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16、回到大滨江-——温州中心城市空间布局与结构形态探讨

016、回到大滨江-——温州中心城市空间布局与结构形态探讨

回到大滨江——温州中心城市空间布局与结构形态探讨童宗煌提要:本文结合温州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空间布局展开分析,从“一江两岸”的视角探讨如何强化城市功能、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空间品质、改善城市生活质量。

提出温州大都市区应重回以“瓯江、飞云江、鳌江”三江为轴,构建“一主二副”三大滨江城市。

中心城市以“瓯江”为轴,组织“拥江面海—弓箭式”的大滨江格局,强调对瓯江口地区按照“一江两岸三大片区”整体上进行综合布局,并在此基础上对城市空间形态与形象塑造提出具体的思路与策略。

关键词:温州中心城市一江两岸结构形态温州改革开放30多年快速城市化发展,城镇群成为城市化的主要空间形态的同时,城市空间发展的“半城市化”“碎片化”现象严重。

针对现状,对于如何提升城市化质量、实现城市发展转型,我们认为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梳理与完善意义重大,这也可以看作是对温州城市总体发展思路的一次探讨。

1 历次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回顾与城市空间形态问题分析1.1 历次温州总体规划回顾及其空间结构形态比较温州改革开发30多年共经历了四轮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每一轮总体规划编制时间基本上需要5年左右,然而省政府审批后就发现总体规划不适应发展需要,发展规模突破,所以又马上开始修编(图1、表1)。

由于城市总体规划过于强调技术性与控制性,战略性与结构性没能得到很好的解决,每轮总体规划中城市结构形态方面的内容都变动很大,也因此缺乏的规划的连贯性,影响规划的严肃性,以致规划实施思路更是出现不稳定性与随意性的现象(表2)。

温州本轮总体规划中2012年底城市人口为300.56万,按人口规模是一个特大城市了,然而温州给人的形象还是中小城市,因为城市还只是各组团和周边城镇的拼凑,结构形态模糊、城市低质量蔓延弱化了城市功能。

因此,如何整合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和增强城市综合实力是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

表1 历次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规模比较一览表表2 历次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市域城镇体系、大都市区与中心城市结构形态比较一览表图 1 历次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图1.2 温州中心城市空间结构形态问题分析1.2.1 温州中心城市沿江布局没有很好体现滨江城市特色温州城市空间结构与瓯江的关系是城市总体规划应该研究并回答的战略性、结构性问题。

温州是滨江城市,“瓯江”是温州的母亲河,历轮城市总体规划虽都把向东、跨江作为城市的主要发展方向,但是滨江地区的发展并没有真正得到重视和落实,在规划实施层面对跨江发展也产生了动摇。

在各轮总规中,中心城市由哪些组团组成一直是不稳定的;同时,沿江的各组团布局也没能很好体现滨江城市的布局特点,比如七里片和东片布局上只是布置生产功能的工业区和码头区。

可见,由于规划对滨江价值的忽视,温州没有真正体现城市的“大瓯江”特色。

1.2.2 大都市区空间形态与中心城市空间形态在规划思路上的矛盾温州在第二轮总规中提出了大都市区规划,之后第三轮与本轮总体规划中虽大都市区范围有所不同,但大都市区核心区都突出强调为环大罗山的温瑞平原。

温州大都市区核心区与中心城市的范围不一致,与温州、瑞安两个城市总体规划范围相交错。

然而,规划实施过程中,正是这种不一致,也就是城市主要发展方向是“向东、向北”还是“向南”的问题,却影响了中心城市沿江、跨江发展思路的一贯性、坚定性。

由于城市总规经审批后的具有法定效力,而大都市区规划没有,因此,我们认为还不如把大都市区核心区与温州中心城市的范围一致起来,以明晰中心城市与大都市区的整体关系。

这样中心城市结构形态与大都市区结构形态的内容就可以做到上下有机承接。

1.2.3 行政区划制约了中心城市“一江两岸”空间结构形态的形成温州中心城市空间布局总体上体现沿江、跨江、向东、面海的发展态势,应该构建“一江两岸”大滨江特色。

然而,由于温州市区行政上仅直管瓯江南岸的鹿城、瓯海、龙湾三区,江北只是温州市带管的乐清市、永嘉县,入海口的海岛也还只是洞头县。

由于总体规划与行政区划的矛盾,在规划实施上与各县(市)也确实产生了很多矛盾,“一江两岸”还不能做到统一实施。

对于乐清市、永嘉县沿江地区及洞头县是否纳入总体规划,历轮总体规划都有所不同,也导致历轮总规中城市结构形态不断变化。

由于行政区划的制约,瓯北片与洞头片在规划实施上没能与瓯江南岸的市区三区形成互动,七里片也由于规划实施上的矛盾最后还是脱离了本轮总规,以致温州的城市框架至今并没能真正得到拓展,城市综合实力也没能通过整合两岸而得以提升。

2 “环大罗山”还是 “大滨江”之争本文目的是探讨温州中心城市的空间结构,以梳理城市转型发展的框架,提升城市发展的空间质量和生活品质,这也是温州推进新型城市化必须要面对的思路问题。

前面提到,温州都市区核心区强调“环大罗山”发展,都市区核心区与中心城市在空间结构形态方面的交错混淆了城市发展方向与规划实施重点所在。

“环大罗山”强调的是主城片区(除瓯北组团外)、永强副城区(即瓯江口南岸片区)、瑞安(塘下镇和安阳组团)三大片区。

“环大罗山”虽然也很重要,大罗山——山洋湿地组成的生态园也是城市功能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是,通过比较分析,对于城市发展的轴线和重点,突出“瓯江”、“回到大滨江”、走向“拥江面海”更加符合温州中心城市的未来发展方向。

2.1 城市整体形象优势城市快速发展的冲动使我们多点开发、四面出击、蔓延发展,城市化发展在空间上表现为空间融合与碎片化并存,城市结构变得模糊。

温州城市空间发展“半城市化”、“碎片化”严重,“镇镇象农村、村村象城镇”现象明显,因此城市结构梳理、城市形象塑造的要求尤为迫切(图2)。

回顾城市沿江发展的历史踪迹,透过现象寻找本质,城市形象与特色、个性和魅力也应是城市化质量的重要体现,“拥江面海”相比“环大罗山”,视野更开阔,可以更多视线、更多角度展示城市形象和特征。

2.2 城市空间发展优势温州已经认识到未来的城市发展空间在瓯江口地区,其中瓯江口南岸片区、瓯江口片区已经开始得到重视,纳入总体规划。

但是,瓯江口北岸片区由于不属于温州市区而被忽视,实际上很早就有专家提出瓯江口北岸片区有更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不仅仅是七里片,柳白、乐盐、翁阳等地区也应与七里片作为一个整体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真正体现“拥江发展”。

这样,更加强化瓯江口地区的发展地位,瓯江口地区 “两岸三片”有着更加明显的空间发展优势,而“环大罗山”已基本没有城市发展空间。

2.3 海洋经济发展优势21世纪是海洋经济时代,浙江省实施海洋经济发展战略。

温州作为我国东南沿海重要图2 温州市域城乡空间发展现状图的节点城市,参与全球化生产分工和发展临港产业也是温州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由于瓯江口南岸片区、北岸片区已建有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乐清经济开发区等工业基地,有良好的工业产业基础,瓯江口三大片区都有产业发展的拓展空间,以建设大平台、发展大产业。

瓯江口“两岸三片”必须产城结合,建设高品质的城市以带动人口集聚、产业集聚,而“环大罗山”除城市旅游休闲产业之外其它产业发展空间不大。

3 “回到大滨江”的空间结构形态总体构思3.1 以“三江”为轴建设大都市区“一主二副”三大中心(副中心)城市大都市区已经成为温州城市化的主要空间形态,大都市区的空间结构又主要由中心城市所主导。

温州大都市区以“瓯江、飞云江、鳌江”三江为轴,都按照“一江两岸”进行空间布局,形成“一主二副”三大中心(副中心)城市,其特点简单鲜明。

温州第一轮总体规划中,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就提“一主二副”,而恰恰后来为了追求规划思路上的标新立异而被忽略,所以被我们遗忘的最简单的往往是最符合实际和发展要求的。

没有一个地级市象温州一样,有三条自流入海的大江,而沿江又孕育了三个城市,然而,由于行政区划的分割、城市规划的忽视,三大中心(副中心)城市发展一定程度上偏离了沿江发展。

所以,在这里再次提出 “回到大滨江”的“一主二副”方案(图3)。

3.1.1 以瓯江为轴——温州中心城市实现“3变为4”本轮总体规划修订未纳入原来的七里片,更不要说纳入瓯江口北岸片区的其它部分,没有很好体现 “瓯江城市发展轴”的定位与作用。

温州中心城市除主城片区(含瓯北组团)、瓯江口南岸片区(即永强副城区)、、瓯江口片区(包括灵昆、半岛围垦、洞头县的本岛与霓屿)三大组团之外,还应该包括瓯江口北岸片区(拟包括乐清市的柳白、七里、乐成及洞头县的大小门),形成“一主三副”4大片区,即实现“3变为4”。

4大片区2030年规划人口预计可以分别按200万、100万、120万、50万进行规模测算,温州中心城市将人口规模将达到450-500万。

3.1.2 以飞云江为轴——瑞安副中心城市实现“1变成2”瑞安副中心城市目前城市主要向东发展,其江南主要还是产业用地。

以飞云江为轴,随着瑞安动车站等大型基础设施在江南的形成和过江大桥的增加,跨江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

瑞安跨江向江南发展,形成安阳组团(即江北组团)、飞云组团(即江南组团)2大片区,实现“1变为2”。

安阳组团、飞云组团预计人口可以达到60万、30万,瑞安副中心城市总人口可以按80-100万的大城市进行规划。

3.1.3 以鳌江为轴——龙鳌副中心城市实现“1+1大于2”鳌江两岸的龙港镇、鳌江镇分别是苍南、平阳两县的经济中心,本应按一个城市进行规划,但是由于行政区划的分割,缺乏规划的整合和协调。

应从相向发展到以鳌江为轴,携手整合、弥合分割,形成龙鳌副中心城市,以实现“1+1大于2”的效应。

龙港组团、鳌江组团预计人口都可以达到40-60万,龙鳌副中心城市总人口可以按80-100万的大城市进行规划。

在温州大都市区范围内,三大滨江城市将集聚约700万的城市人口,因此,对于这样的城市区域,以“三江”为轴梳理并构建空间结构形态意义深远。

3.2 中心城市“弓箭式、拥江面海”的大滨江格局上面已经提出,本轮总体规划中瓯江口北岸片区没有纳入统一规划是不完整的规划,向东、跨江、面海,在瓯江口形成3大片区,与主城片区一起形成弓箭式的格局(以瓯江为箭、主城为力心、瓯江口片区为箭头、瓯江口南北两岸两个片区为两翼的空间发展格局)。

瓯江口地区3大片区的整体性布局有其现实意义,只有整体性规划问题解决好了,瓯江口地区的发展潜力将更加巨大,有利于城市综合实力的提升。

纳入瓯江口北岸片区之后温州中心城市形成450-500万的特大城市,区域竞争力将大大增强,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地位将更加突出。

四大片区中,主城片区内部又可分为“一核六副”7个组团;瓯江口南岸片区(永强副城)为“一主三副”4个组团;瓯江口片区为“一主三副”4个组团;瓯江口北岸片区为“一主三副”4个组团(图4)。

4 温州滨江城市特色的空间形态与形象塑造的思路与策略4.1 沿江用地功能布局调整与产业空间布局沿江地区用地布局将深刻影响着城市品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