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年高考备考语文小练习.(八)docx

2019年高考备考语文小练习.(八)docx

2019年高考备考语文小练习(八)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中国古史是从尧舜时期开始逐渐明晰的,《尚书》的便是《尧典》。

先秦诸子都对尧舜,虽然说法时有,但都对他们的真实性深信不疑,基本史实亦甚清晰。

A.开篇津津乐道歧意 B.首篇乐此不疲歧意C.首篇津津乐道分歧 D.开篇乐此不疲分歧1.C【解析】“开篇”,指弹词演唱故事之前加唱的短篇,为正书的引子;后用来指小说等作品的开端;也指开始写作,开始写某一篇(作品)。

“首篇”,指第一篇,多用来指有多篇作品构成的集子中的第一篇作品,如《劝学》是《荀子》的首篇。

《尚书》是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被文学史家称为中国最早的散文总集,而《尧典》是其第一篇作品,而非一个作品中的开头一部分。

所以,“首篇”更准确。

“津津乐道”指很有兴味地谈论。

“乐此不疲”指特別喜好做某事,而不以为倦苦,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

此处是对“尧舜”,对人,而不是对事,侧重谈论。

“分歧”指(思想、意见、记载等)不一致,有差别。

“歧意”指贰心,不忠诚。

此处主语是“说法”,应选“分歧”。

2.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A.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B.意北尚可以口舌动也; C.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D.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2.D【解析】D项“绳墨”为借喻手法,用木工打直线的墨线,比喻规矩、准则、法度、法律。

“樯橹”代指曹操水军;“口舌”代指言语;“户牖”代指家。

3.下列对联不适合悬挂在府衙的一项是()A.看阶前草绿苔青无非生意;听窗外鸭啼雀噪恐有冤民。

B.善恶施报,莫道竟无前世事;利名争竞,须知总有下场时。

C.与百姓有缘才来到此;期寸心无愧不负斯民。

D.但愿民安若堵;何妨署冷如冰。

3.B【解析】B项为戏台联句。

上联指戏台上演绎前世善恶恩怨,启发警示今人;下联写戏剧终究会结束,演员终究会下场。

A项“恐有冤民”,C项“与百姓有缘”“不负斯民”,D项“愿民安”都反映主政官员对百姓应有的情感态度。

且“前世事”强调往事“总有下场时”不符合府衙角度立联。

4.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意思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一只蝴蝶只顾嬉戏,撞在蛛网上。

一只蜜蜂忙着采蜜,撞在蛛网上。

它们挣扎了许久,被蛛丝越缠越紧,再也动弹不得。

蝴蝶叹口气说:“都怪讨厌的风,使我没能掌握方向!”蜜蜂叹口气说:“都怪那眩眼的阳光,使我没能看清蛛网!”A.不能只埋头工作,还要抬头看路。

B.沉迷游戏常常会陷入危险的境地。

C.外部环境往往会影响事物命运。

D.遇到问题,要主动从自身找原因。

4.D【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语段的理解能力。

作答时要先认真审读语段,找出关键语句进行理解。

本语段重点在“只顾嬉戏”“忙着采蜜”“都怪讨厌的风”“都怪那眩眼的阳光”,这是强调客观原因而忽视主观原因,所以选 D项。

5.下列选项中,对下面邮票图案寓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邮票画面中的钢笔象征记者原有的报道手段已经发生巨大变化,钢笔正被录音笔、摄像机等其他先进器材挤压并代替。

B.两侧的半圆形图案分别代指地球和现代网络体系,表示在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媒介所呈现出的多元化全球化的发展态势。

C.画面中麦克风、摄像机等形式各异的采编设备图标,结合卫星及地面发射站等元素,突出了当代记者巨大的社会影响力。

D.钢笔和两侧的半圆形图案共同组成了振翅飞翔的蝴蝶形象,寓意记者追求至善至美,在探访报道中传播时效信息。

5.A【解析】本题考查对邮票画面的理解。

邮票画面中的钢笔象征了记者秉持弘扬民族精神、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责任的专业精神。

所以选A项。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6~28题。

莫言笔下的“高密东北乡”,作为“原乡”,既是创作的驱动地,更是作家精神理想的发酵地。

曾有过报道,不少人跑到高密县去寻找东北乡,寻找高粱地,大失所望而返。

可见,它不是自然地理,而是一个文学地理学的概念。

作家既视之为源泉,同时又不断赋予它新的含义。

从这片原乡升腾而起的关键词应该是:民间,生命力,图腾,自然力,历史,血痕等等。

莫言的所有灵感似乎都来自于乡土,但他只是从乡土出发,而不是拘泥于乡土的精细写实和原貌复制。

其笔下的乡土是野性的、梦幻的、恣肆的、血腥的,一句话,是形而下与形而上的结合,因而,它们其实是超越乡土的。

现在人们很强调莫言对西方和拉美文学的学习借鉴,有人称他为“中国的马尔克斯”,诺贝尔文学奖的授奖词也说,莫言很好地将魔幻现实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结合在一起。

事实上,莫言既善于吸收外来文学精华,更注重从中国传统的审美方式,中国民间的文化形态汲取营养。

多年来学习魔幻、荒诞、变形、意识流之类的作者太多了,有的人还学到可以乱真,但能长成参天大树者,又有凡人?到头来都跳不出形式外壳和自我重复。

问题就在于能否化为自己的血肉,为我所用,在于有无内在的根因。

26.用一句话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

(25字以内)(5分)26.(5分)莫言笔下的高密东北乡是其创作的驱动地和发酵地。

27.文中“形而下”与“形而上”各指什么?(4分)27.(4分)“形而下”:莫言生活的真实乡土;“形而上”:莫言艺术加工后的乡土(不拘泥于乡土的精细写实和原貌复制)(每点2分)28.请结合文本,谈谈莫言文学创作取得成功对当代文坛的启示。

(6分)28.(6分)寻求乡土的灵感;学习借鉴西方和拉美文学;既要善于吸收外来文学精华,更要注重从中国传统的审美方式和民间的文化形态中汲取营养。

(每点2分)临江仙·离果州作陆游鸠雨催成新绿,燕泥收尽残红。

春光还与美人同:论心空眷眷,分袂却匆匆。

只道真情易写,那知怨句难工。

水流云散各西东。

半廊花院月,一帽柳桥风。

【注】陆游离夔州赴四川宣抚使司任职,途径果州时作此词。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阕首句选用多个典型意象,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春景图;“红”与“绿”的颜色对比也十分鲜明,为画面增色不少。

B.“春光还与美人同”一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春光比作美人,极言春天景色之美,目的是表现词人对春景的倾心喜爱之情。

C.“分袂”是分手、离别的意思,在意思上与题目中的“离”字相呼应。

同时,词人用“眷眷”和“匆匆”两个词来形容相聚的深情和分离的不舍。

D.“只道真情易写”是从常情着想的预计,“那知怨句难工”是实践后的体验。

“易写”与“难工”对比,极言惜别之情的难以表达,进而体现情之深切。

14.B(比喻修辞是用作别美人的心情来写自己恋春、惜春的感情,以及与朋友的分别之意)15.请从景与情的关系的角度对本词进行赏析。

(6分)15.①上阕以写景起笔而以抒情作结,景中见情,借美丽春景的易逝写惜别之意;②下阕以抒情起笔而以写景作结,写花月半廊、柳桥轻风的画面。

③表现了前程之轻快与分别之怅惘并存的情感,有余味不尽之感。

(答“上阕借景抒情,下阕以景结情”亦可)。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两句从一个国家所面临的内外形势角度,揭示了国家灭亡的原因。

(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一句,点出了南朝刘义隆北伐时渴望建立功勋,而“”一句则与之形成对比,写出惨败的结果,告诫南宋统治者应吸取历史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3)范仲淹是一位以天下为己任的人,他在《岳阳楼记》中,用与“进亦忧,退亦忧”相照应的句子“,”表明了这种情怀。

16.(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2)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我国造酒技术。

古人最早造酒是用稻米发酵,即将稻米中的淀粉发酵,酿造成酒。

古人是非常聪明的,他们,想到既然稻米中的淀粉能够发酵变成酒,那么其他含有淀粉的粮食作物也能够用来酿酒。

于是,他们便利用谷子、小麦、大麦、高粱和玉米等粮食作物来酿酒。

随着造酒原料的逐渐丰富和造酒技术的改进发展,酒的种类逐渐丰富起来,最终有了今天的酒。

(),葡萄就是其中最主要的品种。

关于葡萄酒的起源问题,学术界历来都没能达成共识。

有证据表明,古埃及人很早就掌握了制造葡萄酒的技术,大量珍贵的埃及文物都描绘了古埃及人酿造葡萄酒和采收、栽培葡萄的清楚的情景。

那么,葡萄酒是什么时候传入我国的呢?多数历史学家认为是在汉代。

据《史记》记载,张骞出使西域时,看到“宛左右以葡陶(即葡萄)为酒”,于是,便将此酿酒技术带了回来。

我国从此有了葡萄酒。

到了唐代,葡萄酒在我国,唐诗中有“葡萄美酒夜光杯”之句,便是形象反映。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源远流长融会贯通琳琅满目沸沸扬扬 B.源源不绝融会贯通形形色色沸沸扬扬C.源远流长触类旁通形形色色风靡一时 D.源源不绝触类旁通琳琅满目风靡一时17.C(源远流长:源头很远,流程很长;形容历史悠久。

源源不绝:形容连续不断的样子。

第一个横线处,形容我国造酒技术历史悠久,应用“源远流长”。

触类旁通:掌握了关于某一事物的知识,而推知同类中其他事物。

融会贯通:参考并综合多方面的知识或道理而得到全面的透彻的领悟。

第二个横线处,根据后文“想到既然稻米中淀粉能够发酵变成酒,那么其他含有淀粉的粮食作物也能够用来酿酒”可知,应填“触类旁通”。

形形色色:各种各样。

琳琅满目:形容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多指书籍或工艺品)。

第三个横线处,形容酒品种多,而“琳琅满目”多形容书籍或工艺品,故应用“形形色色”。

风靡一时:形容某事物在一个时期非常盛行。

沸沸扬扬:像沸腾的水一样喧闹,多形容议论纷纷。

第四个横线处,说明葡萄酒在唐朝很流行,应用“风靡一时”)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除粮食作物外,水果也是重要的造酒原料。

B.水果是除粮食作物外的重要的造酒原料。

C.粮食作物和水果都是重要的造酒原料。

D.造酒原料不仅有粮食作物,更有水果。

18.A(根据语境,括号内的句子应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且应突出水果是重要的造酒原料。

B项,承上启下的作用不明显,应排除。

C项,不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且与后文“葡萄就是其中最主要的品种”衔接不紧密,应排除。

D项,根据选项的意思,来能够使作物和水果之间有递进关系,但材料中没有这层意思,应排除。

故选A项)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大量珍贵的埃及文物都描绘了古埃及人采收、栽培葡萄和酿造葡萄酒的清楚的情景。

B.大量珍贵的埃及文物都描绘了古埃及人栽培、采收葡萄和酿造葡萄酒的清楚的情景。

C.大量珍贵的埃及文物都清楚地描绘了古埃及人酿造葡萄酒和采收、栽培葡萄的情景。

D.大量珍贵的埃及文物都清楚地描绘了古埃及人栽培、采收葡萄和酿造葡萄酒的情景。

19.D(划线句子存在两处毛病,都是语序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