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金盛华 社会心理学 第9章

金盛华 社会心理学 第9章


第一节 价值取向概念及一般问题
(二)“中庸思维”研究的深入 有关“中庸思维”议题的研究,是以杨中芳等人为代表 的一些学者将“中国人心理与行为”同华人文化本土概念相 结合的一个切入点。他们将“中庸”视作是一种辩证思维方 式,是整合与联结工具理性、价值理性和手段理性的载体和 桥梁(张德胜等,2001)。 “中庸”取向作为指导中国人(华人)心理与行为的重要 标准,其影响也体现在我们日常生活的多个方面。作为一种 元认知思维,中庸思维其实恰恰体现了一种和谐思维(林升 栋,2006)。
可能诱导价值观的改变 行为的改变会导 致价值观的改变 (哪怕是表面的, 暂时的妥协)
第一节 价值取向概念及一般问题 • 四、价值取向的本土化研究
(一)国内价值取向研究的阶段 第一阶段: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此阶段最典型的特 征是对国外价值观研究概念、理论和方法的全面介绍、移植 和验证阶段。 第二阶段: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研究的主要思路是 对价值观研究的“中国化”或“本土化”。这一时期中的价 值观研究仍然基本遵循实证研究的思路,但是在研究理论构 建、概念提出及其解释方面却显示出浓重的本土化特色。
关系说:事物有无价值取决于客体的属性和主体的需求 之间是否具有一致性和适宜性。 心理学研究中的价值强调主体的重要性,也强调事物的 本质属性,还充分考虑到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动态变化过 程)。
第一节 价值取向概念及一般问题
(二)价值观
克拉克洪(Kluckhohn,1951)把价值观界定为一种外显或 内隐的,有关什么是“值得的”的看法,它是个人或群体的特征, 它影响人们可能会选择什么行为方式、手段和结果来过日子。 罗克奇(Rokeach,1973)则认为价值观是指一般的信念, 它具有动机功能而且不仅是评价性的,还是规范性的和禁止性的, 是行动和态度的指导,是个人的,也是社会的现象。 施瓦茨(Schwartz,1998)认为价值观是合乎需要的超越情 境的目标,在个人的生活中或其它社会存在中起着指导原则的作 用。
第一节 价值取向概念及一般问题
3. 富贵与道德追求 文崇一(1993)提出了“富贵与道德”的二分模式,并 认为,中国人的价值观始终在正面的“富贵与道德相容”与 负面的“富贵与道德冲突”之间徘徊。 根据中国人在富贵——道德两个维度上的不同组合将中 国人的价值观分成以下几类:①富贵与道德相容:富贵而道 德;道德而富贵。②贫贱与道德相容:贫贱而道德;道德而 贫贱。③富贵与道德相斥:富贵而不(轻)道德;不(轻) 道德而富贵。④贫贱与道德相斥:贫贱而不(轻)道德;不 (轻)道德而贫贱。
第一节 价值取向概念及一般问题
(三)有关“中国人价值观”的其他研究成果 研究者除了对华人价值观概念、结构以及特征等基本问 题开展了广泛的探讨之外,还将研究的方向纵深化迈进,对 一些具体的中国人价值观内容进行了分析。
首先,张进辅等人(2006a;2006b)对人际价值观问题 进行了相关的研究。
其次,还有大量有关青年(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研究 涌现,并得到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第三,有关中国青年(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
第一节 价值取向概念及一般问题 • 五、价值取向的最新研究进展
(一)“社会通则”研究的兴起 梁觉等人指出,社会通则是对个体信念系统中核心观念 的一般性概括,其功能在于帮助个体在其所处环境中提升生 存和发展品质。 研究者通过对西方心理学已有的文献总结和以香港、委 内瑞拉两地被试的质性研究资料分析,最终确认了由5个因素 构成的多维结构:社会犬儒主义、天道酬勤、社会灵活性、 命由天定、宗教笃信。
第一节 价值取向概念及一般问题
(三)价值取向 人们对特定事物所采取的价值观。它是和具体事物、情境相 关联的,是人们在特点对象之上所进行的价值选择(金盛华, 1995) 。 价值观 vs 价值取向
价值观强调的是“观”认知层面,注重人们判断事物价值的 视角,具有系统性和静态性等特点;
价值取向的指向性更为明确,与更为具体的行动选择相关联, 是个人价值观的体现。 很多研究情境中,价值观可以和价值取向互换,不过价值取 向的说法更强调了主体与客体的关联性和主体对客体的选择性。
工具性价值观(instrumental values):为达成上述目标所 采用的行为方式或手段,如负责任的和自我控制的等。 价值观调查表(M. Rokeach,1973):由36项价值观信 念构成的,分别测量这两类价值观(两类各18项)。
第一节 价值取向概念及一般问题
(三)莫里斯的生活方式理论 “价值”一词包含实际价值(operative value)、想象价 值(conceived value)、客体价值(object value)三种涵义。 价值观是一种对理想生活方式目标的憧憬,价值观不同, 生活方式也会有所不同。 生活方式问卷(ways to live questionaire,1956)—13种 生活方式(想象价值,即理想价值观)。该量表不同于传统 的价值观测量工具,它的基本假设前提就是价值观不同的人, 生活方式也不同。这种假设前提把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等同, 虽然比较极端,但是据此可以把抽象的东西用具体的行为阐 述出来,可以完成形而上向形而下的转换。
第一节 价值取向概念及一般问题
(二)中国传统文化定向的价值取向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定向的价值取向研究 杨中芳(1994)认为,文化价值观是一个文化中的成员 在社会化过程中被教导的一套价值,大体上,这一套价值是 共存于文化成员之中的。 施瓦茨(1994)也认为在一个社会成员有意无意的价值 社会化(value socialization)中会表露出某种共同性,而这 种“共同性”就是所谓的文化价价值取向的界定
*价值观理论 *价值取向的关联心理变量
*价值观的测量
*价值取向的本土化研究 *中国民众价值取向状况
第九章 价值取向
第一节 价值取向概念及一般问题 第二节 中国民众价值取向状况 第三节 中国企业家价值取向
第一节 价值取向概念及一般问题
一、价值取向的界定
第一节 价值取向概念及一般问题
4. 人情与面子 黄光国(1983)在其所著《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力 游戏》中提出了他的人情与面子模式。资源支配者的心理历 程可能存在三种不同的关系以及相应的做事法则和决策策略。
工具性关系对应公平法则,其决策策略是客观决策;
情感性关系对应需求法则,其决策策略是亲情困境; 混合性关系对应人情法则,其决策策略是人情困境。 西方人的社会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工具性关系;而中国人 的社会是一种情感性关系,或接近情感性关系的混合型关系, 所以倾向于遵守需求法则和人情法则。
本土 从中国人 共同的, 独特的心 理、行为 出发
不同文化下的 行为比较
跨文化
第一节 价值取向概念及一般问题
1、以“己”为中心的价值观 费孝通先生于1947年提出了 “差序格局”的概念。他认为中 国人是以“己”为中心,就像把 一粒石子投入水中水面出现的波 纹一样,最中心的是自己,然后 “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 愈推愈薄”,在差序格局中, “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 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 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 成的网络”。
审美型的人以美的原则评价事物;
社会型的人追求权力、影响和声望; 宗教型的人信神或寻求天人合一等;
政治型的人重视权力、地位和影响力
第一节 价值取向概念及一般问题
(二)罗克奇的工具性、终极性价值观理论 终极性价值观(terminal values):欲达到的最终存在状 态或目标,如和平的世界、舒适的生活等;
特里安迪斯(Triandis,1989):个人主义的核心含义是优 先考虑个人目标而非小组的目标,强调服务于个人的价值观、个 人爱好、与众不同、独立;集体主义的核心含义是优先考虑小组 的目标而非个人的目标,强调服务于小组的价值观,为了保护小 组的完整、成员的独立及和谐的关系可以把个人的目标放在次要 的地位。
(9)遵从(Conformity):抑制引起他人不安或伤害他人及违背社会期望与规范的行为、 倾向和冲动;
(10)安全(Security):社会交往和个人的稳定、安全、和谐。
第一节 价值取向概念及一般问题
• 三、价值取向与主要关联心理变量的关系
(一)价值取向与态度 价值观比态度更广泛、更抽象。 态度是情境性的; 价值观是超越情境的。
需要是激发人行动的基本动因 需要层次较低,而价值观的层次较高 价值观对需要有规范或定向作用
第一节 价值取向概念及一般问题
(三)价值取向与行为 1.行为是价值取向的表现;2.价值取向引导行为;
3.行为可能诱导价值取向的改变
解释、预测、导向
价值观
行为 (重大行为)
重大行为之前,个体 有价值判断的过程 (有意识,直接) 习惯行为:头脑中的 图式起作用,也受到 价值观影响(无意识, 间接)。
第一节 价值取向概念及一般问题
(五)施瓦茨的价值观理论
施瓦茨设想人类存在着具有普遍意义的“共性”的价值观的心理结 构。施瓦茨价值观量表(Schwartz Value Survey,简称SVS)57项价值 观,用以代表10个普遍的价值观动机类型:
(1)权力(Power):社会地位和特权,控制或统治他人和资源; (2)成就(Achievement):根据社会标准通过能证明个人成功的竞争; (3)享乐主义(Hedonism):追求生理上的满足及愉悦; (4)刺激(Stimulation):兴奋、新奇和生活中的挑战; (5)自我导向(Self-Direction):独立的思想和行为——选择、创造、探索; (6)世界主义(Universalism):理解、欣赏、容忍和保护所有人和未来的福利; (7)仁慈(Benevolence):保护和提高那些个人交往较多的人们的福利; (8)传统(Tradition):尊敬、接受传统文化和宗教要求的习惯和思想;
第一节 价值取向概念及一般问题
(四)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理论
豪福斯塔德 (Hofstede,1980):个人主义是指在团体、组织 中情感相对独立;而集体主义的“我们感”很突出,在组织中重 视成员资格,对组织有情感依赖,强调忠于本集体的那些价值观。 Hui和Triandis(1986):集体主义是有关人际间感情、理想、 信仰、观念和行为间的一种综合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