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药代动终版

药代动终版

08级药代动期末考参考资料名词解释1. 清除率CL :单位时间,从体内消除的药物表观分布容积数,总清除率CL 等于总消除速率dx/dt 对全血或血浆药物浓度c 的比值,也就是说消除速率dx/dt=cl*c 。

2. 稳态坪浓度:为达到稳态后给药间期τ内AUC 与τ的比值。

c=AUC/τ,该公式的实质:对稳态各个时间点的浓度的时间长度权重平均。

3. 代谢分数:fm ,代谢物给药后代谢物的AUC 和等mol 的原型药物给药后代谢物的AUC的比值。

4. 负荷剂量(Loading Dose ):凡首次给药剂量即可使血药浓度达到稳态的剂量。

5. 非线性药物动力学:药物动力学参数随剂量(或体内药物浓度)而变化,如半衰期与剂量有关,这类消除过程叫非线性动力学过程,也叫剂量依赖性动力学过程。

6. 非线性消除:药物在体内的转运和消除速率常数呈现为剂量或浓度依赖性,此时药物的消除呈现非一级过程,一些药动学参数如T1/2,CL,不再为常数,AUC 、Cmax 等也不再与剂量成正比变化。

7. 清洗期(必考):交叉实验设计中两个周期的间隔称为清洗期,至少间隔药物的7~9个清除半衰期。

如果清洗期不够长,第一轮服药在血液中的残留对第二轮产生干扰。

存在不等性残留效应,第二轮数据就无效了。

8. 后遗效应(必考):在生物等效性试验交叉设计中,由于清洗期不够长,第一轮服药在血液中的残留对第二轮产生的干扰称为后遗效应。

9. 物料平衡:指药物进入体内后的总量与从尿液、粪便中收集到的原型药及代谢物等的总量是相等的。

10. 药物转运体:存在与细胞膜上的能将药物向细胞外排的一类功能性蛋白质或者多肽。

11. 介质效应:由于样品中存在干扰物质,对响应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12. MAT :mean absorption time 即平均吸收时间。

公式为MAT=MRT oral – MRT iv13. 波动系数:FD ,研究缓控释剂得到稳态时的波动情况,av /c -c ssmin ss max C FD )( 14. 平衡透析法:测定药物蛋白结合率的一种方法,该方法是以半透膜将血浆与缓冲液隔开,将药物加入缓冲液中,待药物扩散达到平衡后测定半透膜两侧的药物浓度,并计算出药物的蛋白结合率。

15. 超过滤法:用适当孔径的滤膜,采用加压或离心的方法将游离药物和血浆分开,通过测定血浆和滤液浓度来计算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

16. 药物的生物转化:药物的代谢,也称为药物的生物转化,是药物从体内消除的主要方式之一。

药物进入体内后部分药物在体内各种代谢酶的作用下进行生物转化,再以原型和代谢物的形式随粪便和尿液排出体外。

17. 首过效应:口服给药,药物在到达体循环之前,经肠道、肠壁和肝脏的代谢分解,使进入体内的相对药量降低。

18. 多药耐药(MDR ):最早在肿瘤细胞中发现。

对药物敏感的肿瘤细胞长期用一种抗肿瘤药物处理后,该细胞对药物敏感性降低,产生耐药性,同时对其他结构类型的抗肿瘤药物敏感性也降低。

19. 表观分布容积Vd :Vd=x/c ,药物在体内达到动态平衡时,按血药浓度计算,药物分布在体内时所占的体积。

3-5L 即主要分布于血液并与血浆蛋白大量结合。

10-20L 即主要分布于血浆和细胞外液,40L 分布于细胞内外液,大于100L 指示有特定分布组织。

20. 消除速率常数k :药物从体内消除的一级速率常数。

21. 消除半衰期t1/2: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都反映药物从体内消除的速率常数。

一级:T1/2=0.693/k22. 稳态水平分数:fss ,药物浓度达到稳态水平的某一分数。

23. 积累系数R :经过重复多次给药后,药物在体内有积蓄的现象,其积累程度用积累系数表示,定义为稳态平均血药浓度与第一次给药的平均血药浓度之比。

τk e R --=1124. 生物利用度(BA)指药物活性成分从制剂中释放吸收进入体循环的相对速度(以tmax 和cmax )和程度(以AUC 表示)25. 生物等效性(BE ):药学等效制剂或可替换的药物在相同实验条件下,服用相同剂量,其活性成分吸收速度和程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推测临床治疗效果差异的可接受性)。

26. 药学等效(PE )是指如果两药品含有相同量的同一活性成分,具有相同的剂型,符合同样的或可比较的质量标准(具有相同的溶出等效),则可以认为他们是药学等效的。

27. 代谢酶P450酶的多态性:同一种属中不同个体间某一P450酶的活性存在较大差异,可以将个体代谢速度分为强代谢型EM 、弱代谢型PM 。

28. 群体药物动力学:是将药物动力学理论与统计模型结合起来而提出的一种药动学理论。

群体药物动力学可以将病人的个体特征与药物动力学参数联系起来,并作为病人临床个体化给药的依据。

29. 群体药代动力学参数:将药物动力学理论与统计模型结合起来而提出的一种药动学理论。

群体药物动力学可以将病人的个体特征与药物动力学参数联系起来,并作为病人临床个体化给药的依据。

30. 肌苷清除率Clcr :单位时间内内源性肌苷从体内清除的表观分布容积。

31. 药代-药效结合模型:是通过将传统的药动学和药效学模型有机结合而成,用于揭示药效学和药动学之间内在联系的模型。

32. (Cmax )ss :稳态时的最大血药浓度。

Ka :一级吸收速率常数。

Cmax :药物峰浓度,药物经过血管外给药吸收后出现的血药浓度最大值。

Tmax :药峰时间,达到药物峰浓度所需要的时间。

33. Ems and PMs :同一属的不同个体间某一P450酶的活性存在较大的差异,可将个体按代谢速度的快慢分为快代谢型RM 或强代谢型EM 及慢代谢型SM 或弱代谢型PM 。

34. Fss :稳态水平分数,即药物达到稳态水平的某一分数。

35. 权重系数:表示某一指标项在指标项系统中的重要程度,它表示在其他指标项不变的情况下,这一指标项的变化,对结果的影响。

有三种,Wi=1,1/Ci ,1/Ci2.35.药物代谢动力学:是定量研究药物(包括外来化学物质)在生物体内吸收、分布、排泄和代谢(简称体内过程)规律的一门学科。

36.体内过程(ADME ):药物的吸收(Absorption )、分布(distribution )、代谢(metabolism )和排泄(excretion ),即所谓 ADME 。

37. 房室模型:把机体视为一个系统,并将该系统按照动力学特性分为若干个房室,把机体看成是由若干个房室组成额完整系统。

38.一房室:指药物在体内迅速达到平衡,即药物在全身各组织部位的转运率是相同或者相似的,此时把整个机体视为一个房室,称为一房室模型。

39二房室:将机体分为两个房室,即中央室和外周室。

中央室:由一些血流比较丰富,膜通透性较好,药物易于灌注的组织(如心肝肾肺等)组成,药物往往首先进入这类组织,血液中药物可以迅速与组织中的药物达到平衡。

外周室:把血流不太丰富,药物转运速度较慢且难于灌注的组织(如脂肪,静止状态的肌肉等)归并成一个房室,成为外周室。

这些组织中的药物与血液中的药物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达到平衡38.生物等效性:是指两个不同的制剂(但其成分、制剂的类型相同)的吸收速率和程度统计学上的比较,即在一定的概率水平上,仿制制剂与被仿制的制剂相应的药代动力学参数的差异是否在规定的允许范围内。

表观分布容积;是指药物在体内达到动态平衡时,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相互关系的一个比例常数5、生物利用度;是指药物经血管外给药后,药物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速度和程度的一种量度,它是评价药物吸收程度的重要指标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评价药物吸收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常被用于评价药物的吸收程度。

补充填空题1.人肝微粒体中参与药物代谢的主要的CYP450酶主要有:CYP1A、CYP2C、CYP2D、CYP2E、CYP3A。

2.在体内血药浓度—效应曲线大致可以分为3种类型:S型曲线、逆时针曲线、和顺时针曲线。

3.临床上两种以上的药物合用时常常会出现药物间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包括PK(药动学)和PD(药效学)4.在PK/PD研究中所选择的效应指标应具有:可连续定量,效应指标对浓度变化敏感,和可重复性等特点5.生物等效性的评价指标为Cmax, tmax, AUC6.一房室静脉输注重复多次给药时,经3.32t1/2可达到90%,经.6.64t1/2可达到稳态水平的99%。

7.房室模型的判别标准有三个:残差平方和Re,拟合度r2,和AIC8.药动学常用的动力学参数:Cmax, tmax, t1/2,AUC,F,CL,Vd.9.药物外排转运体家族有:MDR,MRP和BCRP等,人有两种P-GP家族:MDR1,MDR3;动物有三种:mdr1a,mdr1b,mdr2.10.CYP450酶中CYP2D6和CYP2C19呈现出典型的多态性,其特异性的抑制剂分别为奎尼丁,育亨宾和反苯环丙胺。

11.在生物等效性研究中两个试验周期至少应间隔7-8个t1/2.12.一个完整的口服给药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应包括吸收相、平衡相、和消除相,采样间期至少应为3-5个半衰期或采样持续至Cmax的1/10-1/20以后。

13.非线性动力学鉴别的方法有:参数法和图示法。

14.房室模型具有抽象性、相对性和主观随意性等缺陷,且只适合于描述在体内属于线性动力学特征药物的动态变化规律性,这使其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15.生物样品有浓度低、干扰因素多、样品量少,差异大等特点,要求方法有足够的专一性、灵敏度、精确性和可靠性16.如果一个药物的分布容积大约为3-5升,则主要分布于血浆,这类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高;如果一个药物的分布容积大于机体的总容积,那么该药物在体内很可能存在特异性组织分布。

17.人肝微粒体中参与药物代谢的P450酶类型:CYP1A、CYP2C、CYP2D、CYP2E、CYP3A简答、论述第二章药物体内转运☆一、影响药物胃肠吸收的因素有哪些?1.药物和剂型2.胃肠排空作用 :食物和药物影响 3、首过效应 4、肠上皮的外排机制 :肠粘膜上皮上存在P糖蛋白等外排系统 5、疾病: 胃肠疾病,一般难预测 6.药物相互作用 :包括改变肠腔PH,改变溶解度等☆二、简述研究肠吸收的研究方法及特点。

1)整体动物实验法:优点:能很好地反映给药后药物的吸收过程,目前最常用。

缺点:(1)不能从细胞或分子水平上研究吸收机制;(2)生物样本中的药物分析方法干扰较多,较难建立;(3)个体间差异,导致试验结果差异较大;(4)整体动物研究所需药量大,周期长。

故不适合用于药物开发早期的快速筛选。

2)在体回肠灌流法:本法能避免胃内容物和消化道固有生理活动对结果的影响。

3)离体肠外翻法:该法可根据需要研究不同肠段的药物吸收或分泌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相关主题