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心理学金盛华重点

社会心理学金盛华重点

精心整理基本概念:1.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对人类个体在与其所属的社会相互作用的整个人生过程中在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活动规律进行科学研究的学科.P42.社会化:是指人类个体在与社会相互作用的整个人生过程中,通过学习社会文化(内容)而使自己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逐渐形成和发展自己的人格,不断调整自己的价值观念及相应的社会行为方式的过程。

P633.社会认知:认知:人对信息的输入、信息的贮存与信息的提取使用等心理加工过程(即:知识的获得和4.5.67.8.问题。

9.10.的过程。

11.12.基本归因误(偏)差:指在对他人的行为进行归因时,往往倾向于把他人行为归结为内在因素,而低估了情景因素的影响。

P15713.人际关系:指人与人之间通过直接交往形成起来的相互之间的情感联系。

其状态有:零接触、单、双向接触、表层接触、轻度卷入、中度卷入、深度卷入;其类型有:正式——非正式、稳定——不稳定、亲密——疏远、积极——消极;杨中芳老师的人际关系类型:血缘、姻缘、地缘、业缘。

P27114.人际吸引: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纳与喜欢。

P24315.(社会测量法:是由莫雷诺(J.C.Moreno )首创的、用于定量地提示整个团体的人际关系状况,以及各成员在该团体内人际关系状况的一种方法。

步骤:明确测量目的、确定测量变量、设计、选择方法、编制测量问卷、测量的实施、结果处理。

原理: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选择,反映着他们之间心理上的联系,肯定的选择意味着接纳,与对方的心理距离近;否定的选择意味着排斥,与对方的心理距离远。

)16.亲社会行为: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如分享、合作、谦让等。

P299 17.助人行为:特指以特定的个人或群体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

P29918.利他主义:无个人动机,不期望回报的助人行为。

P29919.责任分散假设:拉特纳和达利假设,当紧急事件发生时,如果有很多旁观者在场,那么任何一个旁观者20。

P322 21.22.P351 23金盛华:24P378 2526P422 272829.社会助长:也称社会促进或社会助长作用,指个人在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与别人一起活动或是在电子监控存在的情况下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P40730.社会干扰:如果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造成了行为效率的下降。

P40731.社会惰化:也称社会惰化作用或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P41132.沟通:一般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

含信息源、信息、通道、信息接受人、反馈、障碍、背景等七个要素。

P21233.态度:态度是个人指向一定对象,有一定观念基础的评价性,持久反应倾向。

P8834.态度改变:有以下两种含义:一是一致性的改变,指方向不变而仅仅改变原有态度的强度,即量变;另一是不一致的改变,指以性质相反的新态度取代原有的旧态度,或说是方向性的改变,即质变。

通常所谓的态度改变更多的是指后者,即方向性的改变。

(金盛华:在一定的社会影响下,在既有态度背景上形成新的态度的过程,其本质是个人的继续社会化.)P37435.劝导(说服):传达者凭借其可信性、生理的吸引性与听众或观众相似性的高低对听众或观众的说服效果。

P37536.37.38.组合,39.40.1、者让被试说出被邀请者的印象。

实验结果:认为被邀请者“热情”的学生对他的评价更积极,而认为“冷酷”的学生表现显得拘谨。

不同的描述不仅影响人们的印象,还影响人们的行为。

依据上述结果,凯利等认为,热情—冷淡是影响人们印象形成的中心品质。

与其相对应的是边缘品质。

是否具有热情或冷淡的品质,会直接影响人们对他人其他特征的评价。

(中心特质:那些与刺激物的其它若干特征联系密切、对印象形成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品质称为中心品质。

)2、Dion的晕轮效应实验(社会知觉,P125)研究目的:证明晕轮效应的存在试验方法:现场实验、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实验过程:分别让被试看高吸引力、无吸引力和吸引力一般的三类人的照片,然后要求被试对照片上的这些人的某些特征进行评定,要评定的这些特点与有无吸引力并没有关系。

实验结果:发现外表吸引力直接影响人们的印象形成。

以一般吸引力的人为参照,则高吸引力的人得到了很高的评价,而无吸引力的人则得到了较低的评价。

在各个特征评价上显出一致性倾向。

心理学家在分析晕轮效应时发现,人们按照自己的观念从个人的一种品质推断出其他品质,是一种普遍倾向。

3.Zajonc4、实验程序:实验组被试阅读一片贴有作者(女性)照片的论文;控制组被试阅读的文章上则没有作者的照片,阅读完后对文章的质量进行评分实验结果:由于辐射效应的存在,同样质量的文章被认为是有魅力女性写的,得到的评价更高,特别是文章质量不高时,这种效应更明显。

这表明外貌魅力会引发明显的辐射效应。

(外貌魅力即漂亮是一种很强烈的刻板印象,会引发明显的辐射效应,即漂亮的人被认为拥有与外貌不相干的优秀品质,如健康)智慧等。

)5、Latane等关于责任分散的系列实验。

(助人行为,P303)见书研究目的:测量被试是否向实验者报告紧急情况、报告的速度如何。

更重要的是考察别人的在场是否会影响被试的行为。

实验方法:现场实验被试:男性大学生实验程序:被试在填写问卷时,研究者通过通风孔,向屋子灌送表明紧急情况的烟雾,观察被试的行为。

实验结果:当被试单独一个人在屋里时,75%的被试在发现烟雾之后的6分钟内报告。

其中50%的被试在2分钟内做出了反应。

而被试与其他人一起在屋里时,报告的比例明显降低至10%—38%。

另外,拉特纳还进行了紧急6、另外,7、Arch实验材料:典型的实验材料是18套(50套)卡片,每套两张,一张画有标准线段,另一张画有比较线段。

实验程序:每组被试共有7名被试,其中6人是实验者的助手(即假被试),只有一人是真正的被试,而且总是安排在倒数第二个回答。

几个被试围桌而坐,面对两张卡片,依次比较判断a、b、c三条线段中的哪一条线段与标准线段等长。

实验要求被试大声说出他所选择的线段。

18套卡片共呈现18次,前几次判断,大家都作出正确的选择,从第7次开始,假被试故意作出错误的选择,实验者观察被试的选择是独立的还是从众的。

实验结果:✍大约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被试保持了独立性,每次选择反应无一次发生从众行为。

✍约有15%的被试平均作了总数的四分之三次的从众行为,即从众反应平均每12次中就有9次。

所有被试平均作了总数的三分之一次的从众反应,即每12次中就有4次发生从众行为。

这些数据说明,聪明人也会说“白话”为和群体或他人的一致而产生从众行为。

错误类型:(1)知觉的歪曲.(2)判断的歪曲(从众).(3)行为的歪曲(顺从)。

8、Milgram的服从权威实验(服从,社会影响,P368)实验目的:探讨个人对权威人物的服从情况研究方法:现场实验9实验程序:设置经典情境:囚犯两难困境。

警方认为两个嫌犯共同参与了同一项犯罪活动而没有证据能够证明。

如果两个嫌犯都不认罪,则由于证据缺乏,两人都只会被判刑1年;如果两人都认罪则都会被判刑10年;如果其中一人认罪,而另外一个人没有认罪,则认罪者被释放而拒绝认罪的罪犯则被判刑15年。

囚犯都选择不认罪而共获刑就是合作,而其中一个囚犯在同伴选择不认罪的前提下选择自己认罪,就是选择了竞争策略。

实验结果:在多达2000个研究中,研究者对被试在各种囚犯困境的心理进行了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被试在特定决策上更倾向于背叛,因为这样剥削了他人的合作,并保护自己不受他人伤害。

但不幸的是,因为没有采取合作,实际上结果双方都能认识到可以互惠,但彼此都不信任,结果注定不合作。

在囚犯困境中,人们对于自我利益的不加制约的追求,对双方都会带来破坏性后果。

(合作:指不同个体为了相同的目标而协同活动,促使某种既利于自己又利于他人的结果得以实现的行为或意向。

竞争:是指不同的个体为同一个目标展开争夺,促使某种只利于自己的结果得以实现的行为或意向。

囚徒困境实验式研究合作与竞争的一个经典情境。

)10、Festinger的认知不协调实验(态度、认知不协调理论,P398)研究目的:研究认知不协调对态度的影响1美元的11、形更大。

这个实验说明,社会认知受主客观因素所制约。

(上下文效应:上下文即背景会影响到社会知觉,社会背景会给印象形成提供信息,我们自己在背景中的角色也会影响我们对他人印象的形成。

背景的作用是微妙的,所以当认知者试图推论目标个体的特征时,他可能不会观察到背景或情境在引发和保持特定行为上所起的作用。

)12、Baldwin等的他人态度影响自我评价的实验(自我)实验目的:探讨自我意识到的他人态度对自我评价的影响。

实验方法:单因素完全随机;自变量:被试见到的照片的性质。

实验材料:实验对象:被试:信奉天主教的学生实验程序:1、被试先看到一张照片(不同组的被试照片不一样)2、然后对自己的人格特征作出评价实验结果:见到教皇皱眉的被试自我评价比另一组被试更苛刻。

13、Sigall等关于女性魅力与评价性质影响男性对女性评价的实验(人际吸引,256)实验目的:研究女性的外貌因素是否会影响男性与其交往的倾向2、14、实验材料:拉力测量仪器实验对象:实验程序:让被试参加拉力水平的测量实验结果:单独一人测量时平均拉力水平最高,人数越多,每人贡献的平均拉力越小着名理论:1、黄光国的人情与面子理论(人际关系,P197)试图回答的问题交往双方由于他们之间的“关系”不同,他们在进行互动时可能采取的“联合行动”也就会有所不同。

然而,在人类社会里,存在哪几种基本的“关系”?这些“关系”可能诱发什么样的“联合行动”的类型?它们又以什么样的“完善与重复的形式”呈现出来?这些都是“人情与面子理论模式”试图回答的问题。

模式假设:(1)“人情与面子模式”旨在说明中国社会两个个人之间的社会交易行为,并利用人情、面子、关系、及报的概念来加以解释。

(2)该模式把交往互动的双方界定为“请托者”和“资源支配者”(这两个角色可以互换);(3困境。

1种不同关系的他人交往时,他都会考虑自己必须付出的“代价”,对方可能作的“回报”,并计算交易的后果。

由于他预期:将来他会和属于“情感性关系”或“混合性关系”的其他人进行长时期的交往,因此,在面临对方交易的要求时,他必须将彼此之间的感情成份考虑在内,这样就会陷入“亲情困境”或“人情困境”之中;3、相反,当他和属于“工具性关系”的其他人互动时,他比较可能从事“精打细算”的理性行动,从而作出客观的决策。

2、Latane社会作用力理论(助人,P304)社会作用理论是一个关于群体或他人影响个体的着名理论,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拉特纳提出。

他认为,应该从社会力场的角度来探索社会力对个体行为的积极或消极的作用及其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套基本的原则来统领所有关于群体或社会影响的研究和观点,由此提出了三个社会作用力法:——社会作用力分散法则:在一个社会力场中对于一个特定的社会影响源,接受其影响的人越多,这个影响源对于某一目标人的作用力就越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