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内容摘要】陶渊明是杰出的田园诗人。
他开创了田园诗歌,将农村的生活情状第一次带进了诗歌,在他的笔下,有田园风光的描写,有农村劳动生活的场面,有对田园生活的体会,人生的真谛,在这里变成了现实。
他的诗歌以自然平淡取胜,一如生活本来的样子,生活中的细细碎碎,心情的悲悲喜喜,都真实的记录下来。
其写景平淡,叙述自然,寓情寓理,抒怀真挚,品行高洁,达到了诗歌境界与人生境地的完美结合。
关键词:陶渊明风格自然平淡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的杰出诗人,也是杰出的辞赋家与散文家。
他的作品,现存诗120多首,辞赋3篇,散文8篇。
其诗成就最为突出。
陶渊明的诗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有时流露出逃避现实、乐天知命的老庄思想,因此,陶渊明有“田园诗人”之称,也是田园诗派的鼻祖。
他的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田园诗最能代表他诗歌的成就及艺术特色。
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
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这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内容,出现在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门阀制度和观念森严的社会里显得特别可贵。
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顿状况的,可使读者间接地了解到当时农民阶级的悲惨生活。
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大约作于南朝宋初年。
它描绘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
表现了诗人对现存社会制度彻底否定与对理想世界的无限追慕之情。
它标志着陶渊明的思想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他的田园诗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
在他的田园诗中,随处可见的是他对污浊现实的厌烦和对恬静的田园生活的热爱。
在《归园田居》其一中,他将官场写成“尘网”,将身处其中比喻为“羁鸟”和“池鱼”,将退隐田园更是比喻为冲出“樊笼”,返回“自然”。
因为有实际劳动经验,所以他的诗中洋溢着劳动者的喜悦,表现出只有劳动者才能感受到的思想感情,如《归园田居》第三首就是有力的证明,这也正是他的田园诗的进步之处。
自然平淡是陶渊明诗歌的总体艺术特色,也是其人生的情趣。
陶渊明作诗,多用内心独白式的语言和白描的手法,真诚的记录自己的内心世界。
他人格清高超逸,生活体验真切深刻,当他原原本本不雕一笔不刻一画地写出时,就很有感染力,毫不做作。
在诗歌选材上,往往选取普通、细小的事及物。
下面,本文拟从三个方面对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作深入分析。
一、自然平淡的艺术风格陶渊明的诗,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
”[1]“追求内在的美,即质美,着重表现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人格,而不是文字的雕琢”[2]。
这些话即说出了美的类型,也说出了其总体艺术特色:自然平淡。
1.韵味醇厚,淡而有味的诗歌内涵自然平淡是陶渊明诗歌的审美追求,他开创了诗歌意境中新的美的类型,一种韵味极为醇厚而又朴实无华的冲淡之美。
其平淡不是淡而无味,而是意味隽永,也就是平淡自然而韵味醇厚。
如《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开头四句用具有哲理思辨的诗句,说明只要心意矿远,就不会受到世俗的干扰。
下面说采菊东篱,不经意中目遇南山(即庐山),在暮岚紫霭、归鸟返飞之中,感受到造物的奥秘,参透了人生的真谛。
尽管诗中明说“欲辩已忘言”,但如果联系陶渊明的其他作品来考察,他在本诗中通过一系列意象所隐约暗示的人生真理还是可以探索的。
南山的永恒、山气的美好、飞鸟的自由,不正是体现了自然的伟大、圆满与充实,尤其是自在自足无外求的本质吗?那么,人的短促的一生,除了归依自然、顺应自然,在自然的永恒、美好、自由中感受到自己生命的意义外,还有什么可追求的呢?所以说,这首诗仍然是陶渊明的人生理想的寄托,只是偏重有所不同。
在物我泯一的境界中,人生的种种真谛已寓含其中,然不须说,不必说,已经尽在意中,妄言者,正在不言中,这样一种精神境界,留给人的是无尽的向往,这便是韵味。
而美的感受正在无尽的向往和韵味中。
《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也有类似的特点:这诗大约作于从彭泽令解职归田的次年,抒发回到田园生活的愉悦心情。
中间写景的一节,“方宅”以下四句,以简淡的笔墨,勾画出自己居所的朴素美好;“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视线转向远处,使整个画面显出悠邈、虚淡、静穆、平和的韵味。
作者正是以此作为污浊喧嚣的官场——所谓“樊笼”——的对立面,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和人生观念。
结末“复得返自然”的“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也指自然的生活。
作为自然的生活的一部分,陶渊明的田园诗还写到了农业劳动;在他归隐时期,自己也曾参加耕作。
他的体力劳动在其经济生活中究竟有多大的意义?大约是很有限,甚至,也许是可有可无。
这种农业劳作的实际意义,在于它体现了陶渊明的一种信念。
自耕自食,是理想的社会生活方式和个人生活方式。
尽管诗人实际做不到这一点,但他尝试了,这就是很了不起的。
同时体力劳动的艰苦和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宁静乃至安乐。
陶渊明之所以写田园生活,写体力劳动,实际都是在咏歌自己的理想,显示出理想获得实现的愉快。
2、纯净的语言艺术陶诗的语言是极省净的,质朴无华,极尽语言纯净之美,他不用绮丽的辞藻,不用排饰,似随口而出,不加雕琢。
但是,他的语言并不是粗糙的口头语言。
如果用这样的语言造平淡,实在了无足观。
那么,他诗句的永久魅力在那里?这便是诗人内心的情感力量。
他向往平淡宁静的人生,想表达的是一片纯真的情怀,在他的感情世界里,没有矫饰的感情,有的只是真实,选择这样的语言是艺术的完美结合。
《移居》其二: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此诗叙述抒情,写了移居后的生活情况,表达了移居之乐。
诗中呈现了一幅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宁静生活。
诗人在叙述时,语言口语化,似与读者话家常:在春和景明的春秋佳日,诗人兴致昂然,登高赋诗。
邻里之间,相处融洽,过门相呼,有酒喝酒,一起话桑麻。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
言笑无厌时。
极朴素简洁,诗人的形象约约欲出,诗句没有一点雕琢的痕迹,随口而出,却有余味。
在他看来,人为的繁复的礼仪破坏了社会的自然性,矫饰的行为破坏了人性的自然性。
那么,诗歌在外现形式上的过度追求,也必然破坏感情的自然性。
所以,他绝少使用浓艳的色彩,夸张的语调,深奥的语汇、生僻的典故。
他的诗中也常用对仗句式,但多数是比较古朴而不那么精巧的,以至在感觉上并不明显。
进一步说,陶诗语言的朴素,又并不是随口而道,毫无加工,而是高度精炼,洗净了一切芜杂粘滞的成分,才呈现出明净的单纯。
他对自然的美,无疑有十分敏锐的感受,因而能够用准确而朴素的语言将其再造为诗的形象。
西晋诗歌追求华美、注重修辞的倾向,一方面提高了诗歌语言的表现技巧,但有时过于用力于此,而忽视了诗意的完整,造成繁冗、割裂的毛病。
陶诗以深沉的思想感情和哲理为底蕴,绝不炫耀外在的美饰,所以大多通篇简洁,少作铺排,“倾耳无希声,在目浩已洁”(《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诗》),写出了雪的轻柔以及出乎以外的惊喜之情。
“有风自南,翼彼新苗”(《时运诗》),只一“翼”字,极具动态之美,写出了微风拂苗,新苗摇曳的姿态。
3、毫无夸饰的白描手法陶渊明是一个善用白描写意的高手。
他的诗以自然取胜,他写诗不讲究词藻上的华美,但却能粗粗几笔,勾勒出景物的神韵,还能于平淡中引发人丰富的联想。
比草屋、榆柳、桃李、狗吠、鸡鸣、炊烟等种常见的农村田园风物,然而所有这一切组合在一起,却构成了饶有意趣的田园:榆柳桃李中的几间草房,村落中的几缕炊烟,使人仿佛听到了深巷中的犬吠,树头上的鸡啼……。
这里的田园是宁静安谧的,淳朴自然的,在这里诗人获得了心灵的自由、安宁。
“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悽,终晓不能静”(《杂诗》其二)。
诗人用白日、西河、素月、东岭等极为清冷的意象,衬托了诗人的孤独,年迈衰退,有志未成的悲悽。
这里的自然景物描写,起到陪衬,渲染的作用。
渊明的隐居生活并非完全的出世,他隐居的本身就是对于黑暗现实不同流合污的一种反抗,这和逃避现实不一样。
从陶渊明的归隐和他归隐后的生活可以看出,陶渊明向往的社会是和平与安宁、无竞逐、无虚伪、没有相互压迫和残害的社会;追求的人生是淳朴真诚,淡泊高远,无身外之求的人生;喜爱的人生环境,也是恬静而充满自然之趣的乡村。
由于这些追求,使他大多数的田园诗呈现出冲淡平和、旷洁悠远的外貌,但其背后却充满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恶与不安,对人生短促、身感无所事事的焦虑。
二、情、景、理的统一陶渊明的诗歌中充满了感情,但真正表现的很强烈,显得激荡起伏的时候很少,总是和冷静的哲理结合在一起,呈现为清明淡远的意境。
如“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饮酒》其五)而且,大多诗篇简洁,少作铺排,尽量从整体上感染读者,不以一字一句,某个片段吸引人,做到了情、景、理的统一。
陶渊明的诗歌以描绘自然为能事,创造了美丽的田园风光,但他的抒情还是有的,只是表达较为含蓄罢了。
陶渊明一生几次出仕,十三年的为官生涯,使他对官场的虚伪、欺诈,互相倾轧深恶痛绝,使本性自然的他与官场格格不入。
由于诗人向往宁静淡薄的生活,所以很多景物显得悠然自得,整齐有序。
]这些宁静的生活让人向往。
所以他的田园诗也昭示着诗人寄情自然、不愿与世同流合污的美好人格和崇高理想。
反映乡居生活的充实,愉悦。
远离官场,回归田园,对诗人来说是解脱,不少诗篇反映了乡居生活的感受,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农忙时“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其三)。
农闲时“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归园田居》其二)。
有时与朋友谈心赏文“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移居》其一)。
有时谈笑无束“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移居》其二)。
这种“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其五)的生活,其中的乐趣只有自己去体会了。
充实、美好的农村生活给了诗人巨大的心理满足,也是他的诗歌令后人向往的地方。
抒发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
陶渊明有高洁的人格,正直的心灵。
他的诗中不少景物都表现了诗人高远的理想和志趣。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饮酒》其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