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际沟通的基本概念.

人际沟通的基本概念.


溝通的意義
• 經由一些管道將溝通者的訊息、意見、態度、觀念、 或感情等傳遞到對方的歷程。 • 傳送訊息者 訊息 接收訊息者。 • 傳送訊息者(先建碼encoding,轉換成對方可以了解 的符號) 。 • 溝通的管道:符號語言、肢體語言、副語言(指說話 過程中的聲量、聲調節奏與強度、說話速度、哭笑、 呵欠等) 。 • 干擾因素:物理因素(噪音、空氣、溫度)、心理因素 (正負面情緒、個人偏見)、文化因素。 • 訊息接收者:收到對方訊息後,先解碼decoding, 也就是訊息接收者知覺對方所傳送的訊息後,自我解 釋與評估的過程。
溝通的基本要素
• 溝通情境:物理情境、文化情境、社會情 境、心理情境、時間情境。 • 参與者:生理的差異、心理的差異、經驗 領域的差異、知識技能的差異、性別及文 化差異。 • 溝通訊息:encoding ;decoding • 溝通管道:面對面、電話、電子郵件… • 雜音:外部的、生理的、心理的。 • 回饋:對訊息的反應。
依附關係的類型
研究者 對象 依附類型
Ainsworth 嬰兒 Main
Main et al.(AAI) 成人(父母)
安全型
焦慮型
逃避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解組型
自主型
過分投入型
漠然型
未解決型
人際關係的發展階段(DeVito , 1994)
• 接觸期:認知、互動。 • 捲入期:測試、加強。 • 親密期:人際傳播、社會規範。 • 惡化期:自我嫌惡、人際嫌惡。 • 修復期:自我修復、人際修復。 • 解除期:人際分離、社會分離。
人際需求論schutz(1966)
• 基本的人際需求: 1.愛(affection):反映一個人表達與接受愛的 慾望。需求過強者是過度人際關係化;反之是缺 乏人際關係化。 2.歸屬(inclusion):希望存在別人團體中的慾 望,過強者是過度社交化;反之是缺乏社交化。 3.控制(control):一個人希望成功地影響周遭 人事的慾望,需求強者是獨裁者、適中者是民主 者、需求弱者是逃避者。
人際溝通的特性
• 人際溝通是一種過程:持續性、不斷變化、 動態而非靜止。 • 人際溝通是全方位的:無法完全被洞察、 是人的互動、不只是現在進行式、會隨腳 色不同而改變。 • 溝通改變關係、創造關係。 • 溝通是一種符號象徵。 • 人際溝通是可以學習的。
人際關係的經營
• 指責型
• 討好型 • 電腦型
他人情境 自我 他人情境
自我
他人情境 他人情境 自我
• 混亂型
• 成熟型
自我
他人情境 自我
人際關係的發展歷程
• 嬰兒:母親或主要照顧者及手足關係。 • 幼兒期:社經地位、獲得關愛照顧的程度,以自 我中心來發展人際關係。 • 兒童期:人際互動經驗來自同伴遊戲和家人相處 經驗。 • 青春期:因生理結構改變、情緒化與不穩定心理 反應,同儕影響力大於家庭的影響力。 • 成年後:人際關係穩定,大部分具同質性。 • 老年:受居住區域、社會參與和休閒嗜好等因素 影響。
人際溝通的基本概念
98.09.21 蔡慧玲
人際關係(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 又稱人群關係,意指人與人互相交往、交互影響 的一種狀態,是一種社會影響的歷程。 • 廣義:親子關係、兩性關係、手足關係、勞資關 係、師生關係等人與人之間任何型態的互動關係; 狹義:友伴、同儕、同事的人際互動關係。 • 一種社會化歷程、影響力作用、行為模式,可以 觀察、評量及學習。 • 每個人的人際關係有其獨特性、一致性與複雜性, 故有其個別差異。
需求理論Maslow(1968)
• 生理需求 • 安全需求 • 愛與隸屬需求 • 自尊需求 • 自我實現需求
社會交換論Homans
• 報酬和代價 • 評估結果 • 協調結果(雙贏) • 公平原則
符號互動論
• 符號:語言、符號、文字、手勢、表情、 動作和其他抽象符號。 • 詮釋:人們的互動是連續不斷的對話,包 括人們對他人意圖之觀察、詮釋和反應。 • 扮演他人的角色 • 心靈、自我和社會
人際關係的分類
• 發展時間:常態性與階段性 • 發展內容:人我取向與工作取向 • 互動層次:深層次與社交層次 • 人數對象:個別式與群體式 • 功能目的:工具性與人本性 • 一般分類:認識的人、朋友、親密的人
人際關係理論
• 人際需求論Schutz(1966) • 社會交換論Homans(1950) • 符號互動論Mead、Colley 、Thomas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