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计划与控制 课件
制造业竞争要素的变化
QCD是企业产品竞争的三要素
提高质量或降低价格在过去是批量生产方式发展的基础
批量大,重复性高,则生产稳定,质量波动小 批量大能产生规模效应,则成本可以降低
随着技术进步和信息化的发展,竞争产品的质量差距越来越小。 并且,顾客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
追求个性化 马上就想要
因此,时间和速度超越了质量而成为第一竞争力
• 材料(Material)
传统资源-4M 制 造 业 资 源 信息资源-3F
• 机器(Machine) • 人力(Man power) • 资金(Money) • 主文件(Master file)记录各项资源属性的基
本资料,如材料表/会计/人事/出勤/存货/设备等
• 计划文件(Planning file)记录管理者对各项
资源运用的计划,如需求预测,生产计划,材料需 求计划,采购计划等
• 交易文件(Transaction file)记录各项资 源的实际异动状况,如顾客订单,领料 单,入库单,出货单等
生产规划与控制系统架构
目 标
优先次序规划 优先次序控制
产能规划 产能控制
评 估
生产计划与控制活动
生产规划 主生产排程 材料需求计划 制令与采购计划 材料流控制 KANBAN控制 质量控制 在制品追踪 资源需求规划 粗略产能规划 产能需求规划 预防维修计划 作业员派工 机器派工 制程控制 紧急设备维修
APP:Aggregate Production Planning 综合生产计划 RCCP:Rough-Cut Capacity Planning 粗略产能规划 CRP:Capacity Requirement Planning 产能需求规划
生产规划与控制核心系统
客户 so, fcs
Finished Goods Semi-FG, WIP Raw Material
今天,不论质量多么好,价格多么低廉的商品都因为脱 离时间和速度而经常面临销不出去 新生产方式应运而生:必要的时机,必须的商品,必须 的数量
丰田生产模式 快餐生产模式 流水线生产方式 细胞生产方式
3. 生产流程与生产方式
按流程特征
• 装配式生产 • 流程式生产 • 连续式生产
按批量大小
• 间歇式生产 • 项目式生产
生产计划与控制
讲师:曹晓峰 2010年4月
目次
第一章:生产管理概论 第二章:需求预测 第三章:库存分析与控制 第四章:生产计划与控制 第五章:准时化生产
第一章: 第一章:生产管理概论
1. 制造业面临的难题 2. 生产与生产系统 3. 生产流程与生产方式 4. 生产规划与控制
1. 制造业面临的难题 制造业存在以下诸多难题
连续式生产
指生产设备依照产品生产流程顺序排列,工件依序流经个生产设备。工 件的流动途程(route)是固定的,不论何种工件均流经相同途程。不同工件 之间几乎没有准备作业。流程式生产通常也是连续式生产,装配式生产则通 常是间歇式生产,但经由及时供补(JIT)的改善,也可以做到连续式生产, 这种情况又称为“重复性生产”(Repetitive manufacturing)
生产系统构成示意图
外界环境
管理决策
计划 人力 能源 物资 信息 投 入 研发 组织 质量 …… 生产活动 控制 财务 人事 产 出 产品
服务
生产系统的绩效衡量指标
•质量(Quality)
基本指标
•成本(Cost) •交期(Delivery)
•生产率(Productivity)
附加指标
•有效性(Effectiveness) •柔性(Flexed)
80年代,MRPⅡ系统 70年代后期,闭环MRP系统 准时化生产技术(JIT)
60年代,开环MRP系统
20世纪50年代,库存管理系统
生产计划的总架构
组织的目标 长 期 长期市场预测 短期市场预测 顾客订单 主生产计划(MPS) 中 期 细能力计划(CRP)
N
生产战略规划 综合生产计划(APP)
资源需求规划
2. 生产与生产系统 生产的本质 运用材料(Material)、机械设备(Machine)、 人(Man)、结合作业方法(Method),使用相关检测 手段(Measure),在适宜的环境(Environment)下, 达成品质(Quality)、成本(Cost)、交期(Delivery), 谓之生产。 通俗地讲, 通俗地讲,生产就是人们创造产品或服务的活 即将输入(5M1E)转化为输出(QCD) 动,即将输入(5M1E)转化为输出(QCD)的 过程。 过程。
Step 4 :缩短加工作业时间
•分析工人的作业过程,减少不必要的动作 •人机配合作业研究,采用并行作业 •作业环境布置优化,减少作业疲劳
生产进程管理
产品 A产品 计划 实际 差异 计划 实际 差异 计划 实际 差异 计划 实际 差异 1 300 305 5 2 300 295 -5 3 …… / 31 合计 200 9210
订货生产与预测生产之间的区别逐渐模糊
订货生产越来越倾向于预测生产
研究和预测顾客不断变化的需求,甚至是潜在需求 为缩短制造周期而模块化设计并预测性生产组件 依据顾客的要求实行个性化装配
预测生产越来越倾向于订货生产
4. 生产规划与控制系统
生产计划与控制的发展过程
生产计划系统是一个包括预测职能、需求管理、作业计划、材料计划和能 力计划等相关计划职能,并以生产控制信息的迅速反馈连接构成的复杂系统。 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ERP系统 最优化生产技术(OPT)
生产计划的水平
生产的最高境界----无计划生产
Level 3:销售情况型生产 : 根据销售营业额进行生产
Level 2:库存型生产 : 根据产品库存情况进行生产
Level 1:依存型计划生产 : 依据工作人员制定的生产计划进 行生产
缩短交付周期时间(从订货到交货的时间)
Step 0 :提高时间管理的精度
III. 短期生产计划 ① ② ③ ④ ⑤ 主生产计划(一般以月为单位,实行滚动计划) 物料需求计划 短期作业计划 能力计划(可分为粗能力规划和细能力规划,粗能力规划在中期计划 阶段制定) 生产控制与反馈
四项基本原则
将管理制度建立在通用的系统架构上 在通用的系统架构上建立适合个别公司的管 理方法 不断的缩短前置时间(Lead Time)以确保 资源的弹性 根据实际可用资源做计划
在接到顾客定单后开始组装最终产品的生产环境。装配完成品所需 的主要组件在事前就已做好生产计划,甚至已建立了库存。在接到顾客 的定单后,依照顾客指示的规格领取组件并装配成完成品
定单设计( 定单设计( Engineer To Order, ETO) )
在接到顾客定单后,以顾客制定规格,由工程师开始设计产品的生 产环境。每一张定单都会产生专属的材料编号、材料表与途程表。
间歇式生产( 间歇式生产(Process manufacturing) )
当个别产品的生产量不够大时,无法使用连续式生产。这时多种产品共 享一条生产线,因而其间存在有准备作业。在进行准备作业时,生产线上并 无产出,故称为间歇式生产。为了考虑准备作业成本,产品已批量方式流经 生产线,每一批产品可能流经不同的途程。
项目式生产( 项目式生产(Process manufacturing) )
产品被固定在一个位置上生产,各项生产工作以产品为中心进行,亦即 产品主体不动,而人、设备和材料以其为中心配置、运作。项目式生产的产 量很少,而产品的实际体积确非常大,其价值通常也相当高。如飞机、轮船、 建筑物等。
两种基本的生产模式比较
•从日→时→分→秒,L/T基本以小时为单位 •将工序时间划分为加工、搬运、检查、停滞
•平衡工序生产能力,使生产同步
Step 1 :消除/减少停滞时间
•按工程顺序联结设备,使生产流畅化 •关注信息流动过程,采用拉式生产 •应用快速作业转换SMED,减少换产停滞
•改善生产布局,缩短搬运距离
Step 2 :消除/减少搬运时间
计划生产( 计划生产(Make To Stock, MTS) )
产品的生产依据需求预测而非客户定单,在接到顾客定单前就已经完成 产品生产的生产环境。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补充存货。
定单生产( Make To Order, MTO) 定单生产( ) 定单组装( 定单组装( Assemble To Order, ATO) )
B产品
C产品
合计
生产负荷分析和调整
Step 1:将顾客需求换算为每个工序的生产需要量 : •确定基准时间,月?日?班? •从最后一道工序向前逐级推导各工序的生产需要量 •考虑每个工序的加工良品率或一次合格率 Step 2:按工序类别计算每个工序的标准生产能力 : •计算每个工序的有效工作时间(日历时间-计划停止) 产 量 • •考虑每个工序的加工标准工时、设备OEE/MTBF/MTTR OEE/MTBF/MTTR 瓶颈工序 •区分以人、设备为对象的生产能力(理论能力、当前标准) Step 3:比较各工序的需要量和生产能力,提出对策 :比较各工序的需要量和生产能力, ① 生产需要量<生产能力,追加更多订货 ② 生产需要量=生产能力,恰到好处,相互平衡 ③ 生产需要量>生产能力,加班、提高OEE、外包等 工程
粗能力计划(RCCP)
库存信息
物料需求计划(MRP)
物料清单(BOM)
可行否?
Y
短 期
最终装配计划 (FAS)
车间作业计划 (PAC)
采购计划
市场的不确定性 变异性 不确定性和变异性 不确定性 变异性是生产计划系统运作的主要障碍,这就要求生产 计划系统要不断提高它的应变能力 柔性 应变能力和柔性 应变能力 柔性。 I. II. 长期生产计划(一般5年或更长时间,每年滚动修改) 中期生产计划(一般为1年,也称为生产计划大纲或综合生产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