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础教育现状

基础教育现状

基础教育与我们的使命
摘要:
基础教育是为所有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一般教
育或普通教育,是以提高整个国民素质为目标而进行的教育,它是整个国民教育的基础环节。

在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基础教育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我国的教育历史悠久,传统教育理念博大精深。

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事业有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教育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2006年,全国大部分地区已经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形式多样的成人教育和民族教育也得到很大发展。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楚地看到我国基础教育的种种弊端。

那么,当今我国基础教育究竟存在着哪些问题?我在一篇文章中看到过:当今的教育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即:“学生真苦,教师真累,教育问题真严重。

”天天喊减负,负担却越减越重。

天天喊反对应试教育,应试教育却越演越烈,天天喊反对乱收费,乱收费却屡禁不止。

国家减免了基础教育学生的学杂费,但有的学校变着法儿让学生和家长掏腰包。

每个青少年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教育的目的是全面提高青少年的政治思想素质、业务能力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使受教育者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国家的建设人才。

然而,我国基础教育现状是培养过程单纯追求高分数、高升学率,为了高升学率不惜实行“魔鬼训练”。

以牺牲青少年身体和心理健康为代价,完全忽视了学生们的个性发展。

为什么我们国家与诺贝尔奖无缘?我国科技国际竞争力落后于经济国际竞争力。

在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效率方面,我国从事研究与发展的总人数和企业研究与发展总人数均列世界前4名,而我国科学研究和专利指标的国际竞争力分别为世界的第32位和第21位。

由此看来,如果不及时采取有力措施大幅度提高国家创新能力,势必影响我国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地位。

而改变这一现状必须从基础教育做起,我们的基础教育出现了严重的创造力危机!
1.培养学生方法不当。

一些国外的专家学者,很头疼在我国的大学院校里开讲座,为什么?因为我国的大学生没有积极踊跃发言的习惯,我们之中的大多数人甚至缺乏在大庭广众之下开口说话的勇气,缺乏在众人面前流畅自如地发表自己见解的能力。

这些专家希望同学们把自己的疑问提出来,然后他们进行解答,让这个讲座的气氛变得活跃、激烈。

但是恰恰相反的是,同学们从不提问,只要专家一开口讲话,下边就开始奋笔疾书、埋头苦记。

其实这不能怪我们大学生,当众发言这些能力应该在小学就着于培养,然而我们的教育是这方面的能力在上小学的时候就被严格规范的课堂纪律给扼杀了。

我们的学校教育恰恰是在孩子最有勇气发表见解的时候压制了他们的表达欲,也正是在他们最有可能培养自我表达能力的时候限制了他们的表达机会。

比如说,课堂发言必须举手这一纪律,当老师提出问题,学生们必须举手。

老师点到谁谁就回答,但是有些同学有不同观点,或是认
为有比其他同学更精彩的回答,但老师没有点到,他就不能回答,如果有同学自由发表意见则被视为是扰乱课堂纪律,这就无形地消灭了学生的表达欲。

还有的是学生问题回答错误被老师批评,使一些学生不敢回答问题。

其实,从学生的个体角度来看,能够自由发表见解并及时与他人沟通有利于思维的流畅性,这无疑会提高听课的效果,让学生自由发言是利大于弊。

但是,严格的教学要求在消灭儿童的学习错误的同时也消灭了他们的好奇心、表达欲和主动思考的积极性。

2.应试教育的缺陷。

人才,尤其是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民族振兴的关键。

中小学教育,作为启蒙教育和基础教育,是孕育创造性人才的摇篮。

然而,在“应试教育”主导学校办学思想,高考升学率仍然被中学当作指挥棒的状况下,我国中小学的人才培养质量令人心焦。

人们从把孩子送进小学校门那天开始,就希望孩子好好学习,争取日后考上大学。

大多数中学校长从到位的那天起,无不为“升学率”这个无型的桎梏时时困扰心头而惶惶不安。

一些地方为了“提高教学质量”竟然将音乐、美术及活动课全部砍掉,连学生的星期天都被占用作为补课迎考的时间。

这种为应试而学,为应试而教的现象在中国普遍存在。

在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国家创新工程业已启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我们的教育一方面呼唤着应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诸多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仍是以升学为目标的“应试教育”,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及创新意识的培养;一方面是社会对教育的投入越来越大,个体受教育的时间越来越长,另一方面教育
仍被多数人视作为“谋生”教育、“跳农门”教育。

如此基础教育,后果不能不令人心忧!
3.教师整体素质不高。

在一所小学里,老师正安排孩子们练习画画。

老师踱到一个男孩身旁,看看他所创作的意愿画。

画上有一棵茂密的大树,一座尖尖的房子,几个穿花裙子的女孩;天上有小鸟,有白云,还有太阳。

突然,令老师吃惊的是,孩子正用绿色颜料涂画太阳。

老师摸了摸孩子的头,用非常和蔼的声音对他说:“你画的不错,可你的太阳涂色不对,红太阳,红太阳,太阳应该是红色的呀。

再画一张好吗?”孩子瞪大眼睛望了望老师,继续涂他那绿色的太阳。

老师有点不悦,略带责备的口吻说:“听老师话,将太阳改成红色!”这是一位教学工作非常负责的教师,她关心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希望孩子们将来有所作为。

因此,面对绿色的太阳,她不能不批评指正孩子。

但是,从创新教育的观点看,这位好心的教师的批评是令人遗憾的。

她太习惯按照成人的思维模式去思考问题并得出结论,而忽略了孩子的眼光去看世界,从孩子的心理去想问题。

且听这个孩子在课后是怎样解释的吧。

他说:“今年夏天太热了,要是太阳也像大树一样是绿色的,天气就会凉快了。


这就是孩子童真、童趣和异想天开!这就是孩子以其独特的视角去看世界,并希望寻求到的异乎寻常的答案!而许多看似有悖常理、常情的想法、做法,一经孩子的诠释便立即变得合情合理。

使成年人在瞠目结舌之后又自愧不如!这就是对我们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就
是要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

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要敢于培养一批画“绿色太阳”的创新人才。

说到这,我又想起一故事:一天,学生折了校园的花。

教师见了,说:“你为什么要折花?”学生说:“因为我爱花。

”教师说:“古人说爱花人不折花。

可见你不是真正的爱花。

”学生说:“老师,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说‘晋陶渊明独爱菊’。

看来陶渊明是爱菊的吧?”
“当然。

”老师说。

“可是,陶渊明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

他只说了折了菊花,能说他不爱菊吗?”
假如说我们是这位老师,我们该怎样回答?所以说,教师不仅仅是教书、育人,更重要的是自强!
“创新教育”并不是时髦动听的理论口号,而是迫在眉捷的现实需要。

创新意识较强的教师易于及早发现创造力较强的学生。

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往往能促使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每一位有责任心和使命感的语文教育工作者,理应为我国基础教育不懈探索,不断创新,以回答21世纪的热切呼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