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宅”现象的调查报告

大学生“宅”现象的调查报告

大学生“宅”一族,何去何从?
——大学生“宅”现象的调查分析
摘要:网络的发展及普及迅速催生了“御宅族”这个的群体,宅文化在全球悄然兴起,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也纷纷加入这一行列,成为当代的“宅男宅女”。

校园“宅”现象,引发大众的思考和讨论,于是,我们小组以此为调查主题,在广州各大高校进行问卷调查,希望借此调查更好地了解现今大学生“宅”现象的现状、成因及其影响,进而对大学生“宅”现象进行更好的引导。

关键词:大学生宅现象宅原因出“宅”之道
当代大学生宅现象概述
这次,我们小组主要是对广州各大高校的大学生进行调查,共发出问卷170份,回收问卷170份,回收率达100%。

调查对象涵盖了大一至大四所有的年级,包含了文科、理科、工科的专业。

一.大学生对宅的定义模糊,存在矛盾
“宅男宅女”又被称为“御宅族”,是专指那些热衷于动画、漫画、电子游
戏,以至于足不出户的人。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逾六成的学生对“宅”
是一般了解,只有27.6%的学生对宅是十分了解,55.9%的学生认为不外出
活动,一有空就窝在宿舍就算宅。

近一半的学生对宅持否定态度,认为宅
不健康,会让人失去活力和动力,导致社交能力的下降,但同时也有46.5%
的学生认为自己可能是一个宅男或宅女,14.1%的学生明确表示自己就是一
个宅男或宅女,只有36.5%的学生认为自己不是一个宅男或宅女,通过交互
分析(见附录),我们发现,大学生对“宅”存在着矛盾的认识。

这也就表
明,大学中宅现象还是普遍的,值得我们去探讨。

二.大学生“宅’现象在性别、专业、城乡、是否独生上的差异不显著
为了验证不同性别、不同专业、城乡差异、是否独生之间的学生是否在“宅”
行为上是否存在差异,我们对样本进行了交互分析(见附录),结果显示,
“宅”的行为在性别、专业、城乡、是否独生上的差异不明显。

“宅”是一
种普遍的行为,不局限于经济的发展状态,也不是特定的人群的特定行为,
它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产物,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高校具有普遍
的影响力。

三.生大学“宅”现象原因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
1.客观原因: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电脑的普及。

近年来,电脑不断普及,
各高校的校园网络也在不断完善,为大学生的“宅”生活提供了载体。

通过调查发现,除正常的休息时间外,41.8%的大学生白天呆在宿舍的
时间大约是3小时以上。

而在宿舍的时候,92.4%的大学生会选择上网。

网络的发展是大学生“宅”现象繁衍的重要基础。

现实的压力,逃避现
实是大学生选择“宅”的另一原因。

调查显示,,41.2%的大学生觉得“宅”
的原因是现实的压力太大。

当代大学生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在学业,就
业,情感方面都容易遇到挫折,重重的压力,使得大学生宁愿躲在自己
的世界里,在宿舍里尽情的做自己想要做的事,而暂时逃避外面世界的
压力。

大学宽松的课程设置和充裕的时间为大学生“宅”提供了便利。

在中国的大学里,大学对学生的管理较宽松,课程不多,且没有父母的
管教,没有升学的压力,大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支配自己的时间,行动自
由,不受约束。

这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时间在在宿舍,宅在自己的世
界。

2.主观原因:性格内向,不善交际。

调查发现,68.8%的大学生认为“宅”
的原因是性格内向,不自信,自卑心理作怪。

46.5%的大学生认为“宅”
的原因人际关系差,没有朋友可以陪伴。

一些大学生由于自身的性格较内向,不擅长与人交际,感觉到与人交流是一件困难的事,长此以往,他们便把自己的内心封闭起来,“宅”在宿舍,生活在狭小的圈子里。

懒是大学生“宅”的另一重要原因,调查也发现。

70%的大学生认为“宅”
的原因是懒惰,觉得在宿舍比外出更舒服。

用一些宅人自己的话说,就是呆在宿舍就可以解决的事,干嘛还要出去呢?72.4%的大学生在宿舍会使用QQ等聊天工具聊天,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他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与朋友交流,网上购物,满足自己的需求。

没有明确的目标也是大学生“宅”的重要原因。

调查显示:74.7%的大学生在宿舍时候会选择睡觉。

很多学生进入大学以后,无法适应大学生活,迷失了自己,觉得生活很无聊,没有什么奋斗的目标,找不到前进的动力,正好为他们“宅”
在宿舍提供了理由。

大学生“宅”现象的评价及“出宅”之道
调查发现,对于外出活动,38.2%的大学生觉得新奇且有趣,30.6%的大学生觉得是锻炼的好机会,只有10%的大学生觉得无聊、很累。

而在外出活动的原因时,56.5%的大学生表示他们外出活动的原因是自己需要,74.1%的大学生表示他们拒绝外出活动是因为有其他重要的事情要做。

认为“宅”
有很大好处的只占2.4%,37.1的大学生认为“宅”没有好处。

对学校里的“宅男宅女”,大家评价褒贬不一,我们认为。

作为大学生,我们要在正确的看待“宅”的基础上“宅”,既能“宅”出水平,“宅”出精彩。

又能随时做好“出宅”的准备。

一.大学生“宅”现象是当今大学生群体寻求自我,实现自我的一种新方式,应正确看待“宅”现象。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网络技术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追求也不尽相同。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出现“宅”现象是各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当今大学生群体追求自我,实现自我的一种方式,本身无可厚非。

大学生通过“宅”这种特有的方式,在网络世界中舒缓压力,寻求快乐。

更大限度的获取各种资讯、资源,在自己热衷的事物上,专心致志,努力探求。

我们不能把“宅”完全等同于是一种消极的避世的方式,才能更好的了解“宅”一族,让“宅”
向着良性发展。

二.目前“宅”现象大多不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应适当的引导。

大多数大学生“宅”在宿舍,不出外锻炼,不规律的饮食、作息,会让
很多大学生的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引发诸如肥胖、近视、腰椎病
等,不利于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再者,长久“宅”在宿舍,缺乏与人面
对面的交流沟通,会使大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大大下
降,不利于大学生社会生存能力的培养,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发展。

对此,学校应加强引导。

首先,学校应多开展各类有益的活动,帮助“宅”一
族走出宿舍。

学校可以定期开展一些交流会,或请一些专家来开展关于
大学生生活规划、大学生就业与人生规划等的座谈会,鼓励学生多与外
界接触,必要时,也可采取强制的形式;再者,学校应加强大学生的素
质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鼓励大学生
要走出宿舍,走进社会,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最后,学校应成立
一些专门的心理辅导机构。

开展专业的心理辅导,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
挫折,正视自己,勇敢地面对困难。

三.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建立明确的目标
现在很多大学生,整天无所事事,被动的生活,学习。

大部分“宅”一族在宿舍只是看看电影,玩玩游戏,对生活没有热情,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他们没有目标,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大学生应结合自身实际,确定自己的目标。

每个人内心都装有自己最想要的东西,细细地聆听内心的呼唤,做一个有明确目标的人。

这样,即使是面对网络,大学生也能更加合理地利用,给自己安排适当的上网时间,调整自身的行为习惯。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的博士生导师罗非曾说过,“作为大学生,把自己‘宅’起来是不合适的。

当然,我这里并不是说的‘宅’的行为不好。

各种行为方式,只要不影响他人,又不损害自己的身心健康,都是无可厚非的。

但人的心理、性格、能力的培养,有一部分是在青年到中年时期完成的。

大学生如果过早把自己‘宅’了起来,那么,他可能永远丧失了利用大学这种当代中国青年可以进行群体社交活动的重大场合的机遇,这对于心理和性格的发展都是很不利的。


最后,我们希望此次的调查分析,能引起有关学校及其学生的重视,正确的看待“宅”现象,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引导“宅”一族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既能有选择的“宅”,“宅”的有思想,又能够随时出“宅”,融入社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