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提要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提要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提要
一、名词解释(5×5分)
官僚政治、兵刑合一、内外服官、三老五更、改土归流、猛安谋克制、羁縻府州、四格八法、九品中正制、京察大计。

二、简答题(4×10分)
1.士人与国家的关系
2.专制政体的普遍意义及矛盾
3.大同社会与小康社会的区别
4.谏诤的作用及特点
5.监督、弹劾的主要功能及特点
6.中国古代政治中,两个要点和三个不可避免的矛盾
7.皇权的行事方式
8.宰相开府辅政制的形成及其消亡过程。

答题模式举例:1.士人的身份 2.士人特点 3.士人与国家的关系 4.P66、67
三、论述题(1×25分,二选一)
1.试述古代教育制度的特点
2.古代多种途径并存的选拔人才的必然性及特点
3.试述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及利弊
答题要求:要有自己的看法、特点要突出、总结要明确,利弊分明。

名词解释部分
官僚政治:一种与专制统治相结合的政治形态,是指当时官僚普遍以出任官职作为固定职业。

只对君主及上级负责,不问社会效益和民生疾苦;只知墨守成规,按例办事而不管实际情况的变化。

遇事模棱两可,行动迟缓,推诿责任,甚至贪污受贿,营私舞弊,苟且偷安。

为了一己之私,不惜草菅人命,残民以逞。

兵刑合一:将暴力统治赤裸裸地显示出来,镇压新、旧的反抗,实质是巩固“礼
乐崩坏”后所出现的社会新秩序。

在这种情况下,法律制度的合法化问题显得突出。

成文法的颁布是在这种社会变革中出现的,尤其是李悝的《法经》的出现,改变了原来以“五刑之属三千”的以刑定罪的传统,确立了根据罪行大小判刑轻重的法律体系,实现了从“刑”向“法”的转变。

内外服官:商代的国家机构有“内外服”之分,在朝廷和商王直接统治的区域担任官吏的称为“内服”;在商王直接统治区域以外的地方诸侯、伯、甸等及地方官吏称为“外服”。

“内服”官主要有宰、卿事、多尹、御事、事、师长、多亚、巫、卜、臣等,号称“百僚庶尹”,说明官员的数量由少到多,官制由简渐繁。

三老五更:“三老”是“道成于三,谓天地人也。

老者,旧也,寿也”。

“五更”是“训于五品”,“五世长久更相代,言其能以善道改更己也”。

显然,这些具有辅政性质的官都是重要的宗亲贵族,他们都是世袭的。

改土归流:明清两代对西南部分地区推行“改土归流”的政策,即废除土司制度,改行与内地府州县相同的行政管理制度,官员改为朝廷任免选拔流官充任而废除世袭。

改土归流政策虽然有利于这些地区与内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但文武将吏在执行此政策时,往往滥杀无辜,焚毁村寨,引起了少数民族的不满和反抗。

猛安
谋克制:女真族在部落联盟时期的组织形式。

猛安为部落单位,谋克为氏族单位。

完颜阿骨打时规定300户为一谋克,10谋克为一猛安。

金代入主中原后,在地方行政中保留了这一制度,与州县形成两个互不统属的系统。

施用范围除女真族外,还有归附的契丹和部分汉人所在地区。

猛安相当于防御州,猛安相当于县,主管休整军务、训练武艺、劝课农桑,是军事编制、生产单位、地方行政单位三位一体的组织。

羁縻府州:羁縻,是笼络联系和怀柔牵制的意思,这是在汉代对西域管辖时形成
的用语。

唐代在平定突厥后,在其故地设羁縻府州,任命该族各部首领为都督、刺史、县令,责令他们统率原来的部众,允许保留本部族原有的治理形式,保持半独立状态。

羁縻府州虽有较大的权力,都督、刺史也多由本族首领担任并可以世袭,但这些长官必须由中央任命,同时“可汗”的称号被取消,他们不过是大唐属下的特殊民族自治区。

九品中正制:三国时魏文帝曹丕采用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实行“九品官人法”,亦即“九品中正制”。

以后这种制度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取士制度。


体做法是:任用“贤有识鉴”的官员,担任本籍州郡的大小“中正”,由他
们区分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来评
定人才等级,然后由小中正上报大中正核实,大中正上报司徒核实,再交尚
书吏部选用。

四格八法:四格”,即守(操守)、政(政绩)、才(才能)、年(年资),守分廉、平、贪,政分勤、平、怠,才分长、平、短,年分青、中、老,以守廉政勤才长年青为一等,守平政平才平年中为一等,以守贪政怠才短年老为一等。

“八法”,即贪、酷、罢软无力、不谨、年老、有疾、浮躁、才力不及,涉及到违纪违法或不称职,按情节给以惩处和降调处分。

京察大计:京官考课称“京察”,先由各部院的长官对所属进行考核,写出评语,按考课的标准评定等级,加注考语以后呈送吏部,由都察院监察,吏部复核,然后依例黜陟。

外官考课称“大计”,明代由布政使考核府,府考核州县,按年月定考,逐级呈上,至三年,布政使依据考簿事状,按照“八法”评定等差,由按察使核考,然后造册申报吏部,依例题奏等待处置。

简答题部分
1.士人与国家的关系:“士”是有知识、有才能和善谋断的人,他们的主要知
识是掌握“礼乐”,是传统文化的承担者;他们最关系国家大事,希望国家采用并让他们付诸实行。

国家也需要这些人为国家出主意和效力,因此出现各种各样的选拔人才的制度。

因为国家的重视,士人有了出路,他们的知识得以运用和传承,进而成为一种群体。

(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
2.专制政体的普遍意义及矛盾:
秦以后各朝代政治结构的主要共同特点是皇权专制,专制皇权无所不及。

皇权是以皇帝独裁专制行使最高统治权的政治概括,是由一套能够保证皇帝顺利行使权利的制度所构成的。

这套制度保证皇权至高无上,使之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和独断性。

(普遍意义略)矛盾:君主个人能力与无限权力之间的矛盾;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3.大同社会与小康社会的区别:
①“大同”是无序而经济不发达的社会,“小康”是有序而经济得到发展的社会。

古人所讲的“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实际指尚未出现财产私有的原始社会,这种社会建立在生产水平低下的基础上,难有剩余物品可供私有;而“小康”是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适应社会的需要,就要建立一定的制度。

②“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与“天下为家”的“小康”社会的另一区别在于世袭君主的出现和公职机构的出现,及对公职人员的管理。

在地方上,按照区域划分居民体制开始传统按血缘划分的旧制;刑法的出现;贡赋开始征收。

4.谏诤的作用与特点:
①从政治制度的角度看,谏诤不仅可以为统治者装饰门面,而且还促使多角度来
考虑问题,检点自己的行为活动,较慎重地坐出决策,利用臣下的聪明才智,改善自己的形象和加强统治。

在专制主义集权制度下,监察部门本身就是官僚机构的有机组成部分,绝不可能处于官僚制度整体弊端之外。

在君主掌握谏诤人员的升沉荣辱大权的情况下,谏诤极易流于形式。

②谏诤的范围相当广泛,从军国大政到宫廷生活,以至宦官活动等,在理论上都可以用谏诤的形式提出,但君主却没有听从谏诤的义务。

③谏诤的途径和方式比较多。

按规定,自公卿以至庶民,都可以提出谏诤。

谏诤亦分为讽谏、顺谏、规谏、致谏、陷谏。

但在专制主义制度下,种种弊端以至伴随谏诤制度而存在。

④历代都规定主要文武大臣有谏诤之责,设有专职的谏官,但多数文武大臣和谏官却因自身利益不肯冒危险进行谏诤,而专制君主也很少重视谏诤。

5.监督弹劾的主要功能及特点:
所谓的监督,是指监察督促各级官吏。

所谓的弹劾,也就是检举各级官吏的失职、渎职或其他的违法行为。

对下监督弹劾的范围十分广泛,有些朝代还有意识地赋予监察官以“风闻奏事”的权力,赋予监察人员一定的特权,旨在消除各种威胁政权的潜在因素,打击一切可能违反统治意图和异己的言行。

特点:对下监督弹劾的范围十分广泛;不断提高监察机构及其人员的地位,赋予其一定的特权,加大他们的权威;监察官只能依附于君主和权臣。

6.中国古代政治中,两个要点和三个不可避免的矛盾:
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中,始终包含着两个截然不同的要点和三个不可解决的矛盾。

两个要点:一是官必须拥有权力,主要表现在设官分职上;二是官不能拥有不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