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需要反思的若干问题
1、我国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目标过分强调比例关系的变化
理论界研究工业发达国家在不同工业化阶段所对应的产业各种比例关系(如钱纳里模式、库兹涅茨模式等所规定的三次产业比例关系)。
我国往往以此为基准来确定当前我国工业化阶段,确定三次产业之间是否存在偏差,并以“纠偏”作为结构调整的目标。
当前我国一直强调要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就是以为当前工业化阶段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偏低,从而要进行“纠偏”。
追求单纯的数量比例关系变化往往其效果难以取得。
这么多年来我国一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其纠偏效果并不明显,值得反思。
实际上,单纯的数量上升并不能解决产业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
从产业发展角度看,(三次)产业之间内在的协同发展往往比单纯的数量比例关系更为重要。
也就是说,解决某些制约相关产业的“瓶颈”更为重要。
2、我国工业发展的定位目标没有确定
一是重化工业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定位没有确定。
目前我国有两种观点,一是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我国要尽量利用国际贸易或走出去来获取重化工业产品,从而减少能耗和污染;二是我国无法绕过重化工业阶段,重化工业将为我国加快工业化进程提供支撑。
尽管世界经济日趋一体化,但依靠国外市场来发展本国经济总是存在风险和难度。
不能否认根据世界工业发达国家所走过的工业化道路所总结出来的工业化规律。
当然,重化工业阶段随着技术不断创新,应该说,重化工业的内容和工业发达国家工业化阶段存在差异。
二是制造业的国际产业分工定位目标尚未确定。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理论界一致认为,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加工厂”,要向世界制造业中心转型,要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
实际上,一方面,我国产业发展需要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大力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是基本出发点;但另一方面要解决产业高端化(也就是所谓的“中国创造”)问题,需要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提高产业的技术含量是战略任务。
这二者之间存在矛盾性。
从而导致了我国产业政策的出台存在摇摆性或者矛盾性。
3、重视产业链升级融入国际产业链而忽视了本土产业链的建设
随着我国经济日益融入全球化体系,产业分工也日益融入全球产业链。
但从研究发现,我国融入全球产业链分工的产业,大多数处于价值链低端,由于技术专利、品牌、销售网络等为跨国公司所控制,价值链高端为其所垄断,产业链升级在短时期内实现升级只能是理论上的探讨。
在全球化背景下,本土产业链建设为人们所忽视。
目前我国日益重视国内市场开拓,国内产业链建设一方面可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则可以避免国际跨国公司的控制,有助于加快创新。
在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再融入国际产业链更有助于提高产业在国际价值链中的地位。
4、我国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不能按照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来进行
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是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内容。
目前我国各地都根据国际上工业化阶段理论来判断自身的工业化水平,进而提出了要加快工业化进程。
造成了我国无论是经济落后地区还是发达地区都在大上重化工业项目。
根据工业化理论来判断一个省市(以及其以下的地区)的工业化水平是值得商榷的。
毕竟,一个国家处于国家安全需要,需要建立一个门类齐全的工业和产业体系,但在全国区域一体化的背景下,各省市各地区之间可以通过贸易方式实现产品流通,完整的工业和产业体系在一个省市没有存在的必要(前些年产业雷同问题已经成为人们指责的对象),也就是说,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不能和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相提并论。
5、区域产业转移和区域产业转型的关系需要正确处理
进行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地方政府对于如何处理产业转移和产业转型升级之间的关系存在疑虑。
近年来,发达地区随着劳动力等各项成本不断上升的条件下,面临产业转型升级问题。
而产业转型升级往往是区域产业转移并存的,一定程度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特别是对于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将现有产业转移出去将有助于本地产业“腾笼换鸟”。
但地方政府担心产业转移将影响本地经济的发展,从而采取各种措施阻扰产业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