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与产业结构调整.
标准化与产业结构调整
河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郭永志 刘建平
• 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有赖于其 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和升级。 • 标准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技 术基础之一,其对经济发展贡献的 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对产 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力度。
本文试图阐述三方面的问题:
• ——我国产业结构的特征和发展趋势
• (4)按联合国颁布了<<全部经济活动的国 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1988年版), 将产业分为17个部门,包括99个行业类别。
4、产业结构发展的一般规律
• 产业结构的形成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 。 • 从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过程来看,工业门类 的产业发展大致分三个阶段:(1)以轻工 业为中心的发展阶段。英国等欧洲发达国 家的工业化过程都是从纺织、粮食加工等 轻工业起步的。(2)以重化工业为中心的 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化工、冶金、金 属制品、电力等重化工业都有很大发展。
• 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改革开放前,我 国选择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 • 政府利用严格的价格管制、强制命令等行 政手段优先将稀缺资源配置到重工业部门, 使得重工业迅速建立和发展起来。为在短 期内建立起较完善的工业体系奠定了基础。
• 但是,重工业的超前发展也造成了产业结 构的严重失衡,制约了我国经济长期增长 的速度和质量。
• 事实上,标准化是组织社会大生产和专业 化生产的基础和前提,产业规模越大、产 业结构高级化程度越高,社会分工就越细、 越专业化,产业与产业之间或产业内部之 间的联系就越复杂,对标准化的要求也就 越高。 •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产品的更新换 代不断加快,产品的技术含量逐步提高, 产业间的关联度也越来越高。
• ——标准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 ——通过标准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 一、我国产业结构的基本特 征和发展趋势
1、产业结构
• 产业结构,亦称国民经济的部门结构,包 括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的构成和各产业部 门内部的构成。 • 研究产业结构,主要是研究生产资料和生 活资料两大部类之间的关系;从产业门类 讲,主要是研究农业、工业、建筑业、服 务业等部门之间的关系,以及各产业部门 的内部联系。
• (1)标准化是实施产业政策的技术支撑。
• 在产业政策中除了财政、税收、信贷等 政策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是技术性政策, 而这些技术性政策的实施往往需要大量的 技术标准作为支撑。
• (2)标准化是产业结构中的技术连接。
• 产业内部或产业与产业之间的联系存 在一种供求关系,一个产业的输出(产品)往 往是另一个产业的生产资料,绝对独立的 产业是不存在的。而协调这种联系的技术 纽带就是标准。直接面对消费市场的产业, 也是要通过标准来反映市场需求的基本信 息。
• 当前,我国正处于“重化工业发展”后期 和“工业高加工度化”的初期阶段。 •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趋势,一是要进一步提 高劳动密集型产业规模,扩张和强化资本 或技术密集型产业,二是有选择、有重点、 有突破地发展智力密集或知识密集型产业, 使产业结构逐步高级化。
• 二、标准化对产业结构调整 的影响
1、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
• 90年代初期,规模小、技术含量低的中小 企业迅速大量涌现,新的产业结构失衡、 产业低度化和分散化等问题随之出现。。 “九五”期间,我国成功实现国家经济 “软着陆”,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也取得 了一定的进展。突出表现为一般加工工业 在制造业中的比重有所下降,而技术相对 密集产业的比重有所上升,尤其是技术密 集度高和具有高新技术产业特征的医药制 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 讯设备制造业的比重明显上升。
5、我国产业发展特点
• 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 的产业发展实现了由少到多,由弱到较强 的转变,逐步建立了覆盖上述各个产业门 类的产业体系,产业结构的变化也基本符 合世界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 • 我国工业产业发展由于受到特定历史条件 的影响,没有严格按照上述三个阶段的顺 序进行。
• 2000年以后,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充 分利用国际资源,国际贸易迅猛发展,我 国经济发展进一步提速,高新技术产业、 装备制造业、服务业、建筑业以及能源、 交通、基础设施产业迅猛发展,产业结构 进一步优化升级的趋势十分明显。
6、我国产业发展的趋势
•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加深,全球 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也在不断加快, 各国都在积极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 力争在国际分工中占据有利地位。
• 标准和标准化是消除贸易障碍的一个重要 因素,在现代贸易中,具有推动、协调、 保护、仲裁作用。 • 调整产业结构必然要优先发展一些产业, 这就需要通过标准和标准化等手段来繁荣 其面对的市场,从而引导生产要素向这些 产业流动。
• (5)标准化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基础。
• 企业是市场主体,产业发展必然伴随着企 业规模的扩张。 • 企业扩张取决于企业竞争力的不断增强。 企业竞争力集中体现在其适应市场的能力 上,受技术、质量、价格等多个因素的制 约,标准和标准化也是其重要因素之一, 同时,标准还影响其它因素作用的发挥。
• (3)工业高加工度化的发展阶段。在重化 工业发展阶段的后期,工业发展对原材料 的依赖程度明显下降,机电工业的增长速 度明显加快,原材料的加工链条越拉越长, 零部件等中间产品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 重迅速增加。加工度的提高,使产品的技 术含量和附加值大大提高,而消耗的原材 料并不成比例增长,工业发展对技术装备 的依赖大大提高,深加工业、加工组装业 成为工业内部最重要的产业。
• ——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发展现代 农业; • ——加强能源、交通、水利和信息等基础 设施建设; • ——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 • ——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形成新的经济 增长点; •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 重;
• ——优化冶金、化工、食品、医药、电力、 建筑等传统产业内部组织结构,调整区域 布局,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竞争力; •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环保经济, 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 (2)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将 产业划分为三次产业。产品直接取自自然 界的部门称为第一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 再加工的部门称为第二产业,为生产和消 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称为第三产业。 • (3)根据劳动力、资本和技术三种生产要 素在各产业中的相对密集程度,把产业划 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 型产业。
• 2、要建立和完善适合各产业发展的标准体 系,提高标准水平。 • 标准缺失、标准落后必然要影响标准化功 能的发挥。事实上,先进适用的标准将对 产业结构调整产生一种正向的推动力,反 之,落后的标准将对产业结构调整产生一 种反向的抑制力。
• 3、要注重新技术应用的前期标准化问题。
新技术的应用可能形成新的产业,也可能 改变原来的产业结构。标准化应在新技术 产业化的前期介入。这期间需要做的是有 预见性的基础标准化研究,制定术语、符 号、规格尺寸、兼容性、产品系列化指标 等方面的标准。否则,当新技术带动的产 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技术协调和统一的问 题就会暴露出来,而这时候再去协调统一 这些事项往往会十分困难。这就是超前标 准化的必要性所在。
• (4)标准化在贸易环节促进产业发展。
• 资本、人才总是向能够取得高额利润的产 业流动。而这些产业面对的市场也必然是 日趋繁荣、具有成长性的市场。 • 标准将持有各种文化的人们的愿望和要求 变成同一中语言,从而使其具有引领市场 的作用。
• 随着全球经济竞争的加剧,光有技术一流、 一流的产品还不够,还必须掌握一流的标 准。 • 标准尤其是国际标准是确立产业主流技术 和产业发展方向的战略问题”
• 当前,我国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 环保技术等领域超前标准化的需求十分强 烈。抓住机遇,在新技术领域争取标准化 方面的主动权,为产业发展铺平道路,并 在新一轮产业竞争中确立我国的优势地位, 应该作为我国标准化事业的战略重点。
• 标准化活动对产业结构调整产生积极影响 的关键在于,适应产业发展规律,符合结 构调整的要求。
• 1、在认真研究我国产业结构的特点和发展 趋势的基础上,制定具有一定超前性的标 准化规划、计划。把握产业结构调整的方 向和重点制定和实施具有自身特点的标准 化战略或技术标准战略。此外,标准化方 针、政策和具体工作部署要同相关产业政 策相协调,为产业政策的实施铺路搭桥, 并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来引导产业发展,从 宏观上构建一个适应经济结构调整的标准 化框架体系。
2、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
• ——从宏观层面上讲,一般包括:产业政 策、社会需求、科技创新、资源供给以及 政治、文化和社会历史背景等方面的因素; • ——从微观层面上讲,包括企业自主创新 能力、产品竞争力、市场贸易环境等方面。
3、标准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 从表面上看,标准化与产业结构调整没有 直接的联系,事实上,标准化作为工业化 发展的产物,她除了能直接对产业结构产 生影响外,还通过与产业结构影响因素的 结合而产生积极的影响。
• 技术创新要更有效地、更快速地促进产业 结构调整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标准化 就是其中之一。许多创新成果长期滞留在 摇篮中,没能及时产业化,正式由于一些 外部条件的限制。 •
• 任何技术创新都是在原有技术体系的基础 上实现的,不存着一种与其它技术毫无关 联的新技术的诞生。技术标准是技术积累、 技术优化和技术应用的集中体现。从这个 意义上讲,技术标准是技术创新的基础。
• 技术创新成果的产业化也离不标准化。 技术创新成果要在经过大量试验的基础上 形成技术标准,对新技术的规定性作出定 量、定性的描述,从而在现有产业体系中 找到发挥作用的位置。
• 现实中,尽管人们强调技术创新,但市场 对新介入者总是有一种抑制作用,对新技 术有一个认识过程。技术标准是新技术进 入产业领域的金钥匙,是技术创新产业化 的手段。
• ——国际经济关系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有 进出口贸易、引进外国资本及技术等因素。
3、产业分类
• (1)按生产活动的性质及其产品属性将产 业分为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和非物质资料生 产部门两大领域,前者指从事物质资料生 产并创造物质产品的部门,包括农业、工 业、建筑业、运输邮电业、商业等;后者 不从事物质资料生产而只提供非物质性服 务的部门,包括科学、文化、教育、卫生、 金融、保险、咨询等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