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中国汽车发展史改革开放30年中国汽车发展史.txt52每个人都一条抛物线,天赋决定其开口,而最高点则需后天的努力。
没有秋日落叶的飘零,何来新春绿芽的饿明丽?只有懂得失去,才会重新拥有。
改革开放30年中国汽车发展史第二期:邓小平为轿车合资开绿灯1978年,中国终于开始清算文化大革命的历史灾难。
当时,轿车生产依然被抑制,全国轿车加上越野车年产量不过5000辆,不足国外一家大公司一天的产量。
改革开放之初,百废待兴。
汽车工业的发展逐步提上日程。
随着对文革时期极左思潮和“四人帮”倒行逆施的批判而出现的思想解放运动,随着闭关锁国向逐步开放的变化启步,闭门造车多年的中国汽车业,开始了“请进来”或“走出去”的对外交往,吃惊地发现了与全球汽车业在观念、管理、技术、产品方面的巨大差距。
中国汽车业在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大潮中一直走在前面,无论对外开放还是体制改革有颇多“开创先河”之举。
1978年,一汽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组织工厂管理的一套人马,用半年时间对日本11个汽车厂逐一进行对口学习考察,第一次引进了丰田生产方式,回国后在全厂和全行业进行推广。
1978年10月,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董事长亲自率领代表团来华。
访问了在十堰的二汽。
在双方探讨重型卡车技术引进项目时,他用了“joint venture”这个词,建议中国最好采用“中外合资”的形式来经营。
邓小平在简报中建议搞合资经营的内容旁,批上了“合资经营可以办”。
这就是中国“合资企业”的由来。
这个批示,一下子冲开当时禁锢着中国人的思想禁区。
中国汽车业30年改革开放由此翻开了第一页。
同年,上海方面提出:“引进一条轿车装配线,改造上海轿车厂,年产15万辆,大部分出口赚汇。
”但是在与全世界汽车厂商进行广泛接触,期望合作后,都遭到谢绝。
只有大众愿意尝试。
尤其在哈恩博士担任大众董事长后,合资谈判有了积极推进。
1982年,为了协调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并作为产业部门一次体制改革的重要尝试。
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有行业管理职能的经济实体——中国汽车工业公司。
饶斌董事长,李刚任总经理。
为解决中国汽车“缺重少轻,轿车是空白”的畸形产品结构,中汽公司在启动重型车、轻型车、发动机的大布局之后,轿车生产的尝试提上了日程。
中汽公司关于引进轿车项目报告最后送到了邓小平的手里,1982年6月,邓小平在中汽的报告上批示:“轿车可以合资”。
邓小平以他政治家特有的高瞻远瞩,为中国轿车生产开了绿灯。
从当时国内对轿车生产的认识和冷漠看,他的思想超越了20年。
并逐步形成支柱产业。
1984年党的十二届四中全会关于第六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汽车被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写进决议。
第三期:首批合资企业三种命运1984年1月到1985年7月,中国第一批三个轿车合资企业北京吉普、上海大众、广州标致相继成立。
这三个合资企业,是在国家确定建立中国轿车工业之前,由地方政府发起,相关部门审批,带有很强尝试性的目的而建立起来的。
当时,中国轿车市场引改革开放而迅猛发展,而由于中国只有一个上海轿车厂勉强维持着一年3000辆的产量,市场几乎全部拱手让给了以丰田、日产为代表的日系进口车和走私车。
在资金、技术高度匮乏的当时,引进国外的资本和轿车制造技术,小规模生产欧美品牌的轿车,打入市场分一杯羹,是这些企业成立的初衷。
然而,当时合资企业在中国尚属试水,相应法律法规,如《合资法》、《专利法》等尚未出台,合资企业的生存环境和发展举步维艰,外方对在中国驻足的前景充满观望。
尤其当时改革开放还处于乍暖还寒的阶段,左的思潮和传统观念的余毒未清,合资企业的中方负责人往往被戴上“洋买办”的帽子。
在“摸着石头过河”中,有的胜利到达彼岸,也有跌跤喝水,甚至遭受灭顶之灾。
首批三个轿车合资企业最后出现了三种命运。
在与全球汽车业存在的巨大差距的前提下。
上海大众坚持按照德国大众的高标准,顶住压力,零部件国产化“不搞瓜菜代”。
经过一场“脱胎换骨”的艰辛,为开创中国当代轿车、中国汽车零部件体系与全球同步开了一个好头。
桑塔纳也因此获得良好口碑,畅销中国20年,上海大众合资双方立足长远,依靠滚动发展,从起步的年产三万辆,到今天的40万辆。
走了一条健康发展的道路。
当年上海大众如果在技术标准上放了水,今天中国轿车业恐怕只是世界三四流的水平。
同时上海大众中外50%对50%股比的合作模式,对外方知识产权的尊重和消化等,都开创了以后中国轿车业在合资中坚持自主的先河。
而在北京吉普,情况没有那么顺利。
当时引进的车型“切诺基”是当代SUV的开山之作,既有轿车的乘坐舒适性,又有不错的越野通过性。
但是合资公司的质量和技术还是中国式的粗放式管理,致使北京吉普的产品质量多年徘徊不前,销量始终只有几千辆,形不成规模,后续新产品难以为继,一直磕磕绊绊地惨淡经营。
其间,在1986年6月,因相关政策不配套,进口散件被征收高额关税;配套外汇短缺,相关水电气单位把合资企业当作“唐僧肉”;造成企业严重亏损。
美方要求中方主管部门给予补贴和赔偿,一时酿成惊动中美最高层和舆论界的“北京吉普风波”,给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形象和环境蒙上阴影。
在广州标致,情形更加糟糕。
一方面当时广州汽车的基础实在太薄弱。
外方法国标致公司对中国轿车市场的前景十分悲观,只想靠买散件,捞一笔钱。
拿来的标致504、505是近20年的老产品。
广州方面为提升产量,扩散零部件国产化,提出追加投资。
法方一毛不拔,拒绝对等投入。
结果双方关系一直很僵,合资企业没有新车型,产量低下,亏损严重,到90年代中期背了30亿元的债,最后频临倒闭,标致被迫走人。
但是靠买散件,标致这些年很是赚了一笔。
第四期中国轿车工业获得准生证1987年,由夏入秋,有那么多关系中国轿车业的大事发生。
十堰“轿车论证会”;北戴河中央决策建立轿车工业;一汽从大众引进奥迪技术改造红旗……纵横交错,形成中国汽车史的转折点。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造成对于轿车需求量的激增。
中国“轿车几乎是空白”的格局,引发了一次外国轿车进口大潮,并于1985年达到顶峰。
是年进口汽车34.5万辆,大大超过中国汽车的总产量。
两三年间,几十万辆通过合法与走私,源源不断涌进国门,耗用的外汇,相当30年中国汽车工业总投资的两倍多。
80年代中期,每年两会,都有主张领导干部乘坐国产车的提案;几次青年学生闹事,也不乏追砸进口轿车的节目。
造车,还是买车,已经上升到一个全社会关注的涉及民族自尊心的政治问题,中央决策层开始高度关注。
中国汽车人也在暗中进行着生产轿车的谋划。
红旗停产后,一汽开始以发展轻型车的名义,开辟占地一万亩的第二厂区建设,并引进美国克莱斯勒轿车和轻型车共用的发动机技术与设备,准备一旦时机成熟,就可以立即投产轿车。
二汽也进口了多款样车,厂领导周末试驾比较,选择适合开发生产的车型。
1987年5月,湖北十堰,受国务院委托,原社科院院长、经济学家马洪主持召开了有主管部门的官员、汽车厂的厂长及一批热心汽车事业的经济学家参加的“轿车论证会”。
尽管人们的思路不尽相同,但是,结论却惊人的统一:建议当局立即决策,着手建立中国的民族轿车工业。
依托力量的抉择,成为会议争论的焦点。
一些综合部门提出,聚全行业之力集中建设一个新厂——专门生产轿车;而作为一汽和二汽厂长的耿昭杰和陈清泰则主张,改革投资体制,变国家“给投资”为“给政策”,依托现有大集团为经营主体,采取留利积累、集股和借贷等方法筹资发展轿车工业。
这成为后来实际操作的方案。
7月15日,饶斌在一汽的一次大会上说:“我老了,无法参加中国汽车第三次创业,我愿意躺在地上,化作一座桥,让大家踏着我的身躯走过,齐心协力把轿车造出来,实现我们几代汽车人的梦想。
”几天后,饶斌在上海发病去世。
8月12日,由副总理姚依林主持,李鹏、张劲夫参加,听取了中国汽车工业联合会理事长陈祖涛关于发展轿车的汇报。
在此以前,中国的政治领导人已经就建立轿车工业取得共识。
副总理李鹏在听完汇报说:我讲两点意见。
第一,二汽在车型和发动机档次上与一汽、上海拉开,我原则上同意轿车就上这三家,口子要守住;第二,配套问题,不能搞大而全。
事后,国务院办公厅拟定了关于发展轿车生产问题的北戴河会议纪要。
纪要的第四条是:“今后轿车生产主要依靠一汽、二汽,此外,上海大众公司首先要把国产化搞上去。
在全国范围内不再安排新的轿车生产点。
”这样,加上已经存在的北京吉普、天津大发、广州标致,就形成了中国轿车工业最早的布局,业内俗称的“三大三小”。
1987年11月,大众董事长哈恩访问一汽。
当时一汽正准备引进克莱斯勒道奇600轿车生产线,但是自以为胜算在握的克莱斯勒傲慢地提出一个天价;而哈恩灵活地答应把一汽已引进的克莱斯勒发动机装进奥迪100车型中。
抓住机遇的耿昭杰用技贸结合的方式引进奥迪技术作为国产中高级轿车的“先导工程”。
奥迪也因此取代克莱斯勒,成为一汽的合作伙伴。
第五期:“老三样”的历史功绩(1988-1997)90年代初,在历经波折之后,一汽大众、神龙两个大型合资企业先后上马。
在“三大”中,上海大众开了一个好头。
最大的贡献,就是坚持了中国当代轿车、汽车零部件体系与全球同步的高标准。
在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极度落后的状况下,从1990年到1994年,上海通过对销售每辆桑塔纳加收2.8万元“国产化基金”,共集资40亿元,专款专用于零部件企业的建设。
经过一场“脱胎换骨”的艰辛,不但使大批里弄小厂成长为国际一流汽车零部件供应商;还通过“打中华牌”思维,把桑塔纳横向配套件国产化布点遍及全国机械、航空、造船、电子、石油、化工、轻纺等部门的180个单位。
到1994年,桑塔纳的国产化率从当年的2.7% 攀升到80.47%,告别了CKD时代。
同年,上海大众推出了合作研发的新产品桑塔纳2000。
1989年,一汽抓住机遇,以3万辆奥迪的技术引进项目起步,开始了与大众15万辆经济型轿车的谈判。
中方谈判手是后来国家商务部首任部长吕福源。
他以惊人的谈判技巧,以购买奥迪散件为筹码,无偿获得大众公司在美国威斯特摩兰的高尔夫工厂。
1990年,11月,一汽和大众公司15万辆合资项目签约。
经过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历经6年建设,一汽大众于1996年全面建成投产。
其后,一汽大众在生产经营、企业管理、产品开发、市场开拓和国产化方面积极进取。
捷达不断改进换型,在市场获得皮实耐用的口碑;奥迪A6在1999年问世,成为国内中高级公务车的主流车型。
二汽与雪铁龙30万辆轿车合资项目早在1988年就签订了,但此时因为一些政治原因中法关系交恶,直到1992年才成立了总投资103亿元的神龙汽车公司。
中方占70%股份。
1995年9月,在新建成的武汉工厂,首批富康ZX两厢轿车下线。
车型超前,一次投资过大,新公司远离中方工厂母体等因素,使神龙遭遇了更多的艰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