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适合是最好的教育作者姓名:作者单位:联系方式:适合是最好的教育文章摘要:教育,以学生为本。
适合学生的教育,就是尊重学生。
培养学生健全的性格,别让你的孩子伤在起跑线上,正确看待异想天开,不要忽视“好学生”的心理健康,顽童也需要尊重。
[1]新课程提出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求我们必须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就应该是学习的主体,应自觉的、主动的参与教学全过程,使他们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真正掌握教学知识、思想和方法。
关键词:主动参与开放教学因材施教教学做合一个性化教育,现在是世界的趋势。
我们要培养人才,这个人才的素质也好,他的环境也好,都有不同。
所以我们必须要按照他的素质,他原来的一些天赋的素质,以及他的爱好和特长,来加以实施教育,他的潜在能力才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这样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也是最公平的教育。
因为每个人都有差异,这也是我们中国的传统,孔子早就讲了我们要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基础,来进行教育。
这是我们的传统,也是现在时代的要求。
如何才能让每一个孩子真正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是我们现代老师的首要任务。
一、主动参与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感觉上每一节课都特别疲惫,而且学生的积极性也不高。
总想着把每一位学生都照顾到,但是总是力不从心,总是怕遗忘了哪个知识点,全面细致给学生讲解,但是我收到的效果,却是很不理想。
一部分同学在认真听讲,貌似听懂了,一部分同学好像似懂非懂,还有一部分同学完全在开小差。
从那以后我开始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呢,开始从我自身找原因,也通过学校教研活动中积极学习优秀教师的授课方法,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从而我开始改变自己的授课思路,从老师教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去探索、去发现、去总结,从而很好的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引导者,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围绕以学生为中心,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自由的研讨氛围,它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条件,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才会成为一种可能,成为一种需求;在这种氛围中才会有足够的时间与机会让学生表现自我,同时在无形中也产生一种力量,促使学生愿意大胆、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二、开放教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的报告中提到:教育具有开发创造精神和窒息创造精神这样双重的力量,我们再也不能在数学教育中为学生戴上这样那样的枷锁。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给学生一个自我探索、自我评价、自我调控的学习空间吧。
课堂教学的“开放性”,是相对传统课堂教学的“封闭性”而言的。
它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刻意减少“权威性”的指令成分,从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出发,抛弃抑制学生情感、认知与能力发展的条条框框,善于放手,机智应变,巧妙引导。
让学生在开放的课堂教学中,自觉能动地提出问题,多途径地解决问题,科学求实地总结规律、愉悦生动地提高能力,进而培养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敢做的学习个性和求异、求新、求奇的创新意识。
[2]心理学家罗杰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地表现和发展。
人在压抑、恐惧、紧张的心理状态下很难有所创新的。
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从开放教学思想做起,把学生看作具有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尊严的、具体的、现实的学习主体,尊重学生的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正视各自的知识基础、情感个性的特点和差异。
课堂上,教师要以大朋友的身份呵护他们,以换位思考的方式尊重他们,以寄予厚望的态度信任他们,以满腔的激情赞赏他们,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感觉到他们在老师心目中的地位和价值。
只有这样,才能创设师生互动、思维各异、感情共鸣的课堂,才能让学生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创造热情。
三、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因材施教具有丰富的现代内涵,它的实施需要贯彻四个方面的原则。
因材施教对于教师、家长、学校以及教育公平的实现都具有重要意义。
[3]《论语·先进篇》中有一文这样说到:有一次,孔子讲完课,回到自己的书房,学生公西华给他端上一杯水。
这时,子路匆匆走进来,大声向老师讨教:“先生,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可以立刻去做么?”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条斯理地说:“总要问一下父亲和兄长吧,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子路刚出去,另一个学生冉有悄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地问:“先生,我要是听到正确的主张应该立刻去做么?”孔子马上回答:“对,应该立刻实行。
”冉有走后,公西华奇怪地问:“先生,一样的问题你的回答怎么相反呢?”孔子笑了笑说:“冉有性格谦逊,办事犹豫不决,所以我鼓励他临事果断。
但子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劝他遇事多听取别人意见,三思而行。
在不同的学习场合之中,不同类型、不同能力水平学生的学习表现是极为复杂的,需要教师凭着自己的经验和智慧灵活地设计因材施教的方法。
因材施教策略的设计和施行,应遵循以下原则。
1、教师要留意观察分析学生学习的特点学生在出现问题时的表现尤其是值得分析的迹象,从中有可能发现他们独特的认知特征和动机倾向。
教师要多提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会感到困惑,卡在哪里了?”“为什么老是出同样类型的错?”“为什么会出现反常现象?”学生学习中明显的顺利也是值得关注分析的,从中可以发现学生擅长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和学习的动力所在,分析学生在什么状况下特别顺利,在思维和理解方面具有什么特点,等等。
通过观察分析,了解学生的特性。
2、对待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要做具体分析,区别对待有的学生因为思维水平较低,有的学生因为学习风格的限制,有的学生因为学习动机的障碍,导致了学习成绩差。
在实际情景中,动机因素和能力、风格的因素是交杂在一起、相互作用的,因此,必须从动机的激发维持和学习方法的指导等多方面入手。
采取不同的措施使学生在自尊自信的状态下学习,对于能力水平低的学生尤为重要。
如果教育不得法,抹煞了能力较差学生的自尊心,则无异于雪上加霜,抽去了他们发展的动力之源。
3、教师要根据对学生学习风格的了解,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提供风格相配的教学方式。
有研究表明,当教师的教学风格与学生的学习风格相匹配时,有利于提高学习成绩。
比如,对于喜好图像表征的学生用图示来讲解概念,避免把喜欢安静的学生安排在教室门口坐等。
由于任何认知风格都不会适用于所有的知识学习,如果学习者在学习中坚守某一种认知风格,势必会在一些不适于自己风格的学科学习中失败。
研究者认为,个体的学习风格是一种习惯,后天经验和训练起着很大的作用。
要注意的是,方式相配的教学不会像匹配性教学那样容易展开,必须细致渐进,并且随时注意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学习的反馈及时进行调节。
4、教师不仅仅自己要分析把握学生的学习风格,而且要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学习风格特点,促使学生把学习风格转化为学习策略。
拉埃丁和斯泰莱在1998年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当学生学习的某个学科的材料要求与其认知风格相匹配时,他们实际的学习结果没有他们自己所预期的那么好,而在学习材料的要求与其认知风格不匹配时,他们学得却比预期的要好。
拉埃丁对此结果的解释是,由于这些学生意识到了自己的学习风格与材料结构的匹配性,所以作出了相应较高的预期。
其实这一结果在某种程度上也显示出,当学习者能够意识学习风格特征与学习任务要求的匹配关系时,便能够作出主动的努力。
成为一名有策略的学习者至少要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学习能力类型,能够知道完成学习任务的不同方法要求,并且能够采取不同的学习方法。
学习策略不同于学习风格。
学习风格是个体所拥有的比较稳定的并且往往是无意识之中偏爱的学习方式,而学习策略则是灵活的、有计划的、根据具体的学习任务的性质而随机应变的。
只有在教师有意识的点拔培养下,学生才有可能充分了解自己,主动地扬长避短。
当学生具备了学习策略的意识,而且认识到自己的习惯性学习方式及其利弊时,就会主动地进行调节。
四、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又一重要主张,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学方法问题上的具体化。
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
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
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
[3]教学做合一这个理论包括三方面:一是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二是对事说是做,对己说是学,对人说是教;三是教育不是教人,不是教人学,乃是教人学做事。
无论那方面,“做”成了学的中心,即成了教的中心。
要想教得好,学得好,就须做得好。
要想做得好,就须“在劳力上劳心”,以收手脑相长之效。
[4]做是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创造的基础,身临其境,动手尝试,才有真知,才有创新。
陶行知形象地比喻:“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
”[5]不仅个人如此,中国的教育也如此,中国的教育也必须从行动开始,而以创造为完成。
“教学做合一”要求“在劳力上劳心”。
陶行知认为,传统教育下容易造成“劳力者”和“劳心者”两个极端,所以应该教心者劳力,教劳力者劳心,使二者有效地结合起来。
我们都知道,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与学是统一的,教师不仅教知识,还要教学生学,学会学习,学会自己去获得经验和知识的自学能力。
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这样学生就会“乐学”而“自动”、“自得”;“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就是说“做”是教学的中心,事怎么做,就怎么学,就怎么教,“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它们是统一的”:而教学的中心是“做”,是在“劳力上的劳心”,也是在“劳心”指导下的“劳力”,是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只有手到、心到,才是真正的做。
这样即可把传统教育以书本为教学的中心,转移到以实际生活为中心,以做为中心,使学生从“手脑并用”的实践经验中,获得“真知”,获得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的能力、创造力。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一种大众的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教育理论,它又是一种不断进取创造,旨在探索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教育道路的理论。
生活教育理论在教育观念的改变方面颇有建树,无论是强调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相结合,还是要求手脑并用、在劳力上劳心,都是对学校与社会割裂、书本与生活脱节、劳心与劳力分离的传统教育的反动,显示出强烈的时代气息,至今都富于启示。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我们民族教育理论宝库中十分可贵的遗产,值得我们珍惜并认真研究汲取。
[1]王振宇《适合是最好的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1[2]任恩刚《如何培养老师的开放教学能力》漓江出版社2011(1)6[3]百度百科词条“科普中国”百科科学词条编写与应用工作项目[4]陶行知《陶行知全集一晓庄三岁敬告同志书》[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2):557 [5]陶行知《陶行知全集一三代》[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4):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