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金盛华社会心理学 第8章

金盛华社会心理学 第8章


动态自我是指在某一特定时刻的自我概念。
第一节自我与自我概念溯源
(二)自我概念的结构
第一节自我与自我概念溯源 • 三、自我概念的功能
伯恩斯(Burns, 1982)在其《自我概念发展与教育》一书 中,系统论述了自我概念的心理作用,提出自我概念具有保 持内在一致性、解释经验和决定期望等三种功能。 (一)自我一致性维持
第三节 自尊
第四节 文化与自我
第一节自我与自我概念溯源
一、自我概念的相关理论
二、自我概念的结构
三、自我概念的功能
第一节自我与自我概念溯源 • 一、自我概念的相关理论
(一)詹姆斯的自我理论 自我概念研究最早可追溯到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对自我的 讨论。詹姆斯将自我分为“主体我”(I)和“客体我”(Me) 客体我由三个要素构成:物质我(material self)、社会我 (social self)和心理我(mental self),这三个要素都包括了自我评 价、自我体验以及自我追求等侧面。 詹姆斯认为,三种客体我都接受主体我的认识和评价,对 自己形成满意或不满意的判断,并由此产生积极或消极自我体 验,进而形成自我追求,即主体我要求客体我努力保持自己的 优势,以受到社会与他人的尊重和赞赏。
(三)期望定向 自我概念的期望定向功能指人们对情境和自己行为的期 望是受自我概念引导的。在各种不同的情境中,人们对于事 情发生的期待和自己在情境中如何行为,都高度决定于自己 的我概念。 金盛华(1993)有关儿童自我概念的实验研究发现,差生成 绩落后并非独立存在,而是整个行为动力系统出现角色偏常 (role deviance)的结果。差生的消极自我概念导致消极自我期 望。
(二)经验解释 梅德维克等人(Medvec, et al.,1995) 做过一个有意思的研 究,发现奥运会上银牌得主感觉不如铜牌得主快乐。
8 6
幸福感
4 2 0 铜牌 银牌 赛后 领奖台上 7.1 赛 4.8 后 时间 5.7 领奖台 4.3 上
铜牌 银牌
图8-1 不同获奖者在不同时间的幸福感大小
第一节自我与自我概念溯源
社会心理学
第八章 自我概念
本章要点
*自我概念的定义
*关于自我的几种主要理论 *自我概念的功能
*自我概念的形成机制
*自我知觉理论及其验证研究 *自我差距与自我提高对自尊的作用 *自我效能的概念 *自我效能感对自我发展的影响
*文化自我的主要理论与研究
第八章
自我概念
第一节 自我与自我概念溯源 第二节 自我概念的形成与自我认知
第一节自我与自我概念溯源
(三)弗洛伊德的自我理论
在精神分析理论中,精神分析理论创建者弗洛伊德提出 了其关于自我的独特的概念。他将自我分为:本我(Id)、自我 (Ego)和超我(Super ego)三个部分。 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如果本我与超我的冲突不能再被 压抑,就会出现两个方面的结果:一是出现精神疾病,一是 人在痛苦的挣扎中实现人性的升华。
第一节自我与自我概念溯源
受到图式理论的影响,自我图式研究更强调自我概念的 动态性质。自我图式作为自我概念的存在方式,会对我们认 知周围世界和信息的获取、记忆等发挥模式化影响。 1986年与1987年,马科斯又进一步提出了可能自我 (possible self)与动态自我的概念。 可能自我是基于自我图式而指向未来的自我概念,即个 体希望自己在某一方面将来会怎样或者该怎样。
第一节自我与自我概念溯源
自我概念有四个特点: 1. 自我概念是对自己的知觉,它遵循知觉的一般原理。 2. 自我概念是有组织的、连贯的、有联系的知觉模型。 3. 自我不是指存在于我们头脑中的另一个人,而是能表征的 自我经验。 4. 自我虽然也包括潜意识的东西,但主要是由有意识的或可 以进入意识的东西构成的,它通常可以为人所觉察。
第二节 自我概念的形成与自我认知
斯旺(Swann,1992)曾经做过一个实验,证明人们确 实偏爱确认自我概念的反馈。
被试选择评价者的百分数
100 80 60 40 20 0
正面评价 负面评价
负面自我概念 正面自我概念
评价者的类型
图8-2 同伴交往偏好
第二节 自我概念的形成与自我认知 • 五、自我认识过程中的自我服务偏差
自省能力是儿童形成自我概念的基础。在我国儿童的自省 能力方面。
韩进之等人(1990)的研究
在自我概念的形成方面我国小学三年级以上学生已形成十 分清晰的自我概念。
金盛华(1988)和李德伟的研究
第二节 自我概念的形成与自我认知 • 二、自我概念的发展
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人生有八个阶段的危机:
1. 基本信任对不信任 2. 自主对怀疑和羞愧 3. 主动感对内疚 4. 勤奋对自卑 6. 亲密对孤离 7. 产出对停滞 婴儿期(0-18个月) 童年期(18个月-4岁) 学前期(4-6岁) 学龄期(6-12岁) 成年早期(18-30岁) 中壮年期(30-50岁)
库泊史密斯(Coopersmith, 1967)提出,自尊从四个方面 来建立:个人重要性;能力;个体的道德性;权力。
第三节 自 尊
波普(Pope,1988)提出,自尊体现在五个方面:①社会方 面的自尊;②学业自我效能方面的自尊;③家庭方面的自尊; ④身体意象方面的自尊;⑤整体自尊。 张静(2002)认为自尊由自我效能(或自我胜任)和自我悦纳 (或自爱)组成。
5. 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 青春期(12-18岁)
8. 自我完整对绝望
老年阶段(50岁以后)
第二节 自我概念的形成与自我认知 • 三、自我知觉理论
自我知觉理论(self-perception theory) 的提出者贝姆 (Bem, 1967)认为,与个人通过别人的行为来认识别人的特征 的机制一样,个体对自己态度、感情和其它内在状态的认识, 也存在根据自己的外显行为和该行为发生的环境而进行推断 的机制。
自我差距理论
第一节自我与自我概念溯源 • 二、自我概念的结构
(一)自我图式理论
自我图式 (self-schema) 理论是由认知心理学家马科斯 (H. Markus,1977)提出的。 所谓自我图式,是指自我概念的组成要素,指个体有关自 己某些具体的能力与特征的认知。一个图式就是一个具体的 成分概念。
符号相互作用论 按照库利(Cooley,1902 )“镜像自我”理论
第二节 自我概念的形成与自我认知
儿童自我发展的另一个核心要素是人际交往。 米德(Mead, 1934)和麦奎尔等人• (• McGuire & McGuire, 1982 ) 的研究 重要他人(significant others)
第一节自我与自我概念溯源
(六)罗杰斯的自我概念理论 罗杰斯(Rogers, 1951, 1959)将詹姆斯和米德的主体我 (“I”)和客体我(“Me”)的概念统整到一起,使自我概念的内涵兼 具对象与作用两个方面。
他认为,自我概念是个人现象场中与个人自身有关的内 容,是个人自我知觉的组织系统和看待自身的方式,对一个 人的个性与行为具有重要意义的,不是真实自我(real self), 而是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控制并综合着对环境知觉的意义, 高度决定着个人对环境的反应。
第三节 自 尊
(二)影响自尊的环境与经验因素 首先,父母教养方式是影响儿童自尊发展的重要因素。 其次,学业成绩的好坏,也就会影响到学生自尊水平的高 低。
第一节自我与自我概念溯源
(四)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危机理论 埃里克森(Erikson, 1968)认为,人的一生要经历一系列自 我同一性危机(identity crisis),对于这些危机,人们会采取 积极或消极的方式面对,从而对自我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他提出,通过适当的方式度过危机,会促进自我成熟,建立 稳定的自我同一性。
在研究失足青少年时发现, “坏孩子”的自我概念会使 失足青少年倾向于做与自我概念相一致的行为,出现 “破罐 子破摔”现象(金盛华, 1982) 。 自我胜任(self-competence)概念积极的学生,成就动机 与学习投入及成绩也明显优于自我胜任概念消极的学生(金盛 华, 1988)。
第一节自我与自我概念溯源
第三节 自 尊
一、自尊的结构与影响因素
二、自我差距能
第三节 自 尊 • 一、自尊的结构与影响因素
(一)自尊的结构
詹姆斯(1892)认为,自尊即个体的成就感,取决于个体在 实现其设定目标的过程中成功或失败的感受。
波普(Pope, 1988)认为,自尊由知觉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 两个维度构成。此与罗杰斯早期的观点一致。
第二节 自我概念的形成与自我认知 • 四、自我确认
自我确认(self-verification)指人们注意和寻找那些与自我 图式相符号的信息的倾向。研究表明(Swann, 1984, 1990), 自我认识过程并不是对全部现有信息进行扫描,而是寻找那 些符合自己已有假设,能确认自我概念的信息。如果个人认 为自己是自信的,会寻找能确认这个自我图式的信息,而排 斥否定的信息。
第一节自我与自我概念溯源
3. 自我形成和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准备阶段(preparatory phase),原始的自我尚不能运用 符号,只能无意识地模仿他人; 第二,游戏阶段(play stage),儿童用游戏扮演不同的重要他人 角色,学习其态度和观念,并学会从对方角度看待自己。 第三,社会角色扮演阶段(game stage),即儿童扮演概化他人 的角色,将他人行为综合为整体印象,从概化他人角度衡量自己的 行为,遵守游戏规则,社会的价值观、态度、规范、目标,由此内 化于个体,形成自我。 米德的自我理论强调了自我的社会生成性和对情境的能动反应 性,对认识自我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其概化他人的思想很 好解决了库利的“镜像自我”理论的困惑。
第一节自我与自我概念溯源
(二)米德的自我理论 米德从社会整体及社会和个体的互动的视角来定义自我, 按照符号相互作用论 ( symbolic interactionism) 的思想解释自 我及其形成和发展。他的主要观点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