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社会保障1第一章社会保障的产生与发展
社会保障1第一章社会保障的产生与发展
保障无劳动能力、无人赡养、无经济来源 者的最低生活需要
社会救 济(面 向贫困 群众)
保障因天灾、人祸而暂时陷入生活困境的 个人和家庭的最低生活需要
保障生活水平低于国家最低生活水平的个人 和家庭的最低生活需要
女职工生育期间基本生活的生育保险
退休职工基本生活的养老保险
社会保
险(面 向工薪
死者及其遗属的社会保险
•
2)政府承担社会保障最富规模经济,可以降低分
散化保障的过高的执行成本。
•
3)社会稳定和经济增长是社会的基本目标,政府
有运用社会保障寻求稳定和参与发展的内在动因。
• (2)社会保障得以实施的依据和保证是相应的社会立 法。
• (3)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是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形成 的社会基金,用它来支付保障费用。
救济是通过制造歧视和不平等来实现的。(临时性的,非制 度化)
评价
• 1.性质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施舍 • 2.根本目的是防止被统治者反抗 • 3.保障项目极端有限 • 4. 保障水平低下 • 5.保障效果不良
3.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 (1)社会保险制度产生的背景 • 现代社会保障最早产生于德国,有特定的
•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概念、特点和功能 • 二、社会保障的学科性质与理论框架 • 三、社会保障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 四、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 五、中国社会保障的产生和发展
1、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背景条件
(1) 社会保障的历史渊源 原始社会——人们共同劳动,互济互助 封建社会——以血缘关系的家庭亲友保障 工业革命——工人阶级的出现,提供社会保障
• (3)研究社会保障的保证程度和公平与效率相应关系等, 以实现社会成员风险互济的原则
• (4)研究社会保障对促进国民生产力,物质和精神文明 建设,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稳定社会等方面的作用,提供 政策参考。
• 2、任务
首要任务就是研究人的基本的生存与生活的满 足程度,找出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进 而采取积极的政策和预防措施,以实现社会的协 调发展。
本章小结
(3)当前世界存在多种不同的社会保障模式。按资金筹集和 费用分担方式可划分为四种类型:“投保资助”型、“福利 国家”型、“国家保险”型、“强制储蓄”型。它们的主要 区别在于国家、单位(企业、事业等)和个人三者的权利、 义务关系不同,即三者在资金供给和费用分担方面的责任不 同。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就着手 建立社会保障制度。1951年2月正式颁布了《劳动保险条例》, 据此建立的企业职工社会保险制度和后来建立的机关、事业 单位工作人员的社会保险制度,以及社会救济、社会福利、 社会优抚制度和互助组织等,构成了新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概论
第一章 社会保障制度的内涵、产生与发展
•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概念、特点和功能 • 二、社会保障的学科性质与理论框架 • 三、社会保障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 四、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 五、中国社会保障的产生和发展
•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概念、特点和功能 • 二、社会保障的学科性质与理论框架 • 三、社会保障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 四、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 五、中国社会保障的产生和发展
• (1)“投保资助”型社会保障模式
– (一)代表国家:德、美、日 –(二)特点:
1、雇主、雇员共同缴费,大多各为1/2,国家适当支持 • 2、权利和义务相结合 • 3. 财政转移支付资金较少 • 4、 社保资金在社会成员之间调剂使用——互助互济 • 5、社会保障水平低
• (2)“福利国家”型社会保障模式
1 新中国成立前的社会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国民党政府虽数次提出创办劳工保险,并 公布过一些有关的法令,如《暂行工厂通则》(后改为《工厂条 例》)和《监察工厂条例》等,但由于军阀割据、政局不稳、政令 不畅,各地均未认真执行。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 ✓1934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宣布八小时工作制,规 定最低限度的工资标准,创立社会保险制度与国家的失业津贴,并 宣布工人有监督生产之权。 ✓1940年,陕甘宁边区制定了《陕甘宁边区劳动保护条例》,晋察 冀根据地制定了《边区政府工作人员伤亡褒恤条例》。 ✓1948年,东北行政委员会在东北解放区颁布试行了《东北公营企 业战时暂行劳动保险条例》。这是人民政权的第一个统一制度、统 一管理的劳动保险制度,开创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保障事业 的新纪元。
产生的条件。
• (2) 社会保障产生的经济条件
• 社会经济贫困是社保制度建
• 自然经济——家庭保障
•
商品经济——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生产社会化的大规模经济。
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优胜劣汰
市场经济发展的周期性(经济危机——内需不足
•
企业破产,工人失业
(3 )社会保障产生的社会政治条件
补补 充充 养医 老疗 保保 险险
企 业 福 利 计 划
人寿保险
商业人身保险
健康保险
养老保险 医疗保险 失业保险 工伤保险 生育保险
自然灾害救济 贫困救济
烈军属抚恤救助
退伍军人安置
退休军人安置
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本章小结
(1)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经济、政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是社会化生产、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客观需要。在市场经济 运行中,存在着多种风险,如人的生、老、病、死、失业、 伤残等,这些风险集中到社会上会成为社会问题,整个社会 因此可能发生冲突和动荡。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对人们遇到 的风险、遭受的困难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矛盾可以起到某种 化解作用。社会保障制度是市场经济社会的“减震器”和 “安全网”。 (2)社会保障制度萌芽于社会救济、互助组织、商业保险之 中,真正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从社会保险制度的建 立开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保障制度进入了以高福 利为特征的全面发展阶段,但也由于“成熟过度”而弊端丛 生,从而进入改革和发展的新阶段。
背景:
• ▲俾斯麦宰相奉行“铁血政策”
▲马克思主义思想在德国的传播 ▲工人互助组织的出现 ▲德国新历史学派(讲坛社会主义学派)的出现 ——德国1883年5.31《疾病社会保险法》的颁
布,是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标志。
• (2)欧美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诞生 • (3)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
4、 社会保障制度的全面发展——多种投资 模式的形成
险学等技术。 • 因此,应该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在多种学科的基
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独立的、交叉的、处于应用 层次的社会学科。
2、社会保障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 社会保障的基础理论问题——结构理论, 基金理论等。
• 社会保障的政策实务问题——各个项目的 政策及实务研究。
• 社会保障的管理理论问题——社会保障的 法制理论,管理体制,财务制度和统计制 度,监控问题等。
•
稳定社会
•
调节经济
•
保障劳动力的再生产
• (2)社会保障对个人具有保障功能
•
保护弱势全体
•
解除劳动者的忧虑和恐惧
•
减轻家庭其他成员的负担
• 3、社会保障对企业具有保障功能 • 在人才争夺战略中处于优势地位
• 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 • 可以分摊企业的风险 • 获得延税优惠或税收减免
• 可以为企业、整个社会投资聚集数量庞大的资产
•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概念、特点和功能 • 二、社会保障的学科性质与理论框架 • 三、社会保障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 四、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 五、中国社会保障的产生和发展
• 1、研究对象
• (1)从社会发展总体出发,研究以人为中心的基本生存 和生活条件的保证程度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 (2)研究社会保障与国民收入、分配之间的协调发展关 系,以实现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平衡发展
– (二)特点:
• 1、受保人不缴费任何保险费
• 2、社会保险待遇偏高 (退休金站工资的70以 上)
• 3、权利与义务不对称,保险待遇不与缴费多少 相关联, 而与劳动贡献挂钩。
4、财政转移支付资金较多
• (4)“储蓄保险”型社会保障模
– (一)代表国家:新加坡
– (二)特点:
• 1、新加坡公积金制度是以公积金制度为主体, 以其它保障措施为辅助的、综合性社会保障 体 系。
2 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
• (1)思想萌芽
• 古代:人类对理想社会的探索包含了十分丰富的 社会保障思想。
中国:孔子——“大同思想” 西方:柏拉图《理想国》 英国:托马斯.莫尔 《乌托邦》 意大利人:康帕内拉 《太阳城》
(2)制度萌芽:
• ▲社会成员的互济行为 • ▲慈善事业:恩赐(依附)
– 官办的慈善事业 – 宗教的慈善事业 – 民办的慈善事业
•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概念、特点和功能 • 二、社会保障的学科性质与理论框架 • 三、社会保障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 四、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 五、中国社会保障的产生和发展
二、社会保障的学科性质与理论框架
• 1、社会保障的学科性质
• 研究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经济学 • 为社会的稳定发展服务——政治学 • 解决社会问题——社会学 • 运用法律手段,涉及到统计学,管理学以及保
劳动者) 患病职工的医疗保险
伤残职工的工伤保险
back
救济福利设施
公共福利(面向全 公共卫生设施
体公民)
社
公共文化设施
会
生活补贴
福
利
生活补贴和各种补贴
职工福利(面向企 事业、机关单位职 工)
职工集体生活福利设施 职工集体文化福利设施
基本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 社会福利
社
会
保
障 体
企业补充保险
系
社会救济 社会优抚
– (一)代表国家:英国、瑞典 – (二)特点: –1、雇主缴费,雇员不缴费或低缴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