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宅现象调查分析报告一、调查目的网络的发展及普及迅速催生了“御宅族”这个群体,宅文化在全球悄然兴起,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也纷纷加入这一行列,我国的在校大学生逐渐成为“宅人大军”中的主力。
大学校园有越来越多的人在没课的时候宅在宿舍,更有甚者为了宅而逃课。
他们的电脑几乎二十四小时开机,被用来聊天、逛论坛、看网页、打游戏、写博客、看视频、网上购物等等。
他们饮食不规律,常吃零食、泡面,或让同学带饭。
也有人宅在网吧,饿了叫外卖或在网吧买泡面,困了就躺在椅子上休息。
还有一些专业的学生,学习要通过电脑完成,所以经常坐在电脑前不动弹。
在大学食堂,经常可见穿着拖鞋睡衣、头发散乱的学生去打饭。
这种宅的状态甚至还延续到家中,很多大学生寒暑假也宅在家里,宅的内容无非还是睡觉、上网,有的人除了吃饭、上厕所就是躲进自己的房间,很少与父母交流。
“放假了我成了宅男”、“天冷,我在家宅了一个星期了”,“宅男OUT(过时)了,被窝男出现了”之类的帖子在网上比比皆是。
从学校到家,从宿舍到起居室,变换的是空间距离,不变的是这些大学男女难以自拔的“宅”生活。
像这种校园“宅”现象,引发了众人的思考和讨论,不少家长也为此与孩子争执过。
于是,我们小组以此为调查主题,提出了“大学生宅现象调查分析报告”这个实践课题。
二、人员组成和分工组长: XXX 负责做网上调查问卷,走访当地大学组员: XXX 负责上网搜集有关资料,打印材料,组织资料XXX 负责编写报告,修改报告,编制表格XXX 负责采访同学,统计数据,对调查报告进行分析三、调查方法1随机抽样法:采取问卷的方式,在网上通过同学们的配合,得出数据。
2观察法:我们在宿舍观察留在宿舍的人数,还有中午在饭堂的人数从而得出数据。
3访谈法:我们通过随机的方式,采访同学,得出数据四、调查过程我们调查小组召开“关于大学生宅现象的调查报告”讨论。
制定了调查的初步方案和分工,然后讨论决定展开本次调查。
我们采用调查方法有:观察法,访谈法,还有随机抽样法。
最后把获取到的资料进行整理总结。
五、调查结果1、本校学生一天“宅”情况调查表整天基本上不外出宿舍 56%您认为总呆在宿舍里是( )的事情很享受很舒服 15% 无所谓好坏 85%2、“宅现象”在性别、专业等方面的差异男女生比例44%:56%您的专业属于理科社会科学类工科人际交往类其他34% 14% 24% 2% 26%3、您目前所从事的工作或实习属于:开放式,能跟很多人打交道封闭式,几乎与人隔绝有个固定的小交际圈 60% 4% 36%4、您大学时代的专业课任务繁重吗很繁重繁重差不多清闲很清闲8% 26% 50% 10% 6%5、您大学时代是否内向很内向有点内向中等有点外向很外向12% 20% 30% 20% 18%6、“宅现象”对学生平时生活的影响您大学时代经常参加学生组织的活动吗从不偶尔经常非常热爱并积极组织4% 50% 30% 16%7、您大学时代对参加社交活动的态度带头组织自愿跟着去虽然不想去但不好意思拒绝经常拒接参加18% 62% 18% 2%8、您大学时代每周的运动时间为2小时以下2-4小时 4-6小时76% 21% 3%9、您大学时代的交际圈子如何很广泛跟大家也很要好很广泛但大部分泛泛之交不广但很知心很窄没什么好朋友26% 48% 24% 2% 10、您大学时代和其他人交流时主动乐观被动但喜欢交流喜欢交流但不擅长有点不耐烦,浪费时间30% 20% 16% 6%看是什么类型的人28%11、“宅现象”的原因、好坏分析您认为导致大学生“宅人”群体出现的学校因素有活动不够丰富,满足不了学生们的需要活动场地不足57% 39% 52%学校的课程或老师讲课很无趣,所以宁愿“宅”不愿去上课35%12、您大学时代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是否已经明确有明确的规划大概知道职业方向很迷茫10% 52% 38%13、您认为您学校大学生宅的原因有哪些学校地理位置不好,缺少娱乐和人文建设认识的人少,没有集体活动,不懂玩52% 54% 52%找不到志趣相投的人生活费限制功课太多没得玩40% 14%大学不需太多社交而应多读书,充实自己 20%便捷服务(如外卖、网购等)太方便,滋生惰性 28%14、您认为宅对大学生有什么好处放松身心自主学习时间多避免被人骗熟悉电脑等操作运行30% 44% 10% 38%虽足不出户但可以掌握世界信息节省生活费没有好处40% 64% 24%15、您认为宅对大学生的坏处交际能力下降身体素质差生活懒散与身边的人关系疏远88% 80% 80%5、分析讨论(1)大学生对宅的定义模糊,存在矛盾“宅男宅女”又被称为“御宅族”,是专指那些热衷于动画、漫画、电子游戏,以至于足不出户的人。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逾六成的学生对“宅”是一般了解,只有27.6%的学生对宅是十分了解,55.9%的学生认为不外出活动,一有空就窝在宿舍就算宅。
近一半的学生对宅持否定态度,认为宅不健康,会让人失去活力和动力,导致社交能力的下降,但同时也有46.5%的学生认为自己可能是一个宅男或宅女,14.1%的学生明确表示自己就是一个宅男或宅女,只有36.5%的学生认为自己不是一个宅男或宅女,通过交互分析(见附录),我们发现,大学生对“宅”存在着矛盾的认识。
这也就表明,大学中宅现象还是普遍的,值得我们去探讨。
(2)大学生“宅’现象在性别、专业、城乡、是否独生上的差异不显著为了验证不同性别、不同专业、城乡差异、是否独生之间的学生是否在“宅”行为上是否存在差异,我们对样本进行了交互分析(见附录),结果显示,“宅”的行为在性别、专业、城乡、是否独生上的差异不明显。
“宅”是一种普遍的行为,不局限于经济的发展状态,也不是特定的人群的特定行为,它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产物,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高校具有普遍的影响力。
(3)大学生“宅”现象原因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客观原因: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电脑的普及。
近年来,电脑不断普及,各高校的校园网络也在不断完善,为大学生的“宅”生活提供了载体。
通过调查发现,除正常的休息时间外,41.8%的大学生白天呆在宿舍的时间大约是3小时以上。
而在宿舍的时候,92.4%的大学生会选择上网。
网络的发展是大学生“宅”现象繁衍的重要基础。
现实的压力,逃避现实是大学生选择“宅”的另一原因。
调查显示,,41.2%的大学生觉得“宅”的原因是现实的压力太大。
当代大学生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在学业,就业,情感方面都容易遇到挫折,重重的压力,使得大学生宁愿躲在自己的世界里,在宿舍里尽情的做自己想要做的事,而暂时逃避外面世界的压力。
大学宽松的课程设置和充裕的时间为大学生“宅”提供了便利。
在中国的大学里,大学对学生的管理较宽松,课程不多,且没有父母的管教,没有升学的压力,大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支配自己的时间,行动自由,不受约束。
这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时间在在宿舍,宅在自己的世界。
主观原因:性格内向,不善交际。
调查发现,68.8%的大学生认为“宅”的原因是性格内向,不自信,自卑心理作怪。
46.5%的大学生认为“宅”的原因人际关系差,没有朋友可以陪伴。
一些大学生由于自身的性格较内向,不擅长与人交际,感觉到与人交流是一件困难的事,长此以往,他们便把自己的内心封闭起来,“宅”在宿舍,生活在狭小的圈子里。
懒是大学生“宅”的另一重要原因,调查也发现。
70%的大学生认为“宅”的原因是懒惰,觉得在宿舍比外出更舒服。
用一些宅人自己的话说,就是呆在宿舍就可以解决的事,干嘛还要出去呢?72.4%的大学生在宿舍会使用QQ等聊天工具聊天,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他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与朋友交流,网上购物,满足自己的需求。
没有明确的目标也是大学生“宅”的重要原因。
调查显示:74.7%的大学生在宿舍时候会选择睡觉。
很多学生进入大学以后,无法适应大学生活,迷失了自己,觉得生活很无聊,没有什么奋斗的目标,找不到前进的动力,正好为他们“宅”在宿舍提供了理由。
( 4 )大学生“宅”现象是当今大学生群体寻求自我,实现自我的一种新方式,应正确看待“宅”现象。
调查发现,对于外出活动,38.2%的大学生觉得新奇且有趣,30.6%的大学生觉得是锻炼的好机会,只有10%的大学生觉得无聊、很累。
而在外出活动的原因时,56.5%的大学生表示他们外出活动的原因是自己需要,74.1%的大学生表示他们拒绝外出活动是因为有其他重要的事情要做。
认为“宅”有很大好处的只占2.4%,37.1的大学生认为“宅”没有好处。
对学校里的“宅男宅女”,大家评价褒贬不一,我们认为。
作为大学生,我们要在正确的看待“宅”的基础上“宅”,既能“宅”出水平,“宅”出精彩。
又能随时做好“出宅”的准备。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网络技术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追求也不尽相同。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出现“宅”现象是各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当今大学生群体追求自我,实现自我的一种方式,本身无可厚非。
大学生通过“宅”这种特有的方式,在网络世界中舒缓压力,寻求快乐。
更大限度的获取各种资讯、资源,在自己热衷的事物上,专心致志,努力探求。
我们不能把“宅”完全等同于是一种消极的避世的方式,才能更好的了解“宅”一族,让“宅”向着良性发展。
六、整改措施(倡议)1.目前“宅”现象大多不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应适当的引导。
大多数大学生“宅”在宿舍,不出外锻炼,不规律的饮食、作息,会让很多大学生的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引发诸如肥胖、近视、腰椎病等,不利于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再者,长久“宅”在宿舍,缺乏与人面对面的交流沟通,会使大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大大下降,不利于大学生社会生存能力的培养,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发展。
对此,学校应加强引导。
首先,学校应多开展各类有益的活动,帮助“宅”一族走出宿舍。
学校可以定期开展一些交流会,或请一些专家来开展关于大学生生活规划、大学生就业与人生规划等的座谈会,鼓励学生多与外界接触,必要时,也可采取强制的形式;再者,学校应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鼓励大学生要走出宿舍,走进社会,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最后,学校应成立一些专门的心理辅导机构。
开展专业的心理辅导,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挫折,正视自己,勇敢地面对困难。
2.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建立明确的目标现在很多大学生,整天无所事事,被动的生活,学习。
大部分“宅”一族在宿舍只是看看电影,玩玩游戏,对生活没有热情,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他们没有目标,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大学生应结合自身实际,确定自己的目标。
每个人内心都装有自己最想要的东西,细细地聆听内心的呼唤,做一个有明确目标的人。
这样,即使是面对网络,大学生也能更加合理地利用,给自己安排适当的上网时间,调整自身的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