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与中国国家转型》读书笔记
在过去的二十年中,可以说中国急剧地全球化了,而作为一个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必须更好地把握全球化带来的机遇。
全球化给中国经济与政治的各方面带来了突变。
在中国的全球化进程中,显然邓小平的南巡讲话是一项极为重要的举措,它使得改革开放的政策后资本主义作为一种主要的经济发展方式成为合法的。
南巡讲话引发了持续性的经济增长和中国全球化的加速,最直接的经济作用是1992年以后流入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呈爆炸式增长。
另外,中国的全球化不仅为外商投资和对外贸易所推动,而且也为信息社会的迅猛发展所推动。
在书中的一系列图标和数据已经足见一斑。
但是除了大量的经济利益,中国也经受着诸多曾经预料的和未曾预料到的社会、政治后果。
失业问题严峻;经济转型也削弱了国家的伦理基础,导致人民对政府的信任减弱;而党政官员腐败的许多形式都与全球化关系密切,其中走私这一例就非常严重。
所以,全球化越深入,所带来的挑战也就越多越严峻。
全球化所产生的力量彼此矛盾,由此需要改革派领导人采取保守主义的全球化策略。
作为领导人,必须把政治风险最小化,而且应该能很好地代表各方利益。
领导人不仅必须使国家适应新的条件开发额外资源,提高政治合法性。
此外,还必须把现代性表达为中立和普遍的范畴。
而中国的领导人也应该有选择地输入西方国家产品。
这也是领导人在变革国家时选择西方国家的经济产品而非政治产品,因为还必须考虑的问题是:对中国的适用性如何?对输入产品又要有怎么样的创新?。
等等一系列的问题。
而在历史的回顾后,让我认识到:中国的政治精英其实一直都在试图找到一条捷径来复兴中国的尊严,而且他们一直认为应该建立一个强大的现代国家,才能够以最有效的方式追求财富和权力,并且为人民服务。
那么要避免政权崩溃的命运,领导人必须要推进激进的经济改革,不断为人民提供经济福利由此扩大政治合法性资源。
其次不推动任何政治改革由此控制社会力量与政治过程或者表达政治需求的机会。
而这次激进的经济改革就是从邓小平的1992南巡讲话开始。
他围绕了改革开放政策作出了多次讲话也遭遇了史无前例的全国性影响。
这首先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发展,给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大量好处,使民众情感增强来提高自身的合法性。
其次,江泽民及其同僚设法解决社会政治稳定问题,再次增强政权的政治合法性。
其三,国家统一成为最敏感的话题,香港澳门的回归容易地唤起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对增强江泽民领导权威的有利影响不可低估。
邓小平坚持
认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并不存在固有矛盾,同样对后来的领导人来说,民族主义与全球主义、创新与输入之间也不存在固有的矛盾。
所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老话如今看来在解释后毛泽东时代全球化如何在中国展开时,它仍然是贴切的。
那么,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是否会导致中国走上民主的道路是否也会推动政治制度国际化?
中国领导人尽管努力推进全球化但他们不愿意按西方的规则和标准来变革中国的政治制度。
因为中国的传统使国家依赖于贵族、家长和族长来强化风俗习惯区别于西方把这个任务交给法庭。
中国尽管在建立一个法治国家时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但仍然没有实现法治,因为他们面临着与中国共产党的垄断权力有关的问题。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成为一个法治国家的转型虽然不能一蹴而就,但是正在不断成长。
尽管现在的国家仍不是法治的,但是急剧的社会经济进步,可能会在中国产生政治改革的自身动力。
法治的发展与民主同步,且它的核心就是驯服国家。
西方的民主是由新兴的商人阶级成功地驯服了专制国家挑战了贵族,后来工人阶级挑战了资产阶级国家的权力,确立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
虽然中国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的历史,但不可说急剧的社会经济变革给中国共产党制造的压力不大。
中国领导人引入西方国家产品为了重建中国的经济制度,却在政治制度的重建上拒绝了西方的政治产品,而求助于中国传统,虽然到目前为止仍没有实现任何具体的目标。
所以在中国快速全球化之下,中国的社会经济制度不断融入国际共同体,而唯一的道路应该就是变革政治制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