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2019-2020届高考语文备考策略
2019-2020届高考语文备考策略
2017年高考语文试题的亮点
4、突出能力点 高考全国卷三套试卷更加注重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 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运用题都是在语境中考查考生的能 力,第一次出现了考查考生逻辑推断能力的试题。同时在现代文阅读 中也有对考生逻辑推断能力的考查。这向我们传递出高考语文对于考 生逻辑推断能力的重视。
2018届高考语文备考策略
一、从《人民日报》对姜钢的采访说起
《人民日报》记者专访了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从这篇专访 中,我们可以看到考试中心对2017年高考试题评价颇高。这些评价 就是导向,说明这样的命题思路是符合为国选人育人要求的,是会 坚持下去的。这对2018年乃至今后的高考复习备考,具有重要的导 向作用!
语文:阅读“关键能力”的培养很重要! 2018高考语文将扩大文本选取范围。论述类文本将多选用论文和时 评,考查逻辑论证和批判推理能力;实用类文本将多选用新闻和报告, 考查信息处理和超文本阅读能力;文学类文本将多选用小说和散文,考 查审美鉴赏能力。 高考语文阅读反映了信息时代阅读的特点和要求,将全方位考查阅读的 “关键能力”。学生在阅读广度、数量、速度上要下大功夫。只有全面培 养阅读能力、文学素养和思维品质,才能笑傲今后的高考考场!
106.31
100.94
115.15
175.98
498.37
实验
102.75
91.08
99.07
191.05
483.95
101.53
91.17
98.55
162.23
453.48
二中
96.77
63.94
73.14
168.70
402.55
94.58
70.54
69.62
120.89
355.63
三中
94.23
法”,根据原文信息进行推断的意味更趋明显。严密的论证往往涉及 判断、推理等逻辑推断能力,这对相当一部分考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提出更高的要求。实用类文本阅读,非连续性文本闪亮登场,并且把 以前放在语言文字运用部分的图表题放到阅读中进行考查,在考查考 生阅读能力的同时,也考查其读图能力。古代诗歌阅读在题型上变化 较大,与2016年相比,2017年高考全国卷由原来的两道主观题调整 为一道五选二的客观题和一道主观题。语言表达得体和逻辑推断这两 个题型也挤掉了2016年的填写关联词和描述流程图两个题型。考生 在复习时要注意这些变化。
(一)2017年高考语文试题的亮点
一、选材多元化
二、唱响主旋律
三、接通大地气
四、突出能力点
2017年高考语文试题的亮点
1、选材多元化 高考全国卷的三套试卷的选材涉及地理、人文、科技、经济、
政治、历史等方面。如:高考全国卷Ⅰ、Ⅱ、Ⅲ的论述类文本 阅读分别选择了气候正义、青花瓷的发展、乡村记忆这三个主 题,较去年更加倾向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体现了阅读材料的 多元化。高考全国卷Ⅰ中的文学类文本《天嚣》考查的是永恒 的人性美以及相应的人生哲理。这些多元化的选材除了考查考 生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能力、知识等基本语文素养外,还侧重 考查考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和价值 观等核心语文素养。
从《人民日报》对姜钢的采访说起
问:2017年高考充分体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覆盖各个学 科。具体来说,试题呈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哪些方面?
姜钢:2017年高考试题精心萃取思想精华,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 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展现中华文化核心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 文精神,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体悟跨越时空的独 特魅力。语文着重于展示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品德情操。全国卷名篇默写中, 庄子《逍遥游》、荀子《劝学》、曹操《观沧海》、杜甫《茅屋为秋风所 破歌》、刘禹锡《陋室铭》、杜牧《阿房宫赋》呈现出了自我超越、自省 好学、乐观进取、推己及人、洁身自好、责任担当等优良品质。 全国I卷古代诗歌阅读选取欧阳修的《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借以强调中 国选拔人才历来德行为先的传统,试题要求考生赏析诗中“下笔春蚕食叶声” 的精妙之处,也表达出对他们“如春蚕食叶而不断成长”的殷切期望与美好祝 福。
(二)2017年高考语文试题的变化
结构上变选做为全做 选材注重传统文化
题量增加 题型上新增论证与推断 写作,关注传统,着眼时事
难度持平,难易分布点调整
2017年高考语文试题的变化
1、结构上变选做为全做 较之2016年,2017年高考全国卷版面相对集中,试题依次为现代
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35 分)、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和名篇名句默写, 35分)、语言文字运用(成语、病句、语言表达得体、补写句子、逻 辑推断,20分)和写作(60分)。布局更为合理,考查内容更为清 晰。
2017年高考语文试题的变化
2、选材注重传统文化 与前几年高考题相比,2017年高考全国卷在选材方面有些不同,
选材更倾向于优秀的传统文化,更加贴近考生的实际生活。近几年, 高考全国卷中的文学类文本阅读都是考查小说,2017年高考全国卷 Ⅱ中的文学类文本是林徽因的散文《窗子以外》,无疑在提醒考生, 不要忽略对散文阅读的练习。实用类文本阅读在选材上,形式骤变, 选用了2—4个非连续性的新闻材料,而且包括图表,区别于往年的人 物传记类阅读。
57.39
68.32
160.09
380.03
94.27
68.72
68.93
117.43
349.34
六中
96.00
56.69
69.66
160.53
382.87
94.24
68.97
72.90
103.69
339.80
七中
94.68
56.01
67.78
161.40
379.87
94.87
71.13
70.47
120.52
从《人民日报》对姜钢的采访说起
启示: 高势所趋。攻克古诗文堡垒,才能拿下高考语文的高分。古诗文 的学习重在积累,更重在养成积累的习惯,从而形成语感,触类旁 通!
从《人民日报》对姜钢的采访说起
2017年《考试大纲》进行了修订,高考命题贯彻考纲修订精神,在命 题理念、考试内容、试题设计等方面都有所改变,这对2018高考的各 科复习备考提出了明确的指引。
2017年高考语文试题的变化
5、写作,关注传统,着眼时事 写作要求明确,任务型写作更有利于考生发挥水平。2017年高考
全国卷Ⅰ写作部分要求从来华留学生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中“选择 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命题形式新颖。无论选材内 容还是命题形式都体现了高考与时俱进的特点。另外,2017年高考 全国卷Ⅲ写作部分要求“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写一篇 文章”,这种命题形式也是写作上的一大创举。
2017年高考语文试题的变化
3、题量增加 与2016年高考全国卷一共18道题相比,2017年高考全国卷变成22
道题。客观题分值增加了,主观题分值下降了。现代文阅读,篇数增 加,由两篇增加为三篇(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由原来的 “二选一”都变为必考题)。
2017年高考语文试题的变化
4、题型上新增论证与推断 全国卷中的论述类文本阅读,新增考点“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
2017年高考语文试题的亮点
3、接通大地气 试题内容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考生实际。国家重点战略“一带 一路”、大众娱乐活动“广场舞”、当前发展得如火如荼的“共享单车”“移 动支付”等关键词出现在高考全国卷Ⅰ的写作题中,让人耳目一新。 高考全国卷Ⅱ中的论述类文本摘编自《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以 “青花瓷的发展”为主题,中间有“郑和下西洋”的内容,既凸显“传统文 化”的要求,又暗扣“一带一路”的热点。
从《人民日报》对姜钢的采访说起
问:2017年高考是如何利用考试这一特殊方式提升学生文化素养、提升考试育人效果的? 姜钢:2017年高考命题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架起试题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渗透
学科思想方法,学生有兴趣、感受深、易接受,有利于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契合学生的成长 发展需求,整体提升了考试的育人效果。 语文注重“以文载道”,如文言文试题引导学生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欣赏品位。浙江 卷引用《论语》中孔子与子贡、颜渊的两段对话,测试考生文言阅读能力的同时,引导品评 古人平等善诱、好学勤勉、谦虚恭顺等良好品质;山东卷谢贞聪敏好学、孝敬父母、忠诚正 直;江苏卷汪中专心学术、正直友善、笃于亲情;上海卷李大亮宽厚仁爱、智勇双全、忠于 职守;天津卷王充恭顺仁爱、好学深思、廉洁清高… 全国Ⅱ卷作文“中华名句用用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材料,突出了语文学科育人 的鲜明特点和独特优势。该作文将六句分别来自不同时期的中华名句并列齐观,包含自强奋 发、家国之爱、豁达自信、敢于担当等丰富内涵,涉及个人、社会与家国等不同层面,既各 自独立、言简意赅,又彼此关联、声气相通。试题明确要求考生“合理引用”二三名句,引导 考生在亲身使用中感受名句的魅力和活力,体悟转化发展传统的可能性。试题引导学生通过 自主思考,激活名句的内在生命力,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 密结合起来,激发学生感受文化魅力,思考文化传承,增强文化自信。
356.99
九中
96.93
67.75
从《人民日报》对姜钢的采访说起
问:2017年高考试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文化味道浓厚。这是出于什么 考虑?
姜钢: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 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 自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高度出发,提出 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必须世代传承 的文化根脉、文化基因,也是我们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础。无论是服务选才,还是引导教学,高考都应该加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学生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培育和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