖国河山早日获得解放。他的眷恋,他的感叹,他的祈 祝,完全寄寓在对常春藤的深情怀念里。
23
晨读导学
课前预习
课堂探究
拓展延伸
@《创新设计》
三、考点链接 标题的内涵及作用
《囚绿记》标题富有内涵。本文写于抗战前期“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作 者陆蠡当时正在沦为孤岛的上海,他怀念1939年(写作本文的一年前)在北平时所住公 寓窗外的一株常春藤。作者喜欢绿色,留恋绿色,便将常春藤从窗外牵进房间囚系 住它,引为绿友,但它又发现常春藤有一种决不改变的品性,固执地朝着窗外的方 向,“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远不屈服于黑暗”。这就进一步写出了他对绿色的爱 之深和为什么爱。卢沟桥事变发生后,这就使读者联想到祖国山河的沦落,体味到 被囚系而枯萎却固执地朝着窗外阳光的常春藤,便是我们坚忍不拔的民族象征,包 含着作者对民族的光明前景的信仰,也体会到作者含而不露地抒发了对破坏和毁灭 生命的侵略者的抑郁愤懑之情。同时,这常春藤也象征作者本人向往光明、不屈不 挠的斗争精神和高尚品格。他在常春藤上寄寓了一个正直爱国者的情感和愿望。含 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 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第3课 *囚绿记
@《创新设计》
1
晨读导学
课前预习
课堂探究
拓展延伸
@《创新设计》
绿色之美 我爱绿色,绿色对我的生活是一种补助,如果在某个夜晚,摘一片绿叶,倾听 天穹和大地的声音,内心是多么笃定而恬静。绿色蕴藏着生命的源泉,净化着空气 的魂魄,多少生命依赖绿色而生存繁衍。 当春天来临时,所有的绿色植物,无论处在何方,哪怕是高山坡边、戈壁沙滩、 石缝岩缝、树下草丛、田野乡径……都绽放着可爱的象征生命的绿叶,迎着料峭春 寒,顽强地撑破束缚着它的芽苞,骄傲地昂着头,似乎在向人们展示它强劲的生命 力,竭尽全力用自己的生命的本色装点着春天。
另外,象征是针对全篇而言,而比喻是针对某一句而言;运用象征手法的文章 中是不会出现本体的,而比喻往往是会出现本体的。象征是在不能、不敢、不愿的 前提下,运用的写作手法,而比喻的目的只是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属于修辞手法。
22
晨读导学
课前预习
课堂探究
拓展延伸
@《创新设计》
迁移运用 请你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景物片段。 要求:①景物核心内容是绿柳、南风、鸣蝉,并揭示它们的象征意义;②运用 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③语言连贯,表达清晰。 【提示】 在构思时,首先要把自己要表达的情感寄托在绿柳、南风、鸣蝉上,通过对绿 柳、南风、鸣蝉的描写,来揭示出其象征意义;在语言表达技巧方面,适当运用排 比、反问的修辞手法来从气势、语气上赞美绿柳、南风、鸣蝉的精神,从而把它们 的象征意义表达出来。在写作时,要注意赋予绿柳、南风、鸣蝉不同形象的象征意 义。
14
晨读导学
课前预习
课堂探究
拓展延伸
@《创新设计》
5.常春藤到底是象征自己呢,还是象征整个中华民族?文章是表达自己的“不畏强暴、 追求光明”呢,还是“渴求民族解放的信念和执着的爱国主义情怀”?对本文主题的 理解,有不完全一致的说法,你认为呢? 观点一:以常春藤来象征作家以至整个中华民族的不畏强暴、追求光明的形象, 从而表达自己渴求民族解放的信念和执着的爱国主义情怀。
13
晨读导学
课前预习
课堂探究
拓展延伸
@《创新设计》
4.课文既然划分为寻绿、观绿、囚绿、放绿和怀绿五个层次,可为什么作者给文章 命名“囚绿记”? 答案 选定“囚绿”来给文章命名,这与文章想要表现的主题有关。文章的五个层 次中,“囚绿”写绿枝条最艰难的状况,这暗示着艰难的国运家运;“囚绿”表明作 者复杂的心情,这是在卢沟桥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我国领土的时代 背景下,作者的内心极度痛苦和精神上坚决反抗的反映。
3.词语 (1)固执·顽固 【辨析】 二者都有“坚持、不肯改变”之意。“固执”指坚持己见,不肯改变。常形 容人的性格、言语、行为等。“顽固”为贬义词,程度比“固执”深:①指思想保守, 不愿意接受新鲜事物;②指在政治立场上坚持错误,不肯改变;③不易制伏或改变。 【运用】 ①为什么________皮肤病总在冬季复发,或是症状加重? ②邓华德不是一位没有水平的教练,虽然有时________,但他对比赛的阅读能力毋 庸置疑。 答案 ①顽固 ②固执
16
晨读导学
课前预习
课堂探究
拓展延伸
二、归纳总结
图解文章
@《创新设计》
17
晨读导学
课前预习
课堂探究
拓展延伸
@《创新设计》
主旨探微 本文通过写作者赏绿、囚绿、放绿、思绿的过程,描绘了常春藤的生命状态, 赞美了“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歌颂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也表达了对民族光明 前景的诚挚祝愿和坚定信念,抒发了对破坏和毁灭生命的侵略者的愤慨情感。
漫漫的旧中国,严肃、踏实、乐观地前进着,正如他笔下的这“绿”,有着永不屈服
于黑暗的骨气和强烈追求光明的坚定信念。海伦·凯勒说:“信念是命运的主宰。”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