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孟子(圣人智慧)

孟子(圣人智慧)

孟子
一. 孔孟之间
• 自孔子卒後,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 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故子路居卫,子张居陈,澹 台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贡终於齐。如田子方、段干 木、吴起、禽滑釐之属,皆受业於子夏之伦,为王者师。 是时独魏文侯好学。後陵迟以至于始皇,天下并争於战国 ,儒术既绌焉,然齐鲁之间,学者独不废也。於威、宣之 际,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於 当世。 ——《史记·儒林列传》
心是人之“大体”,所以尽心能够知性;此乃“天之所于我者”,故 尽心、知性,则能知天。
2. 求放心
•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 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 ,求其放心而已矣。” (《告子》上)
孟子认为,“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这是说,求 知识、才能没有别的途径,而只要把他放弃(散失)掉的天赋本性找 回来就行了。
内。长楚人之长,亦长吾之长,是以长为悦者也,故谓之外也。” • 曰:“耆秦人之炙,无以异于耆吾炙,夫物则亦有然者也,然则耆
炙亦有外与?” (《告子》上)
Have A Break!
三. 尽心说
1. 尽心、知性、知天
•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 性,所以事天也。殀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尽心 》上)
恻隐之心

羞恶之心

辞让之心

是非之心

四端是人之本性的自然呈现,是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 所以孟子认为没有四端,则不能成为人。
3. 与告子的辩论
(1). 性善与性无善恶
• 告子曰:“生之谓性。” • 孟子曰:“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斋曰:“然。” • “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欤?” 曰:“然。” • “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告子》上)
(3). 浩谓浩然之气?”主曰:“难言 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 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 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 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 ,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 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 勿忘,勿助长也。(《公孙丑》上)
2. 圣人
• 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 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万章》下 )
• 孟子曰:“圣人,百世之师也……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 不兴起也。非圣人而能若是乎?而况于亲炙之者乎?”(《尽心》下 )
• 什么是“四端”? • 谈谈孟子的修养方法? • 孟子对孔子学说的发展?
• 自孔子之死也,有子 張之儒,有子思之儒 ,有顏氏之儒,有孟 氏之儒,有漆雕氏之 儒,有仲良氏之儒, 有孫氏之儒,有樂正 氏之儒。
——韩非子
• 根据《史记》和《韩非子》的
说法,孔子死后,儒家确实有 了分化。但由于文献的缺乏, 不能对他们进行认识。1993年 湖北荆门郭店一号战国楚墓出 土的竹简中有一部分是儒家文 献,填补了孔孟之间儒家的空 白。
二. 性善论
1. 人禽之辨
•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 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离娄》下)
孟子所讲的不是人与动物的相同之处,即渴饮饥食等生理上的反 应;而是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即人之为人的本性。
2. 四端
•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 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 有四体也。 (《公孙丑》上)
孟子认为扩充自己的善端,可以 塞于天地之间,这样就达到了“大丈夫 ”的境界
四. 仁政
1. 恒产与恒心
• 他主张用他自己设想的“仁政”措施,通过“井田制”的形式来推行 封建制度。
• 孟子还把他这种通过正经界,“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同上) 的主张,称之为“制民之产”,意思是要分配给农民固定的土地,使 他们“死徙无出乡”(同上)。他认为:“无恒产者无恒心”。(《 滕文公上》)
(2). 义内与义外
• 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 ”
• 孟子曰:“何以谓仁内义外也?” • 曰:“彼长而我长之,非有长于我也;犹彼白而我白之,从其白于
外也,故谓之外也。” • 曰:“异于白马之白也,无以异于白人之白也;不识长马之长也,
无以异于长人之长欤?且谓长者义乎?长之者义乎?” • 曰:“吾弟则爱之,秦人之弟则不爱也,是以我为悦者也,故谓之
2. 王政
•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 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 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公孙丑》上 )
孟子主张实行王政,反对霸政。他认为霸政是以力服人,不能使 人心服口服;而仁政是以德服人,能使人“中心悦而诚服”。
3. 养气
(1). 养心
• 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
;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尽心》下)
(2). 存夜气
• 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 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覆,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 其违禽兽不远矣。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 也哉? (《告子》上)
3. 民为贵
•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 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 粢盛既絜,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尽心》下 )
孟子看到了人民的力量,认为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够得到天 下。
五. 圣人论
1.先知先觉
• 孟子认为人生来就分为“先知先觉”和“后知后觉”。他借古人伊尹 的话说:“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万 章下》)这是说,“天”生下人类来,就是要使先知先觉的人去开导 启发后知后觉的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