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盛华社会心理学笔记(修订版)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及其发展
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首先,这两种研究倾向的定义强调的是理解行为的方式,主要目的、
方法、心理取向、情绪和行为如何受到他人存在的影响、个体分析状态和人格以及其他预测行为主要是基于实验,社会学取向也是为了研究不同层次的交流而进行的。
例如,在个人之间、群体之间、个人和群体之间、群体和社会之间的分析中,社会变量(地位和角色)描述行为调查和参与观察。
社会心理学定义几个有影响的定义奥尔波特(1968):这是一项研究,研究人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如何受到他人真实或想象存在的影响
家庭的
迈尔斯(XXXX 年)3 件大事,4 个重要人物•1,1908 年罗斯和麦独孤分别发表了《社会心理学》
•2。
1919 年,冯特完成了十卷本《民族心理学:语言、神话和道德
发展规律的探索》3。
1924 年奥尔波特的社会心理学教科书3。
快速
发展时期
认知心理学的发展-社会认知的研究-后现代思潮的影响。
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四个基本原则:
1.标准普尔应该而且确实有一个基础研究领域;
2.人类行为的共同特征可以在这个领域找到。
3.最可靠的方法是经验方法。
4、可以建立一个可靠的、中立的真理的后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四大
变革原则:
1.对我们周围世界的理解只是特定社会习俗运作的结果。
2.在研究领域不可能找到普遍规律;3、研究工具有时会成为误导性的思维工
具;
4.实证研究是否是获得真理的必要途径是值得怀疑的。
第五节社会心理学的现状和趋势一、西方社会心理学的现状和趋势美国-关注实际问题并指出应用
欧洲——注意问题的提出并指向理论建构2。
中国大陆社会心理学的现状和趋势是1982 年以后才发展起来的
台湾本土社会心理学研究:面对问题、沉思问题
1.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2.结合案例3,分析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人格心理学和文化人类
学的异同。
说明社会心理学研究的范畴。
了解社会心理学的发展过程5.收集数据,深入了解社会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2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理论第一部分是集约型战略伙伴理论。
第一,加强理论溯源
第二,强化理论的核心概念:联系、强化和模仿;第三,社会学习理论:应注意维持复制的再生产;第四,社会交换理论
人际交往是收入与成本的社会交换收入澈本关系的维持收入第二
节认知导向的SP 理论
一、认知失调理论(费斯汀格,1957)(一)基本假设
1.认知因素之间的三种关系:不相关、一致和不一致
2.假设:意识到认知之间的不一致是非常不舒服或令人讨厌的;因此,人们有减少失调的动机。
(2)认知不平衡的条件
1、逻辑违反;2.文化价值观的冲突;3.概念层次的冲突;4、新旧经验的矛盾(3)认知失调的程度
1.它与某种认知的重要性成正比。
认知障碍的数量与协调认知的数
量之比(4)减少和消除认知障碍的方法
1.改变其中一个不一致之处。
提高协调认知2。
社会认同理论(Tajfel 等,1982,1987)
基本概念:群体间冲突和歧视的原因是社会分类、群体间比较和人们对积极的社会认同的追求。
第三,自我范畴化理论(塔菲尔,特纳,1982) 1,范畴化2,社会范畴化
3、分类的作用——强化效应
4.自我分类理论——完成群体的高度认同和凝聚力
第三节角色理论(米德,1934;库利,1902)
一、基本观点:
•它是一种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取向,试图从人的社会角色属性来解释社会心理和行为的产生和变化。
因为这个理论的基本概念是角色,它的基本原理是通过与戏剧的类比来阐明的,所以它被称为角色理论。
•人们认为,人们根据个人或群体的社会地位和地位来解释他们的行为。
•强调社会环境对行为二的方向性影响。
角色理论的起源
•社会学源头——符号互动论
它最初是由布鲁默(布鲁默,1937)在施密特编辑的《人与社会》中写的
3
1969 年,布鲁默专门出版了《符号互动理论》,其中具体阐述了该理论的原理。
符号互动理论的基本假设;
(1)人们对事物采取行动是基于这些事物对人们的意义。
(2)这些事物的意义来自个人和他们的同学之间的互动,而不存在于
这些事物本身。
(3)当一个人在处理他遇到的事情时,他通过自己的解释来应用和修改这些含义。
•人类学来源——结构功能主义认为,一个社会系统是由各种社会身份和地位组成的,正是由这些身份和地位形成的结构履行了这些社会功能。
这种结构是人与人之间动态关系的导向系统,决定着人的行为。
角色是个人在特定社会身份中的表现。
一个人对他的所有行为都是由他的社会身份的功能意义决定的。
•心理学来源——角色扮演技术三。
主要概念
角色期望:你周围的人根据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对他们的社
会行为的要求和期望。
镜像自我:从他人的表情和态度中看到的自我。
角色获得:根据社会期望形成自己并在此框架内行动的能力。
角色间冲突:当个人的不同角色互不相容时产生的冲突。
社会环境对行为的定向效应。
角色内冲突:同一角色内不同角色期望产生的冲突。
第四节自我价值取向理论(金盛华,2005)
一.基本观点
1.人们需要解释这个世界。
人们需要解释自己
3.自我价值是个人意义的定义体系。
人们追求自我价值
5.自我价值取向和自我价值状态决定个人行为。
基本概念
1、自我价值
2、自我价值取向
3、自我价值感
4、自我价值支持
5、自我价值保护思想问题:
1.举例说明社会学习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的基本观点。
理解并比较几种认知导向理论
3.运用角色理论分析自己的角色和遇到的角色冲突,并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
用自我价值取向理论来解释个人的一些社会行为。
4
第三章战略规划研究方法
第一节战略规划研究的方法论路径
首先,现象揭示了研究
探索性描述性研究:什么是x?描述2。
关系解释研究
相关研究:x y 预测。
因果联系的实证研究
纵向研究:x-y 因果关系
第二节具体研究方法
1.意见2。
档案3。
调查4。
现场实验5。
实验室研究1。
观察的优
势:
获取第一手信息
理解是深刻而细腻的,变化是可以及时发现的。
对外显行为的观察可以避免受试者表达不佳造成的错误: 研究者需要系统的训练(样本观察表)来等待被动现象的出现,这需要时间和精力来观察效果。
不可能观察到罕见的现象和一些微妙的现象。
结果太主观了。
2.存档方法的优点:
不引人注意、不易察觉和无反应性,排除了一段时间内社会和心理的特
殊反应研究的趋势和特点:
获取文件并不容易。
很容易受到文件编辑器和作者等因素的限制,这既大又耗时。
这取决于抽样方法和分析员的一般分析能力。
3.调查方法、访谈、问卷和测试的优势:
可以获得第一手生动的材料
该程序简单,可在不同时间对同类受试者重复使用。
现有数据和一些假
设有以下缺点:
必须有被调查者的合作
受试者必须具备自我意识、口头或书面表达能力。
当必须选择典型
代表作为主体时,他们很容易受到条件的限制。
4.现场实验的优势: 被检查的现象不需要被预期,因此缩短了研究周期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