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教育现状之我见

小学教育现状之我见

关于小学教育现状调查报告——平江梅仙镇小学教育现状查随着农村学龄人口的锐减,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学校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呈现了举步维艰的局面。

农村小学学校规模的不断缩小已成为农村小学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实现教育公平,促进均衡发展,采取措施彻底改变农村孩子接受教育条件最差的学校教育现状,加强基础教育薄弱环节,尽快使农村教育走出困境,为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是当务之急。

在小学实习的这段日子里,我亲身感受到了农村小学的整体面貌已发生了巨的变化,校舍砖瓦化,围墙化,花园化,学校教学的硬件设施完备,学生的学习环境优良,中心小学配备了微机室。

学校图书、文体器材、各种教学仪器也有相应的配套,学校师资队伍不断壮大。

但是随着农村学龄人口的锐减,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学校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农村小学学校规模的不断缩小,呈现了举步维艰的局面。

一、当前农村小学教育的现状农村小学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基础之一。

农村小学教育办得好坏,直接影响到中学、大学乃至整个国民的教育。

然而,农村小学教育的整体性薄弱状况一直未从根本上得到扭转,在办学方向、教育经费和师资队伍等方面还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

1.学校管理就我镇而言,我镇现有小学生4668人,分布28所学校就读,其中学生人数在300人以上的完小学校四所,而不足100人的完小校四所,人数在50人左右的村小校6所。

自95年随着撤区并乡而原有的乡教育办一并撤销近15年了,15年来对小学的管理一直处于混乱状态,早几年前是以当时的区联校人员分管,由于精力及业务能力各方面原因,管理是鞭长莫及、效果自然不好,近四年改为中学管小学,配一名小教专干,而配备的小学专干有两个片是原先老乡教育办的遗留人员,业务不熟,年龄偏大,仅能起到上传下达,收集有关学生数、订书数之类的办事员的作用,而中学从校长到老师负担重,工作量多,无暇顾及小学事务,此种管理形式对于提高小学教育质量作用不大。

学校领导班子一般由三人组成,一名校长两名主任,大多数小学都制订了相应的常规管理制度,每月组织一次或不定期的检查,检查的情况通过打分的方式公布,并与教师的奖惩挂勾,也有部分学校管理比较规范,象柘庄小学、梅仙小学,团山中心小学等小学、学校领导对教师备教辅改各个环节实施全面跟踪、监督与管理,教导处深入教室随堂听课,了解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

绝大多数学校在教学常规管理方面主要由教导主任督查,每学期两次,(期初和期末)重点检查学校各项计划、制度的制订与落实,以及老师的备、教、辅、改、考等情况,各学校基本上所有教师都有备课,不存在不备课,不布置作业和不批改作业的现象,但还是有只备主科不备小科和简案等现象。

在教研教改方面,开展的活动方式主要是互听互评的教学专题研讨等,也有不少学校一学期结束什么活动也没开展。

2.、小学生人数急剧减少随着计生工作的发展,人口出生率大幅度下降,当前农村小学的学生人数急剧减少的情况严重。

农村人口城镇化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外出就读等原因,导致农村小学的规模不断缩小。

我镇去年“创建梅仙镇教育强镇”,党委、政府、中心校在布局调整这块花大力气,把原先柘庄片的吉山小学、黄泥小学、团山片的白狄学校、填得学校、高古学校整合到就近小学就读,为解决撤并学校后带来的新一轮读书难问题,效果显著。

我镇目前学校规模太小(100人左右的完小校)按现行编制教师少,课程不好安排,目前我镇150人以下的完小校共有8所,全部是包班授课,负担重,难以提高质量。

3、小学教师结构不合理,队伍老化日益严重近几年来,由于没有教师队伍中的新增人员进入农村小学任教,导致小学教师的年龄结构老化。

另一方面学科教师结构不合理,英、美、体、音等专业学科教师缺乏,教师兼科现象较普遍。

我个人觉得这已成为制约农村小学教育发展的瓶颈。

目前.我镇小学男教师118人中55岁以上的29人占24.6%,女教师80人中50岁以上的23人占28.8%,男女合计上述比例为26.30%,5年之后上述52人将全部退休。

老年教师知识老化,对于新课程改革难以接受,因此是老观念、老教法,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全镇小学教师正规师范毕业占据比例不高,45岁以上教师占据比例大(见梅仙片调查情况)民办、代课、转业军人占据比例大,从参与业务考试情况看,参加小学语文考试36人,不及格16人,占44.4%,优秀2人。

参加数学考试72人,不及格16人,占22.2%,其中最低分23分、26分。

(07年第一次考试数据),教学能力不均衡。

因老师年纪偏大,教学能力又参差不齐,绝大部分教学方式落后,新的教学理念无法渗透其思想,大部分村小教师依然是用“一块黑板一张嘴,两只粉笔书一本”的传统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的,而学生的“学法”仍是“听、写、读、背、考”的五个阶段。

中心校也曾多次开会研究,并通报,但涉及面积太宽,效果不佳。

4、教师素质水平有待提高现在越来越多的老师只是教书匠,他们只是把教书当做谋生的手段。

有些有了一定教龄的教师平时备课就开始不认真起来。

现在的教学,给每位老师都配有一套教参,于是有些教师就综合几本教参,东抄一段西抄一段,拼作一块,自己并不做太多的思考。

若是能抄得完整有序,涵盖内容全面那也不错,可是现在的人越来越学会偷懒,他们抄的时候,东丢一段,西省一节,便少抄了许多东西,当然这也省了许多该交给学生的东西。

有些教师甚至备课连教参都懒得去整合,直接拿以前的备课本讲课,逢着要检查时便借了同事的备课本“挑灯夜抄”。

他们的备课只是为了应付检查。

备课内容抄得少的,美其名曰:“备课简洁明了。

”再说到教师改作业这块,许多教师就从班里挑几个成绩好的到办公室帮其批改作业。

而作业本上是讲了再改,答案基本上是统一的,于是只要学生拿着红笔打钩就行,到时只需老师来写个日期。

但这样教师根本就不会看到学生的作业情况。

这于学生有何益处呢?题目讲了再改,答案基本统一,那么老师也就很难知道学生究竟是哪些地方不懂,学生也就很难提高了。

老师对那些被叫来帮忙改作业的学生说是为了锻炼他们的能力,其实是为了减少自己的工作量。

当然,这也不能绝对地说对学生没有半点好处。

老师自己轻松了,便有很多闲暇去逛街打牌了。

再举一例说说语文老师改作文吧,县教育局对老师们的要求是眉批尾批,但如果每本都那样做就会占用教师很大一部分时间,虽然那样批改作业是老师的职责。

自此,一些老师要么偷懒,要么一本都不改,等到学校抽查时便将抽查的几本细细改了,应付上级——其实这也从另一方面体现出我国当前普遍存在的一个弊端:检查之前先吭声,这不明摆着要看假象吗?!当然,这是个社会问题,不是一两天一两个人就能改变得了的——要么就草草地看了,胡乱打个等级,然后作一些内容空洞的尾批,这样不负责任的行为只会是误人子弟!在小学教育上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问题,首先是某些老师师德不高,不爱岗敬业,只把此职业当做捧稳饭碗的一个手段,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有其社会根源。

今天是市场经济时代,就从我们整个社会的精神面貌来说,对名利和物质享受的追求愈益狂热,而对学识的忽视非常严重。

学识只是成了一些高官及有钱人装点门面以示其品位高雅的工具,整个社会对学识的不尊重以及对教师的不尊重导致一些教师的心态也相应发生了改变;再者,教师的工资待遇及其他福利也并不高,这也使一些教师产生了付出与回报不均等的认识,从而认为认真地为教育事业献身不值;第三,许多家长根本不把读书当回事。

很多家长自己没多少学识却当了老板腰缠万贯,于是他们便奉行“读书无用论”,在他们看来,有钱才是硬道理,只要让孩子学会经商就够了,至于成绩好于差,表现好于坏,他们都不在乎。

既然家长都不在乎,老师又何必去为他们的孩子着急呢?于是又有一大批孩子被老师放弃了;第四,很多家长很势利,当某个老师教其孩子时便百般殷勤,一旦不交了,态度便立即冷了下来。

若学生是个好的,老师便会照顾他一下,倘若是个成绩差的,反正以后也不会记住自己,反正也考不上重点中学,便认为也没有太大必要为其付出了;第五,现在的学生很多缺乏一颗感恩的心。

当自己考上大学功成名就之后把老师尤其是小学老师忘在了一边,他们认为自己的成功全是凭自己的天资禀赋,与老师并无太大关系。

在现代社会,若说只求付出不求回报那是不可能的,除非是个圣人。

付出了却又得不到回报,这会造成很多教师心理失衡,便觉得认认真真呕心沥血地做和吊儿郎当都是得不到回报,何必去认真呢,还不如自己多玩一下;第六,有些地方小学升初中不用考试,全部可以去读,如此一来,更是没动力了。

5、教育设施设备落后,教师使用电教平台技能有待提高目前很多农村小学还是采取“一本教案一支粉笔一堂课”的传授模式,现有的教育教学设施设备落后。

优质教育资源的缺乏,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

我镇通过“创强”,各完小的教学设施设备得到长足的完善,中心小学配备有多电脑室。

但要使先进的教育设施设备发挥作用,教师使用电教平台的技能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6 、应试色彩浓郁,师生不堪重负受到当前中国教育体制的影响,在高考这一指挥棒的指引下,几十年来农村小学的教师一直走不出应试教育这一怪圈,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在学年末均组织统考,进行排名。

在加上人事制度的改革,于是教师们也顾不上素质教育,一味“汗水加时间”。

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变成考试的机器每天面对着成堆的试题。

7、教育教研落后,素质教育难以实施农村基础教育师资力量本来就薄弱,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更需要方法理论上的指导,但受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教师缺乏有效地培训。

校本培训的开展工作仍需进一步加强,按《湖南省义务教育课程(实验)》计划设置表,小学一、二、三、四年级每周开设艺术4节、音乐2节、美术2节共计8节,每周课时1、2年级26节的30.1%,3、4年级30节的26.7%,而小学基本上没有专业的音、体、美老师,因此这些课程的开设流于形式。

另外,小学三年级开设2节英语课,小学基本上没有专职英语教师,全部由中学英语教师下放轮流上课,效果不佳。

农村小学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学科课程又多,每位教师要教七、八门课程,备十几本教案,备课、讲课、批改、辅导、考试。

班级管理、安全,特别是安全,家长担心、教师操心、学校提心吊胆,教师不得不在安全工作上花费更多的精力,“安全第一”成了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教师全员集中教研、课程辅导无法进行,哪怕是半天时间都不敢安排,生怕出现意外。

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校本培训、政治学习只能是挤时间、抢时间,几乎没有空闲时间去钻研新课程改革,去开展教研。

因而造成不少教师忙于应付,手忙脚乱,心力交瘁,教研、教学相脱离,教研活动、校本培训效果欠佳。

许多教师依然是“经验型”、“辛苦型”。

“研究型”、“创造型”教师在农村微乎其微,少之又少。

农村基础教育师资力量本来就薄弱,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更需要方法理论上的指导,但受经济条件和安全等因素的影响,教师缺乏有效的培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