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题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题

《中国政治制度史》试题库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一般把政体分为(君主制)和共和制两类。

2、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儒家)思想为治国指导思想。

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范围。

(社会主义社会)4、中国的君主制出现于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

5、中国传统社会的国家结构形式是(中央集权制)。

6、中国奴隶制国家结构是一种(等级君主制)。

7、中国封建社会的君主专制是建立在封建(家庭)制度基础上的一种封建专制君主制。

8、司马迁写(《史记》)是为了“鉴往事,知来者”。

9、中国的奴隶制时代,通常指迄于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立国,而止于(春秋)时代的公元前476年的这一长时段的历史。

10、(启)破坏了禅让制,取被推举出的伯益之位而代之,自此,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取代。

11、分封制则是依据(宗法制)原则实行的中国奴隶制下政权组织形式的基本表现。

12、(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中国奴隶社会的基本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

13、"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是哪一种王位继承制的基本原则。

(嫡长子继承制)14、西周中央政府三公以下最主要的政务官是三司,即司徒、司马和(司空)。

15、正式确立嫡长子继承制的朝代是(西周)。

16、古代中央行政体制从组织机构与相应的官制配置来看,其中枢系统以(宰相)为核心。

17、文武分职的专职官僚体制取代奴隶社会的世卿世禄制是在(战国)。

18、秦始皇一统天下后,围绕维护皇权而建立的职官体系中,中央官制以(三公九卿)为主干。

19、东汉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共同为名义上的宰相。

20、宋代(参知政事)的设置,分割了宰相的行政权。

21、隋代中央监察机构中负责监察中央官员的是(御史台)。

22、中国封建中央集权专制中最主要的矛盾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23、魏晋南北朝时期行政执行的最高机关是(尚书省)。

24、清军机处成立后(内阁大学士)更无实权,往往作为清政府对某些重臣明升暗降的一种手段。

25、汉武帝时开始重用(尚书)为中朝官以牵制外朝。

26、隋唐时期,正式确立和发展了三省(六)部制。

27、宋代在中枢机构中书门下和枢密院之外的最重要的机构是主管全国财政的(三司)。

28、明洪武十三年废除宰相制度以后,(六部)成为直属皇帝的全国最高法定政务机构。

29、清代官制中,(内阁)是名义上的最高行政机构。

30、(内务府)掌皇宫内一应事务(包括宦官系统),设有总管大臣,由满族贵族担任。

31、秦朝统一后,以(三公九卿)为中央行政系统的主体。

32、中国封建社会地方建制的基本结构是(郡县)制度。

33、汉代(汉景帝)时采纳晁错的建议,实行"削藩"。

34、(汉武帝)时,采纳主父偃的建议,继续推行削弱王国势力的"推恩法",王国土地日以缩小。

35、(路)是宋代最高地方行政机构。

36、元地方最高行政组织是(省)。

37、明代最高地方行政机构是(省)。

38、选官制度的最初形态,始于(原始民主)制度下,对氏族、部落、部落联盟首领的推选。

39、西周的学校教育,按("六艺")来考核学生。

即:礼、乐、射、御(驭)、书、数。

40、(春秋战国)时期是士阶层的黄金盛世。

41、秦始皇重(法家)治国之术,倡导以吏人为师。

42、(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43、魏晋南北朝的主体选官制是(九品中正制)。

44、一般认为(隋炀帝)设置进士科这标志着科举制的形成。

45、科举与学校教育的彻底合流,凡"科举者必由学校"是在(明代)。

46、车已用于军事目的是在(夏朝)时期。

47、商朝时(商王)是军队最高统帅,常直接统兵打战。

48、我国古代军事制度,大致可以(安史之乱)为前后分界点,前期是以征兵制为主。

世兵制和募兵制为辅的时期,后期则是募兵制和征兵制相互参用的时期。

49、(战国)时期,贵族世兵制被最后取消,各国开始实行普遍的征兵制。

50、秦朝一统天下,军事制度整齐划一,(太尉)作为三公之一,掌管全国军政。

51、(唐代)府兵制最为完备。

52、宋代的军队主要分禁军、厢军、乡兵、蕃兵四种,其中由朝廷直接统领的(禁军)构成宋朝的军事主力。

53、清朝八旗兵采取(世袭)兵制,年16以上的八旗子弟需当兵。

54、唐开元时期,节度使势力急剧膨胀成为拥兵一地,兼有行政、财政等权的地方实力人物,其发展结果最终酿至("安史之乱")55、战国、秦、汉的法律总体上属于(法家)系统。

56、魏律、晋律和唐律中的"八议"之条,体现着(儒家)的礼义学说,法律的道德化成为明显的特点。

57、中国古代法律集中体现维护王权制度和父权家长制的基本精神。

(天子)是实际的最高立法人。

58、(商鞅)在秦变法时,改法为律,参照李悝的《法经》制定《秦律》。

59、下列属于唐代的法律形式的是(‘律、令、格’以上四种都是)。

60、中央最高司法审判机构,三国、两晋、南朝、北魏均称廷尉(三国初曾称大理),北齐改称(大理寺)。

61、清朝司法制度中的民族不平等性比较明显,有专门受理(满人)案件的特殊司法机构。

62、随着(秦朝)的统一,统一的封建司法制度也随之建立起来了。

63、晚清时期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半封建与半殖民地社会)性质的社会。

64、1861年设立的总理衙门是一个办理(外交)的机构65、湘军的创始人是(曾国藩)66、北洋大臣依例由(直隶总督)兼任。

67、预备立宪时期的咨议局是一个(中央)“民意”机构。

68、“责任内阁”是一个具有(皇族)色彩的内阁69、科举制度是在(1905)年废止的。

70、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主张设立(制度局)作为主持变法的机构。

二、判断题1、政治是对公共权利的争取与运用。

(√)2、国体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国家结构形式和管理形式。

(×)3、政治制度的研究对象是国体。

(×)4、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典型的、自然经济在社会经济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封建社会)的农耕社会。

(√)5、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君主政体标志着统一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

(√)6、君主制政体始终与农耕文明相联系。

(√)7、传统的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一般走的是传统史学的治学之路,以写“信史”为原则,注重考据和实录。

(√)8、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以汉族文化为主体,具有强大内聚力、扩散性和凝固力的外放型社会。

(×)9、春秋时代周王室衰微,大国争霸,历史上出现了所谓"春秋五霸",奴隶制走向瓦解。

(√)10、"外服官"指商王和周天子直接管辖的中央地区(王畿地区)的行政官员。

(×)11、"礼"是为了维护贵族等级秩序,目的是使君臣有位、贵贱有别、尊卑有等、长幼有序。

(√)12、宗法制由原始社会的母系大家长制演变而来,至西周是趋于完善。

宗法制的基本原则是嫡长子继承制和大、小宗的区别与划分。

(×)13、中国奴隶制时代的世袭贵族,与王侯同姓的称为"公族",异姓的称为卿族,统称"世族"。

(√)14、春秋这一时代名,因孔子所修鲁国史书《春秋》而得名。

(√)15、夏、商、周实行等级君主专制的国家结构,其王朝实际是一种复合制。

(×)16、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一个以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中国历史上夏商周这三个历史时期年代学的项目。

(√)17、春秋时期,将、相分治始成定制。

(×)18、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公制逐渐向三省制过渡,三省制初步形成。

(√)19、隋炀帝杨坚统一全国后,正式确定了决策、审议和执行三大系统的三省制。

(×)20、始设于雍正年间的南书房是清代官制中最有特色、影响最大的机构。

(×)21、元朝正式废除三省制而实行一省制,以中书省为全国政务中枢,执掌最高军政事务。

(×)22、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借左丞相胡惟庸谋反案,罢撤中书省、废除丞相一职,并以诏书形式宣布。

至此,推行一千余年的宰相制度被最后废除。

(√)23、三省制使丞相之权一分为三,由独相制到群相制演变,有利于皇权的集中。

(√)24、元朝重宗教,宣政院的权力很大。

(√)25、明代中央官制的一个特点是中央主要官僚机构有三套系统。

(×)26、明代掌学校教育的是国子监。

(√)27、清朝各部中有一批属于雇员性质的,专门负责处理文书事务的书吏,称"部办"或"承差"。

(√)28、"笔帖式"是清代在各主要衙门中设立的,专门负责翻译满汉奏章文书的高级官员。

(×)29、清代理藩院地位很高,官员均由汉、满、蒙贵族担任。

(×)30、"非进士者不入翰林,非翰林者不入内阁"说明清代翰林院的地位重要。

(√)31、六部位次在武则天时期依照《周礼》定为:吏、户、礼、兵、刑、工,这种位次编排一直沿袭到清朝。

(√)32、秦统一全国后,在全国置三十六郡(后增至四十一郡)。

以守、尉、监类从中央的三公,郡尉为一郡最高行政长官,郡守掌军事。

(×)33、汉代县以下的乡里基层组织沿秦制,为乡、亭、里三级,设有乡官。

(√)34、隋和唐前期是州(府)、县二级制,安史之乱以后是郡、州(府)、县三级制。

(×)35、唐朝州的最高长官称太守,府的最高长官称刺史。

(×)36、唐朝在边地军事要地或其他紧要地区又设有都督府,设都督掌若干州所在区域的军队。

(√)37、唐高宗永微以后,都督带使持节,始称为节度使。

(√)38、节度使、刺史这些官名,宋代仍有,但都属于"官"一类,俱为虚衔,不领实事,多作为加于武将、宗室、勋戚的荣誉性称号。

(√)39、明朝州有二种类型,一种称直隶州,另一种称府属州。

(√)40、西周的选"士"制度是我国奴隶制时代最为完备、典型的推选中下级官员的选官制度。

(√)41、西周的选拔人才注重德与能的结合,而以能为重。

(×)42、封建性的选官制度按照"选贤任能"、"论功赏爵"的原则。

(√)43、汉代属于正式职官系统的称"中朝官";属于非正式的职官系统的称内朝官。

(×)44、察举制是一种在独尊儒术方针指导下,以儒生为主要对象的选官制度。

(√)45、曹操在东汉末年掌朝中大权时,为适应争雄天下的需要,曾提出"唯才是举"的选人原则。

(√)46、唐宋科举考生来源有两种途径,即"生员"和"乡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